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和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和
开展
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和开展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使得孩子不得留守在家由老人照顾。
而与此同时,农村学校随着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拆村小合建成完小。
这便使得在校住宿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在这里也就特别是寄宿制小学。
关键字: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策略与方法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全校有学生1200多名,而因父母外出等情况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有800多,占到我们学校的2/3。
这使得我校的管理出现很大难度,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实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而且加强了学生“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补助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使得孩子在生活得到了保证。
但是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健康发展的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存在着一些学生心理问题。
比如存在着“违纪”,成绩差,厌学情绪,人际关系差,自卑等各种问题。
因此落实学生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对此,本人作了如下思考。
一. 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村庄集中到中心校统一住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 6 岁,特别是这些住宿生中有 60﹪以上是留守生,大多由文化程度极低的爷爷奶奶带,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缺乏指导,加之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
所以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1、不善交流,性格孤辟。
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情感沟通时间减少,而我们的寄宿生又有多半的孩子需要父母能多留给他们一点时间。
由于寄宿生每个月有 15 天不能和家长见面,而到了放假回家,又由于家长要上班也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很好的沟通。
特别是留守儿童,几乎没有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导致许多的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甚至有的学生说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说话。
长期如此,自然会出现情绪异常,如忧郁、胆怯、孤僻、优柔寡断、冷漠,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等。
2、缺乏安全感,情绪焦虑。
一是过早的独立生活方式导致情绪焦虑。
寄宿本身就是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以往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学生突然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亲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行为上也表现为孤独、羞怯。
当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
如: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
二 . 小学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
三 .由于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思想简单,孩子寄宿于学校,一般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旦孩子有了学习上的问题,他们的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四 .学校规范化管理与竞争机制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特别是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竞争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从而让寄宿生会有许多的不适应。
自控力差,容易冲动。
寄宿生和走读生相比,寄宿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不少的孩子在缺乏监护人的教育管理情况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造成学习落后和行为表现落后。
特别是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带,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
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在此,我提出以下三点。
一、作为学校,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力军,应及时进行组织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1 .成立领导小组,认识统一,分工明确。
我校虽已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但是还不够详尽,需要更加明确职责。
需要由校长担任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领导、组织与管理,副校长及主任各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安排和资料收集,学校行政分别负责协调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心理辅导室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的老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室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班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协助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2.重视“心育”,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工作目标。
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既注重学生“成才”,更注重学生“做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将“成人与成才,齐头并进”作为学校的育人目标。
努力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常规工作、团队工作和学校重大活动中去。
3.完善的制度,确保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健康工作的规章制度。
由取得相应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的老师做班心理辅导室,接待来访学生,处理学生来信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并制定了定期出版的心理健康小报《阳光心语》和固定的宣传栏《心育之窗》。
《阳光心语》为四开小报,分为“刊首寄语”“心理测试”“心理知识”“心理故事”等栏目,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辅导。
二、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1、接受专业培训,遵守职业道德
心理老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具备科学的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并且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方法,遵守职业道德。
学校需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活动,让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积极和专家请教,同仁交流,不断增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增强实践能力,积极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培训学习,为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
应该定期在业务学习中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了解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前景和价值,学会自我情绪的调整和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心理调试的技巧。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室内外拓展训练,维护和调适教师心理,另外,学校还创造条件带领教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使教师们学到了先进的方法,坚定了进行心理健康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结合以点带面,以新的理念引领学校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1、结合文件要求,因地制宜制订教学计划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课程设置在1-级,课程内容包括了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普及等。
有时课程不应局限在课堂内,而是由课堂向外延伸,例如师生情谊这节课中,设置机会给学生采访任课老师,同学不同程度地感觉老师比自己想象中要可爱。
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大为改观。
老师也觉得通过此次活动和学生的感情更为融洽。
2、班主任工作及少先队工作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注重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培养和运用。
结合年级学生特点及工作重点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一年级及撤点并校初入我校四年级的新生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
在寄宿生中进行了为题为《想家了,你就哭吧》的团体心理辅导。
通过辅导今年村校转入我校学生的适应期明显比往年短,哭闹的现象明显减少。
中段年级积极开展以“认识自我”,“搞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班队教育活动,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学会如何与人交往以及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高段年级尤其是六年级,面临毕业考试的压力,难
免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我们通过讲座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增加正确的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心理,正确对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