当代高校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建构和谐文明校园和提升高校实力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急需改善的问题。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总体上能够体现积极向上的、和谐的交往关系,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未来生存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分析当下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策略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关键词:中国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个时代人们的关注点。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

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向不良方面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出现黄金发展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受到重视。

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特殊性。

大学生习惯了中小学班主任各科任课老师的跟班,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特殊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式,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多样的课程也导致了与各个任课老师不同模式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照顾学生不像中小学那样周全,大学生都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生能否转变思想,适应大学模式也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独生子女的性格是否会影响高校师生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和学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学校、社会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因此,师生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探讨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使人们从更多层面和角度来认知和理解师生关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师生关系内涵,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成果。

2、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指导实践,从而有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育体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制定正确合理的教育政策方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探索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构建有利于高校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二、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发展状况与评价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含义包括:
(1)师生关系(teacher - student relation)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 ,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
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 ,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逐渐从单一的教育教学领域走出,从教育、心理、社会、文化、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领域中审视师生关系,将其置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展开研究,如周新林就认为“师生角色关系的本质内涵是学习——促进关系”;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有三重性质:教育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 ,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金生鈜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 ,也就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 ,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何素萍从客观性和媒介特殊性 ,师生之间交往的需要性和个人性、直接性和可感性、情感性和多样性探讨了师生人际关系的特征 ,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理关系”。

(二)国内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

“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孙俊三教授指出“一种全面超越的师生关系研究范式开始迅速生长,这种研究范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现代性,注重师生之间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注
重师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①”
1、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一部分,应当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一致。

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也应当是安定有序、富有人本精神的和谐校园。

学者徐洁则主张新型师生关系将以民主、平等、对话为特点,师生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

杨元业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认为完善和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必然诉求。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影响因素、现状、重要性以及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等方面。

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研究者们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异化,甚至扭曲现象。

李院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好的一面为:“教师与学生相处和谐”“学生也尊敬、崇拜教师”。

但也存在着“师生交流被动、感情转淡等一些不和谐的方面。


何莉的研究表明,有部分教师很少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师生感情淡漠。

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权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异化。

蒋思勤的研究则表明,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和谐程度中,在招呼问候、平等身份尊重、观念与时俱进着三项都显示师生关系基本和谐。

但由于师生双方在交往中情感投入比较少,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

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都对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何莉认为,由于师生比例过大、高校过度重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

唐清云认为,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学生的个性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因素和年级因素③。

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认为教师方面的原因有: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政治工作人员重管理,轻交流,重惩罚,轻疏导。

学生方面的原因有:大学生对高校的期
①孙俊三:《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4—47
②李院莉.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年5 月
③唐清云.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49-50
望值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滋长①
(3)关于构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江易华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从而使教育过程得以实现。

②刘岩认为,师生之间的感情良好,学生心理上就会把教师的管理较快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进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4)关于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对于如何建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从学生的角度,田园认为,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主动与老师沟通,消除误解。

从教师的角度,李院莉认为,要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修养,大学教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从学校和社会角度,罗锦银认为:“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要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不局限于师生何为“主客体”、何为“中心”,比较偏重于实证性研究,大多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观察师生交往的微观方面,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形成相关的师生关系理论。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学学者,主要研究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

“教师期望”的研究者罗伯特与勒诺发现,教师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于 1968 年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杰斯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真实、接受、理解三种品质。

2、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老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因此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

教育社会学可分为两大学派:和谐理论学派和冲突学派。

其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有两大模式:社会体系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
(1)社会体系模式
①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67-69
②江易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年 5 月
具有代表性的有盖泽尔、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认为社会行为受到仆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班级团体的气氛。

阿什勒(B. J. Ashleg)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他认为师生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教材中心型师生关系、教师中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

(2)交互作用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以及佛朗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

交互作用模式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指导、沟通、评价,才会形成良好的团体气氛。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产生影响。

3、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解
二十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教育者通过自身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对师生关系有了独特的认识。

利奥塔认为,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一场革命在知识领域不可避免,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关注社会的“自由精英分子”,而变成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教师则成为信息控制专家,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解决困惑①;弗莱雷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②;理查德·罗蒂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③。

4、德国教学论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探析
德国教学论专家 K.沙勒与 K.H.舍费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教育者已注意把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认识和开发,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交往教学论学派。

交往教学论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当是平等的。

三、当前研究状况及评价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

“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关于高校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研究甚少,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
①[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知识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R],湖南:湖南美术出版
社,1996:153
②[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55
③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173
生日渐享受着前人享受不到的,因此,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更加受到重视。

四、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案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成果显著,多数学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个人认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我国人口众多,研究大多数情况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特殊的人群,目前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都呈现出其群体内的特殊特点,对此应当重视;其次,大多数学者的问卷采用的是已有的问卷,再将之修改,而这些原始问卷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最后,关于问题与对策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怎样评价最合适的对策是最重要的,因此,学者应当更加重视实践,以获得最有价值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徐淑金. 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孙磊磊.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张沙沙. 大学师生关系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2.
[4]许慧慧. 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研究[D].中北大学,2013.
[5]赵倩.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巩斐. 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7]刘佳. 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8]谢丽丽. 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9]郭小英,许若兰,王芳. 近十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研究综述[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2:217-218.
[10]段旭光. 大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57-161.
[11]郑华萍,巩斐. 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前沿,2011,04:188-191.
[12]曹砚辉.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育探索,2012,03:99-100.
[13]辛鹏. 论高校师生关系冲突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7:49-52+68.
[14]潘莉. 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94-96.
[15]马立新. 新时期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01:120-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