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陕西省咸阳市201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功县2013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各卷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灭六国后,奏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2.公元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一书中记载:“水田之难,尤其旱损。

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

无水之地,也斯不失其利。

……其以手转、足踏、服牛回,备
随便宜。

”这段记载描述的是
A.翻车 B.水排 C.筒车 D.都江堰
3.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
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
A.专业化商业城市大量出现
B.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
C.地处水陆交通要冲
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
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5.斯塔夫里亚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840年)素有印度的曼彻斯特(英国纺织工业中心)之称的达卡,已从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衰败为异常贫穷的小镇……这种衰
败不仅发生在达卡,而且发生在其他所有地区。

”“这种衰败”在中国的表现是
A.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十分猖獗
B.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南沿海妇女纺织半数停工
C.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比1845年降低四分之一
D.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异常艰难
6.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7.右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

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

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
理的禁锢。

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A.晚清政府
B.湖北军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8.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办法
9.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
1911——194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1933年物价为衡量标准)
1912—1920年13.4%
1921—1926年-4.5%
1927—1936年8.7%
1937—1945年-2.45%
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剧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内战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10.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20世纪两次历史性巨变。

这两次巨变都
《大总统誓词》《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
①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③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④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 2012年3月16日、17日、18日,中国海监巡航编队分别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东海油气田海域、南海海域进行正常的巡航执法活动,依法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

中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下列哪一时期?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中国成立后
12.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

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

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历史上日本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下列哪一条约?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13.“傻子瓜子”的牌子挂出后,生意越来越兴旺,一天的瓜子可以卖出两三千斤。

“傻子
瓜子”创始人年广久请来一些无业青年当帮手,到秋天,别人帮他一点数,居然有了12个。

有人认为这捅出了一个大篓子。

上述现象最能说明
A.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B.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地位尚未被认可
C.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在艰难摸索中逐步进行
14.下表摘编自E·罗伊斯顿·派克《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一书。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斯塔福特郡的矿口女工的周工资表
年龄工资
12-13岁4先令-4先令6便士
13-14岁4先令6便士-5先令
14-15岁5先令-6先令6便士
15-16岁6先令-7先令6便士
①女童工在工业革命中使用较普遍②女工的工资比男工要低得多
③妇女独立意识增强,主动离开家庭走进工厂④早期工业时代缺乏人文关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右图所示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一个场景。

出现此场景的原因包括
①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
②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③美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
④中苏关系的恶化
跨越太平洋的碰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下图是“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统计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6859.67702.88472.29421.610493
实际增长率(%)8.513.49.07.79.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366.42475.62622.22936.43255
实际增长率(%)4.24.84.36.86.2
A.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同步增长
B.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不协调
C.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有所下降
D.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18.“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
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19.20世纪前期,一位美国总统说:“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


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A.北美独立战争 B.美国内战
C.罗斯福新政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0.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工业复兴法”违宪。

这最能体现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A.联邦制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民主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
21.日本于1972年实现了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又站在阿拉伯国家一边,采取了与美国不同的外交政策,70年代末,日本提出“全方位外交”方针,谋求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关系。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说明日本外交的意图是
A.与美国霸主分裂
B.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谋求经济大国地位
D.抵抗苏联霸权主义
22.下表是苏联某一时期内经济的增长率(%)
年份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7.88.5 3.9 5.9
1971-1975 5.77.4 2.5 4.4
1976-1980 4.3 4.4 1.7 3.4
1981-1985 3.6 3.5 1.0 2.1
影响上述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化运动
B.美苏争霸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3.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全球化问题做了如下分析,你认为表中正确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推论
A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B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不同地区实现同步发展
C二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建立遏制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D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对依赖
24.2004年执政的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盖尔诺特·埃尔勒认为:“目前世界格局介于冷战格局消失的后期和多极化形成的初期,在超级大国美国之外,正在出现一些‘次中心’。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所谓“次中心”就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B.美国对“次中心”的出现持有欢迎态度
C.未来一段时间世界不会再有“中心”存在
D.“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5.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
化峰会等。

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
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大
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整理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二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而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方面,同样也掀起了一个极为强大先进的发展。

——整理自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当指哪两大事件?在“双元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材料一中的“双元革命”分别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历史因素推动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有何共同之处?(4分)
(4)材料二中提到“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获得“强大先进的发展”,请以国际经济体系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3分)
2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
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

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
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
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

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

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

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日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
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

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

在日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
中国。

材料二: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权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

数月以来,针对日方发起的“购岛”闹剧,中国外交部先后发表32次讲话。

中国国家领导人更是连续2日表明严正立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立场
是一贯的、明确的。

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


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有效管辖开始于何
时?近代又有什么发展?(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国内的什么
倾向?(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材料中横线处的文献可以作为支持钓鱼岛属于中国的有
效法律,该文献是?材料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8分)
(4)综上所述,你有何启示?(2分)
28.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的演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宋代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德”逐渐盛行。

《颜氏家训》主张“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

“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足,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女儿经》)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的向姊妹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这场革命(工业革命)对女性的影响极为深远,正如几百万年前农业革命对她们所产生的影响一样。

一般来说,其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女性走出家庭,进入新的工薪经济。

……
而后建立的公共学校也使妇女们受益匪浅。

在那里,她们可以接受与男子们相同的教育。

到20世纪初期,妇女已经赢得了选举的权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遭受种种压迫的具体表现。

(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

(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简述近代西方妇女地位改变的原因。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3分)
武功县2012——2013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5.D
二.非选择题
26.(1)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或答法国大革命)。

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 A D A B C C C B D A B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D D A C B D C B B B D D
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或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

(思想文化上)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4分)
(2)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影响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等。

(3分)
(3)影响因素:经济危机、大萧条的教训;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战后恢复重建的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共同之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福利政策。

(3分)
(4)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2分)
27. (1)开始:元朝,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琉球(今台湾),隶属福建省。

发展:清朝:①1683年,清政府(康熙帝)派军统一台湾,并将其正式收归版图。

次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理台湾。

②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正式设台湾行省,(6分)(2)由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日本凭借《马关条约》攫取了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所有权。

倾向:右翼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4分)
(3)开罗宣言。

变化:由承认中国收回台湾行使主权到有条件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

原因:二战中,美国要联合中国抗击日本,所以承认中国对台湾收回主权。

朝鲜战争爆发后,台湾问题成为美国远东太平洋战略的重要内容,美国对台湾政策随之发生变化(8分)
(4)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8.(1)政治上,男尊女卑,无政治权利;经济上,依附男性,无财产权;文化上,无受教育权;婚姻上,无自主权,从一而终;社会上,无地位和独立人格;身心上,被迫缠足。

(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分)
(3)政治: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经济:工业革命的推动,就业机会增加;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教育:受教育机会增加。

(4分)
(4)政治日益民主;经济日益发展;法制日益健全;社会日益开放;思想日益解放。

(3分)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