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A(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绘画专业《中国美术史纲要》科目期末试卷
A(有答案)
一、填空题
1、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三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唐代工艺品中成就最为卓著的首推___________,殉葬的___________和驼、___________
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3、画史上“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分别指的是唐代画家___________和北齐画家__________所独创的宗教图像样式。
4、清代画家“金陵二霜”指的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
5、元代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作者是民间画工___________等,而纯阳殿的壁画构图则是采
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形式。
6、清初“四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代时期的画家创造了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北方以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为代表,南方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
8、依陶器的用途可分为___________器,___________器和储藏器。
9、“吴门四家”中的仇英,画法以___________闻名,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
10、画家___________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
二、选择题
11、与经享颐.何香凝共同组织“寒之友”社的画家是()。
A.居廉
B.高剑父
C.高奇峰
D.陈树人
12、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礼器
B.乐器
C.兵器
D.车马器
13、已知最早的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出土于()。
A.吐鲁番晋墓
B.昭通霍氏墓
C.安丘冬寿墓
D.酒泉丁家闸墓
14、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
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5、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等兵
16、清代以画《鬼趣图》讽刺现实而著名的画家是()
A.黄慎
B.华
C.金农
D.罗聘
17、“元四家”中山水画章法稠密的画家是()。
A.黄公望
B.吴镇
C.王蒙
D.倪费
18、明清都城所建坛庙气势最大艺术性最高的是()
A.天坛
B.地坛
C.日坛
D.月坛
19、“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A.沈周
B.文征明
C.唐
D.仇英
20、首次提出山水画“三远”的论著是()。
A.图画见闻志
B.林泉高致
C.画继
D.山水纯全集
三、名词解释
21、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22、《人间词话》
23、青铜器
24、以意逆志
25、老子“涤除玄鉴”
26、浙派
27、神与物游
28、陆机《文赋》
四、简答题
29、谈谈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
30、花鸟画中的“徐黄异体”各有什么特点?
31、《乐记》的特点及对美学史的地位
32、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33、引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
34、简述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五、论述题
35、试论《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2、唐三彩、俑、马
3、吴道子、曹伸达
4、弘仁(浙江)
5、马君祥、连环画
6、八大山人、石涛、毙残、弘仁
7、荆浩、关全、董源、巨然
8、饮食、炊煮
9、工笔重彩、剑阁图
10、高剑父
二、选择题
11、D
12、A
13、A
14、C
15、C
16、D
17、C
18、A
19、D
20、B
三、名词解释
21、答:中国画术语。
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犹如刚从水中出来。
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其势圆转而衣服飞扬,富于运动感、节奏感。
故有“曹衣
出水,吴带当风”之说。
22、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
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
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
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23、答: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
其中礼器是统治阶段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其品种有鼎、豆、尊、盘、钟等。
24、答: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在鉴赏诗
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
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5、答:老子关于“涤除玄鉴”的理论,在美学史上影响很大。
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第十章)”“涤除”,就是洗除垢尘,也就是洗去人们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像镜子一样纯净清明。
“鉴”是观照,“玄”是
“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
26、答:明代山水画流派之一。
明初至武宗嘉靖时最为盛行。
该派承继南宋院体,取法于李唐、马远、夏主,多作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
代表画家有戴进、吴
伟等。
27、答:神与物游是指精神与外物相接触,不是仅仅眼睛看到,口鼻尝到、嗅到,而是要深入物的肌理,用极自由的、无坚不摧的精神去接触外物,探求到隐藏在外表之下的真理。
神与物游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内容是描述作家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这个
过程。
这里的“物”是指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事物的表象,而非外境之实物。
“神与物游”
就是作家的思维超越时空界限,将古今虚实的事物惊醒艺术构思的形象表达。
28、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
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
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四、简答题
29、答:鲁迅小说“反抗绝望”的哲学意蕴主要表现为:
(1)把握“此在”的现实精神
强烈的历史参与意识和刚健人世的传统心态,形成了鲁迅执著于“此在”的生命追求和现
实精神。
这与由于现实黑暗和鲁迅深刻的“原罪”意识而造成了鲁迅对生命形态和生命意
义的多层开掘和悖论理解,最终形成了“过客”式的反抗绝望的生命抉择。
反抗并不意味
着肯定希望,而是在洞悉了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有了深刻
的死亡意识之后的现实抉择和命运抗争。
《过客》中塑造了“明知前面是坟却猛走”的勇士形象,我们看到“过客”拒绝过去,
“影子”拒绝未来,其实也就是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纳入到现实的生命历
程中去。
(2)承担和体悟个体生命
鲁迅始终着眼于个体的自觉对于整个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个体的人如何面对
和把握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必然与作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对社会解放道路的探讨
相互交织。
这也是鲁迅在《野草》中试图表达的“反抗绝望”的主题。
《野草》表达了一种深刻的焦虑与不安:“我”告别了一切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却处
在一种无家可归的惶惑之中;“我”要反抗,却陷入“无物之阵”;“我”要追求,却不
过是走向死亡……但恰恰是这种无可挽回的
“绝望”处境唤起了“我”对生命意义的再认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对这种“绝望”的反
抗之中。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把个体生存的悲剧性理解与赋予生命和世界以意义的思
考和联系,从而把价值和意义的创造交给个体承担。
(3)描绘与评价民族文化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并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探讨,而且同时体现为对普遍存在的人生
状态的观察与思索。
“绝望”不只是对个体而言,而且包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生活内容。
因此,“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在小说里常常不是体现为个人的精神历程,而是体现为对
客观世界的描绘与评价,但在这种客观生活的背后,人们又总能体会到作家确实又是并未
超脱于画面之外。
例如《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它们的主人公缺乏自知的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
本能生活。
既无自我,又无对生命的感觉,“精神胜利法”不可能把阿Q从终将毁灭的
结局中救出来,更不能激起他对施加在身上的各项压迫作“绝望的抗战”。
(4)表现与反思知识分子的处境
处理知识分子题材上,鲁迅的眼光是独特的。
他没有用过多笔触去展示知识分子阶层的现
实生活状况和图景,或直接写实地描慕具体的人与事,而是把笔触直指人物的内心状态和
精神世界,对他们的描绘重心也在于他们作为孤独者,出于拯救民众却被民众吞噬的绝望
境地的精神痛苦和“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生存境地。
因此,鲁迅的小说对人的精神创伤与
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体现了一种显示灵魂的内在性,逼迫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连同作
家本人,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灵魂的拷问。
更深一层,鲁迅还具有自觉的主体渗透意识,即把自己摆进小说里,无情地解剖自己,如《狂人日记》中的
“我”对自己也吃过人的忏悔,《孤独者》中“我”与魏连受的关于生存价值的辩论等等,这些都是作家对自己的身份、命运、生存意义的最深入的解剖和认识。
这种对现代中国人
的灵魂的伟大拷问,是鲁迅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是小说现代性的独特表现,也
正是鲁迅小说的经典意义之一。
30、答:指五代西蜀画院画家黄签和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风格。
黄签的风格:(1)取材多为宫延珍禽瑞鸟,奇花怪石。
(2)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笔致工细。
(3)画风富丽,设色鲜明。
徐熙的风格:(1)取材多为民间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2)作画重在用墨,兼勾带染,有“落墨花”之称。
(3)设色不以晕淡为工,只是略加色彩。
因此画史上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
31、答:《乐记》一书是孔子以来的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化
(1)它主要发挥的是孔子、荀子(也许还有公孙尼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2)它的特点是比较有系统性。
在估计《乐记》美学史地位时,也应该适度,不能过于夸大《乐记》一书中讨论到的美学问题还是比较有局限的,先秦美学的很多重要内容它并未涉及。
有的文章把它说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奠基石”,是中国美学史的“脊骨”和“主干”,显然过分了。
《乐记》关于音乐本质的分析对后代美学思想的影响
32、答: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以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
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
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
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
的的。
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
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
想象是一
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
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33、答:(1)从关于音乐本质的分析,《乐记》的作者又引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声音之道与政通”的思想。
(2)《乐记》作者认为音乐是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是受外界影响
而产生的,因此,他自然要引出一个结论,即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人们所处的社会政
治状况是紧密相联系的。
(3)音乐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
因此从一国的音乐中可以了解这
个国家的政治风俗。
即音乐艺术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乐记》的这个思想同《左传》所记“季札观乐”以及孔子所说“诗可以观”的思想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34、答:(1).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2).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
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3).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中国古典
美学的这条原则,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五、论述题
35、答:《林泉高致》是北宋画家郭熙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
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对人心灵的关怀是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
其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1)“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山水画创作本意
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以“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为立论的起点,提出了“画山水之本意”,其主旨是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境,为忙碌的人们营造心灵休憩的家园,使人们能够“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在依约于耳,泥漾于目的山光水色、猿声鸟啼之中
放松精神,气息心灵,澄明神观,助养清风。
其立意本于对人性的尊重,源于对心灵的关怀,浸润着浓郁的士大夫情怀。
(2)“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
郭熙眼中的“真山水”是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性灵山水,他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可视为画家观照自然山川的总纲领。
其要义在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川之中,饱游细看,俯仰万象,应于目,会于心,让自己的生命精神相感想合,相通相融,进而取其精,
聚其粹,悟其妙,得其神。
这样的关照,靠的不仅仅是眼观,更要心观,强调的不仅仅是
应目会心,而更多的是相通相融
(3)“神与聚成之”的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郭熙提出的“神与聚成之”,可视为画家创作的最佳境界。
对于画家来说,只有既注重全
面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又注重澄怀虚静的心境陶养,才能逐步做到境界已熟,心手
已应,进而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进而心与物化,神与俱成的创作境界,完成
一个画家心物划一的最终抵达。
(4)“三远”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
郭熙用“远”这个概念来概括山水画的意境。
郭黑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有
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
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
”
①美学本质是表现道,而“远”通向“道”
魏晋玄学追求“道”,因而也必然追求“远”。
《庄子·逍遥游》中“游无穷”、“游乎
四海之外”、“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是追求“道”,也是
追求“远”。
所以《世说新语》中有“玄远”、“清远”、“通远”、“清淡平远”、
“体玄识远”、“旷远”、“远志”、“深远”、“远意”、“清远雅正”
“远致”、“弘远”等概念。
可见“远”是魏晋玄学所追求的境界。
因为“远”就是“玄”,“远”就通向“道”。
山水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山水画把人的精神引向远离世俗社会的自然山水之中,
很符合魏晋玄学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
可以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
观念密切相联系的。
②“远”的意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的重要依据
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
山水本来也是有形质的东西。
但
是“远景”、“远思”、“远势”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质,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并且
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
山水的形质是“有”,山水的“远景”、“远势”则
通向“无”。
山水形质的“有”烘托了极目远处的“无”,反过来,极目远处的“无”也
烘托了山水形质的
“有”。
这种“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就表现了“道”,表现了宇宙的
一片生机。
而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具有这种“远”的意境,乃是山水画得以成立
的重要根据。
郭熙的“三远”说是山水画发展成熟的一个总结。
画面中“远”的空寂,不仅将人的视线引向远方而且使人的思绪跟随山水之远而无限飞跃,远至凌霄天际,渐渐脱离尘俗与烦躁,进入一尘不染的清幽境界,直抵心灵的宁静与安详。
远是其山水画创作的心灵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