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化研究

民歌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分析
刘超
(铜仁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摘要:民歌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从人类的发展起初就伴随着,是我国历史的见证,许多学者和历史学家也都很关注民歌艺术。

民歌一般都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他是我国音乐的基础,很多音乐形式的发展都是从民歌演化而来,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以民歌的概念和发展以及文化价值为阐述重点,让人们更加了解民歌。

关键词:民歌;发展;文化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99-01
一、前言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也包
括各族、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这表明了我国的民歌正在面临
失传的困境,很多种类的民歌已经逐渐的消失了,新兴的民歌没
有较浓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听民歌的人也渐渐的减少,这都
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重点关注,希望还原民歌的本味,以及对当地
文化做保护,从而加强人民对民歌的保护意识。

二、民歌的概述
关于民歌的定义,是一个学术界谈论已久的话题,其实民歌
是民间歌曲的简称,都是有古代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被广泛传
唱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民歌的种类也有很多,例如劳动号
子、山歌、小调、长歌等。

它经历了很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每一
个时代的民歌都有其自身特点和文化历史的含义,向人们传达
出歌唱者的思想和情绪。

经过历代的相传,民歌有对英雄的赞
美、有对当时事件的感慨,还有很多含有寓意的民间故事改编而
成,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民歌主要表达了劳动人民和大众的思
想、情感的寄托,也包含着我国历史一代一代的成长足迹。

正是
因为经久不息的口口相传,民歌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也具有着特
殊的文化底蕴。

三、民歌的发展
我国民歌起源历史悠远,在汉朝《乐府》中就已经开始有相
关的记载,他是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各地的歌曲的
汇集,《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民歌作
品。

我国有着多样的民族,由于地方差异性很大,方言很丰富,就
造成了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很多不同的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
民歌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民国初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但是不乏有很
多先进的爱国音乐者,例如李叔同、肖有梅等,他们将中国的民
歌与西方音乐有机的结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作出了一
批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民族音乐。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
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由传统民歌经过填词或调动改变除了很
多新的民歌,例如《白毛女》、《小白菜》等,不仅延续了我国民歌
的特点,也汲取了西方音乐的优点,用不同的地方特色演绎出
来,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和时代的特点①。

从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开始飞速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免使有些地方音乐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
坏,西方文化思想的进一步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浓郁的民族文化
渐渐被冲淡,民歌没声化的出现也让我国民歌出现了差异,歌唱
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行音乐的出现对名额的发展更是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们不再永远有的民歌表现形式去唱
歌,民歌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生活。

进入21世纪,网络媒体使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在西方音乐
的影响下,我们意识到要保持自己民族特点,才不会失去民族的
韵味。

我们的音乐人开始反思,逐渐的开始对民歌重视起来。

四、民歌发展中的文化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也普遍提高,民歌特有的
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创作方式也不复存在了,在这样的方式下
生长起来的传统民歌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持的基础,同
时也为她自身赢得了艺术上的不朽。

在中国民歌的②发展史上,
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审美的发展,这也是现代
学者对民歌的研究所注重的。

民歌除了特有的演唱表现和特点
外,我们也能通过民歌本身对歌唱者、名额流传过程中的历史、
政治、经济、文化等加以更深的了解,民歌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
巨大的价值和意义③。

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
化的瑰宝,就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音乐,也有很多是借鉴民歌的
基础上进行创作,例如我们熟悉的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尾曲,有
刘欢老师所演唱的《好汉歌》,就是民歌演变而来的现代曲目,他
改编自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这是一首流行在河南省各个县
的民间歌舞形式,叫做地花鼓,这一地区百姓最喜欢的一种民间
歌曲形式,真实的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
求心态。

由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以及网络、电
视、新媒体的宣传,相信民歌文化的发展会更加的多元化,我们
要把握民歌文化在文化和价值间的平衡,以民歌的艺术手法不
断地创新,丰富民歌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民歌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贺凌云.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J].理
论导刊,2017(002):86-88,92.
②李宸.民歌中的民俗文化分析——
—以东北长海号子为例[J].明日
风尚,2018(07):116-117.
③郭莉琳.保护非物质文化视角下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J].佳木斯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3):162-164.
作者简介:刘超(1995-),男,贵州德江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音乐
学。

19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