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一中2017年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3题,66分.)
1、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

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3、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4、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6、“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

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
7、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说明心学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先行后D.主张人性本恶
8、“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这一观点出自
9、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其主要用意在于
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10、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而人不是生来就听从理性指挥的,所以法律是出自人的本性,下列先贤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A.朱熹B.董仲舒C.李贽D.王夫之
11、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

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12、湖北省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搜集到以下素材,下面是四位同学拟定的研究课题名称,你认为与下列历史图片最为吻合的是
A.甲:古代欧洲民主政治起源及缺陷
B.乙:探究近代国家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C.丙:管窥古罗马法律体系形成与完善
D.丁:古希腊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的利弊
13、“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

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
14、苏格拉底强调“哲学终极目的是改善人的本性”,认为研究自然不会使人获得真理,心灵才是万物的原因和依据.这说明苏格拉底A.强调对道德的追求B.关注人类社会和认识自己
C.认为理性高于感觉D.认为知识是美德的本质15、“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这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言论,与该言论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未经谨慎权衡的生活就不值得去过" B.“人是万物的尺度”C.“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D.“谁来监督这些监护人"
16、上述三位学者在学术思想与学术探索中遵循的共同原则是
A.理性 B.神性 C.道德 D.中道
17、但丁一生作品甚多,爱情诗歌《新生》,哲学诗歌《宴会》,抒情诗《诗句集》,长诗《神曲》等.他的文学作品
A.促成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设计了三权分立社会制度
C.冲击了宗教神学对人性束缚D.体现了对上帝信仰的削

18、“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

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19、路德教认为,“当教皇的行为违反《圣经》的时候,教皇及各级天主教会、各种宗教仪式在人得救的事业上没有任何作用”。

材料实质上否定了
A.教会的存在价值B.《圣经》的存在价值C.教会的宗教权威D.《圣经》的宗教权威20、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

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

"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21、“这是很紧要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下启
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

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能为17世纪成为“很紧要的一个时期"奠基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展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2、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构建民权政府 B.批判神权统治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23、伏尔泰指出:“自然法面前人人生而平等,这最自然不过;然而从各种实际出发,现实又是荒诞不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得个人享有自由的能力或权力不同,进而使得自由是有差别而非同等的.”这表明伏尔泰
A.违背了理性主义精神 B.否定了天赋人权学说C.不反对封建特权等级 D.认为自由是不平等的24、美国的国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权力,同时又互相制约,与这一模式相关的理论文献是
A.《路易十四时代》B.《纯粹理性批判》
C.《论法的精神》D.《权利法案》
25、孟德斯鸠指出,“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彼此互相容忍。

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

这是一条原则.”下列最符合该原则的理念是
A.天赋人权说 B.教随国定论 C.宗教自由观 D.社会契约论
26、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在下列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伏尔泰的主张不同的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法律是理性的体现C.主张君主立宪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27、“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

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且飘
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

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

"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直接民主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B.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治非最佳选择
C.平民政治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28、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29、有西方学者指出:“政府权力扩展,新的理念使得政治变成了更为复杂的事情,信仰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生活的核心,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尚属首次。

”该学者所说的这些变革出现的深刻社会背景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权威地位的不断动摇
C.启蒙运动思想的迅速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
30、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罗马法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D.《春秋繁露》《理想国》31、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32、唐人史邕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风雨惊兮魍魉走,山岳动兮龙蛇斗。

千尺松枝如蠹朽,欲折不折挂岩口.”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33、下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写意奔放,风卷残云C.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二、非选择题(共两题,34分)
34、(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中国西欧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局面出现,
形成中国历史上
的第一次思想解
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
格拉、苏格拉底等人
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
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
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秦始皇:“焚书坑
儒”
汉武帝:“罢黜百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
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
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各个时期中国和西欧国家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分析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西方思想文化政策在目的和影响上的相
似性。

(8分)
(3)据材料概括李贽和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9世纪中西方思想家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8分)
35、(12分)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昊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2分)
南阳一中2017年秋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1-5 DCABB 6—10 ACBAA 11-15 DDABA 16—20ACCCD
21—25 AADCC 26—30 BBBDB 31—33 BCA
二、非选择题
34(1)特征:①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③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④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答对三点计6分)
(2)思想共同点:注重人和人类社会;注重人的道德;注重教育(4分,任两点)
目的:以思想文化统一维护统治。

(2分)
影响: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分)
(3)主张: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路德--因信称义。

(4分)不同原因:西方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中国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4分)
35(1)形式:宋词。

(2分)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3分)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5分)(3)关系:相互影响。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