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三《诗词三首》(虞美人》《书愤》《扬州慢》)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题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词,完成5~6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断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 这首词中“砌下落梅如雪乱”一句,“乱”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这句话表面写梅花乱飞,实际上是诗人心绪紊乱。
答案:“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这种寄情于物的写法,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表现得精练、形象、传神。
2.这首词的结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一诗中“恨如春草多”一句,结合作品分析李煜化用的新意所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文中都用“春草”比喻“离恨”,李词强调了“生”,杜诗强调了“多”。
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态的。
答案:杜牧的“恨如春草多”是静态的比喻,而李煜将其拓展到了“更行更远还生”的动态境界,将春草一样的“离恨”与行人远去的情景结合起来,写出离愁别恨生成、增长的过程,生动形象,别有新意。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抓住作者居住的环境的特点和所写的景物的特点分析即可。
答案: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既可以从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也可以从诗歌最后一联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来分析。
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门;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0题。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此词作于除夕前五日。
吴松,地名。
②禁持:摆布。
③亚:接近。
5.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故用一“怯”字;因为满河打头风浪把船儿猛烈摆布,而词人归家的画船也发愁渡过石塘西,故用一“愁”字。
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阻碍的愁苦之情。
6.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
突兀感:上片感情表达十分沉重,而下片情感却焕然一新;首句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
突出了归家的欣悦:词人眼中河水俨然一片春色,心中自是一片温暖;次句描写离家久远的词人揣想家中门前的小梅新枝生长,几乎与门一样高了。
结句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二、语用创新
7.下面是《诗词三首》的课前导语,请根据上下文,把内容补充完整。
一个是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风流天子,一个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一个是痛心议和、慨叹沧桑的著名词人,他们或____①____;或____②____;或____③____;现在,让我们走进《诗词三首》,一起来感受他们内心的忧愁与悲愤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课文内容和前后语境,用结构相同的短语回答。
答案:①因亡国之思而愁②因壮志未酬而叹③因人事沧桑而悲
8.姜夔的《扬州慢》写到诗人来到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慨。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描绘出诗人所见战后之景。
试展开合理的想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进行生动描写,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和恰当运用修辞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适当采用一些修辞手法。
答案: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扬州城已无往日人烟阜盛之景,繁华的城市已变为一片断壁残垣,扬州城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
忆往昔,十里扬州路,珠玑满目;看如今,数载淮左城,荠麦遍野。
夜雪刚刚停歇,环视四周,地上白茫茫一片,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路边的河水低声呜咽,碧绿凄冷;夜色渐晚,隐隐约约听到城中传来凄凉的号角声,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