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小切口封堵房间隔缺损手术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胸小切口封堵房间隔缺损手术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
方法:15例房间隔缺损患者,采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
结果:全组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手术死亡,无封堵器脱落,无输血。
术后5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当日即可下床活动。
术后3天复查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
术后住院(5~6天)随访6~18月,病人均恢复良好,彩色多普勒显示均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均正常。
结论: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胸部小切口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45岁,平均24岁。
1例上腔型,其余均为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16~26mm,2例伴有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心彩超提示右房内径明显增大,心脏瓣膜无异常。
入选标准:继发孔中央型,包括毗邻较近的多发;周围残边≥4;房间隔的总长度不能小于闭合器左房伞的直径;无其他心内畸形。
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下实施手术。
术前经食道超声(TEE)再次测量缺损距离;上下腔静脉;主动脉后壁;肺静脉口;冠状静脉窦及二尖瓣口距离。
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垫高30°,取右前胸胸骨旁第4肋间切口,长2.5~3.5cm,肥胖者切口可稍大,女性取乳房边缘切口。
左肺,“工”形剪开心包,牵拉固定于胸壁,3~0无创线在右心房外侧中部缝双层荷包,直径约1.5cm。
1.25mg/kg肝素化,头低位,右胸抬高20°~30°,使房间隔呈水平位。
选择相应大小的双面闭合器,用肝素盐水冲洗浸泡后,将闭合器旋于推杆上,拉直收拢,塞入特制的输送管。
荷包内穿刺右心房,插入携带闭合器的输送管,将其调节至双心房观,在监视下伸入左心房,推顶释放出左房侧伞,牵拉使之贴附左房面边缘,回撤输送管入右房侧伞,卡紧。
观察闭合器封堵的严密性。
如仍有分流,可回收闭合器,调整位置后重新释放到位。
推拉闭合器检查其牢固性,满意后旋松固定螺丝,拔除推送杆和输送管,结扎右房荷包。
中和肝素,仔细止血,逐层关胸,无需放胸腔引流管。
术后2小时左右拔除气管插管。
术后24小时内注射肝素(0.2mg/kg,每6小时注射1次)或低分子肝素(200IU/kg,分2次),然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mg/(kg·日)抗凝3个月。
结果
全组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40~55分钟)。
无手术死亡,无封堵器脱落,无输血。
术后5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当日即可下床活动。
术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无残余分流。
术后住院(5~6天)随访6~18个月,病人均恢复良好,彩色多普勒显示均无残余分流,心功能均正常。
讨论
房间隔缺损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不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房间隔缺损,主要是在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缺损,虽然手术效果好,但创伤大,恢复时间长。
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ASD是一种集导管技术和传统方法优点为一体的新的手术方法。
其有以下特点:由于路径短,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可释放较大的封堵器,适用于成人的大缺损伞有一定硬度,因而伞回缩力较大,闭合后在心房内的高度较低(5~6mm),对二、三尖瓣和心内血流的影响较小;对房间隔缺损周缘的支撑力较大对ASD边缘大小的要求较低,因而适应证更宽。
如果放置失败,可回收闭合器,然后延长切口,采用经右胸体外循环手术补救,本组未出现类似情况。
因此,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效果可靠。
术前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即使对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老年患者,封堵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
因本组例数尚少,还需继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Thomson JD,Aburawi EH,Watterson KG,et al.Surgical and transcatheter(Amplatzer) closure of atrial septal defects 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result and costs Heart,2002,87:466-469.
2 俞世强,蔡振杰,康云帆,等.胸部小切口非体外循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2,2:292-294.
3 Fomigari R,Santoro G,Rossetti L,et parison of there different atrial septal defect occlusion device.Am J Cardiol,1998,82:69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