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比特人:意外旅程》3D观后杂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比特人:意外旅程》3D观后杂感
小时候看电影,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一种不可名状的现象:当银幕上人物的动作太快时,会显得不连贯,甚至有些跳跃感。
从书上得知这叫“视觉暂留”,一秒拍摄24张照片,连起来放,电影就是因此而活动起来的。
电影因此得名motion picture。
年代久远的电影,跳跃感更甚,还附带了一些滑稽。
后来学了电影的原理,知道那是当时的拍摄标准(其实是想省胶片吧),一秒24张舍不得拍,拍个16张乃至12张,再用常规速度放映出来,人物就像上了发条一样做着快动作,看着就很滑稽了。
再后来,深入学了几年电影,知道了这种跳跃感是时间的肌理,这种特征一旦与生活经验的差距过大,就会让观者觉得“别扭”。
你若是别扭得舒服,感到滑稽轻松了,那是在看卓别林;一旦别扭得不舒服,那么你肯定是在看HFR3D的《霍比特人》。
长久以来,胶片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每秒24格的时间肌理是许多拍不起胶片的青年导演们一致追求的圣杯,也是电影技术工作者区分「电视剧」和「电影」画面感的重要感官依据之一。
而现在,数字影像已经几乎替代了胶片化学洗印,「24fps」这种电影美学的标尺也不再专属于电影了。
这种「电影感」先是伴随数字高清摄像机出现在了制作精良的美剧里,后来又借着数码单反相机的短片录影功能,与「微电影」一起火遍了大江南北。
当邻居家的暴发户大叔都能扛着5DII和莱卡镜头、拍出文艺清新的「微电影」时,我们惊艳了。
即使如此,24fps依然是属于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美。
放映时,35毫米胶卷齿孔带来的微弱抖动,拷贝与拷贝之间换片时的断点,是伴随电影诞生与成长的记忆。
一如地心引力般不变的法则,终于面临挑战了。
足足一倍数量的挑战。
所以,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亲眼看到48fps的《霍比特人》。
本以为,短时间内两次去电影院看同一部影片,很难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但从落座后看到影片第一个镜头开始,我的下巴就再没怎么合上。
Bilbo点燃的那根蜡烛分明就在我眼前咫尺,每一句台词的口型犹如真人在我面前表演。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沉浸得甚至有些别扭。
首映没赶上,先看了场普通的3D放映,这第二次去看,HFR影院远在200公里以外。
虽说HFR短期内无望引入祖国大陆,但美国也不是随处都有能放48fps的影院。
开车两小时,又坐在影院等了半小时的预告片。
这第二次观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补第一次看普通3D版本时没听懂的台词和细节。
对于HFR3D放映的48fps画面,我道听途说了许多见解,并不抱太大希望,心想,无非是画面多了一倍数量而已。
但意料之外,HFR3D彻底震撼了我。
如果你是托尔金、中土世界、《指环王》的粉丝,那么《霍比特人:意外旅程》必能令你血脉喷张。
即使你丝毫不了解原著和托尔金的架空世界,或者你认为《哈利波特》比《指环王》的思想境界更深刻,但只要你懂得欣赏电影的魅力,那么《霍比特人》绝不失为一部上乘佳作,值得一看。
因为,这是一部对观众充满了诚意的作品。
更难得的是,还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48fps。
一年前,得知Peter Jackson将重拾「The Hobbit」的导筒,接手由Guillermo del Toro和米高梅一起留下的烂摊子。
我的心情一度激动得难以平复。
不仅仅是对Peter Jackson的期待,对Guillermo de Toro砸招牌的担心释怀,更是一段长达十年的等候,终于有了盼头。
从电影制片角度来看,这么大一个坑,而且是系列片的大坑,想必是谁也不愿意去跳的。
De Toro知难而退,也算解脱了。
与其糟践了千万粉丝的心中念想,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去拍他喜爱的《Hellboy 3》更得心应手。
不同于《星球大战》系列,九十年代末,时隔几十年后再开拍《星战前传》的乔治·卢卡斯,粉丝的期许已经经年累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就连Peter Jackson本人,在为Star Wars幕后制作画册作序时,也用热泪盈眶的笔法提及当他还是小孩时看到《星球大战》开场第一镜时几近疯狂的激动心情。
《霍比特人》与《指环王》系列,出版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之久。
早在《指环王》电影三部曲问世之前,其小说读者群就已经相当庞大,更不用说电影三部曲登峰造极之后引发的新一轮热潮,令所有粉丝都手捧一本《霍比特人》在想象着,这如果拍成电影,会是什么样?
这是一位电影导演所能面对的最大挑战:观众只期待你的电影拍得如何。
只期待电影。
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就等着看你如何讲故事。
很遗憾,《霍比特人:意外旅程》没有像《指环王》那样登峰造极。
毕竟两部原著的体积不同。
Peter Jackson已经尽其所能,让《霍比特人》不像一部儿童睡前文学读物,更像是与《指环王》三部曲电影无缝衔接的前作。
兴许《指环王》电影三部曲有资格和时下热议的那部挖地三尺解剖人性的《Life of Pi》一同列入人类最伟大的影片之列。
但《霍比特人》不能,能让它名垂影史的,只剩48fps这一开技术先河之举了。
以铁杆儿粉丝的身份对《霍比特人》大呼溢美之词的影评已经很多。
我本人也是个老粉丝,
十余年来,我读了能拿到手的几本原著,也学了些Quenya的皮毛,《指环王》系列拉片多次,影碟的评论音轨和幕后制作也反复观摩,电影节上的《指环王》马拉松观影也没有错过。
可以说,是《指环王》系列让我下了决心,以电影作为我从事的行业和追求的理想。
但如果离开一名粉丝的语境,从单纯欣赏一部影片的角度来谈《霍比特人》,那么此部影片最值得称赞的恐怕并不是它的故事情节、导演手法和镜头语言,而是48fps的前瞻性。
自从电影诞生的那天起,每当新的「技术」被引入到电影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过抵制。
无论是有声电影之于默片,彩色电影之于黑白电影,环绕立体声之于单声道,数字放映之于胶片放映,还是立体电影之于传统的非立体电影,都是在口水战中历经磨难,从来也不乏电影人坚称不碰新技术以保持其晚节的。
如今,历来铁打的「每秒24格」之规矩(甚至是电影美学标尺),也终于来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
而当服装化妆、置景道具、视觉特效、乃至演员的表演都没来得及赶上48fps的步伐时,《霍比特人》拿自己先做了次试验。
观看过HFR3D放映的人都会有一致的感受,那就是明显的视觉信息量倍增;几乎没有肉眼能够察觉的Motion Blur(运动模糊);文戏表情细腻,犹如近在眼前;武戏动作平滑没有失真,时间空间再现得到位;对于3D立体电影,解决了眼部不适,更容易对纵深感进行定位。
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特性都将成为一部电影让观众「入戏」的基本要求。
24到48,区区一倍的距离,相比之下,电影创作者的工作量却不止增加了一倍。
比如,视觉特效这种欺骗观众眼睛的艺术,不少时候是要利用电影拍摄的光学缺陷(如快门速度、感光宽容度、景深范围等、底片颗粒等)来增强视觉的真实感。
一直以来,对24fps的特效画面来说,制作一个高速运动、细节繁复的特效画面并不难,反而,一个相对静态的特写镜头更有可能露馅。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Motion Blur(运动模糊),这一产自摄影机快门速度的模糊现象,极大程度地把画面的细节留给观众的眼睛去「脑补」。
48fps把电影推向戏剧现场表演的临场感,对剧组素质的要求也被推到了顶峰。
我在一块非IMAX银幕的48fps 放映中能清晰辨认跑动中的Gandalf身上灰袍织物的新旧磨损细节,而这在24fps的IMAX 放映中不一定能做到。
如果你能体会到这种时间维度上的细分所带来的崭新感受,那么Peter Jackson的技术推动没有白费。
也许对于一位普通的花钱买票(以及饮料爆米花)带朋友进电影院消磨时间的观众而言,选择《霍比特人:意外旅程》可能不如去看一场众星云集的喜剧来得值当。
毕竟,在不考虑观影修养的前提下,忍着2小时49分钟看完一部(语言学家/作家写就的小说改编的)一群胡子拉碴的男人「跑→追→打→跑→追→打→还没跑完电影就结束了」的魔幻题材史诗特效大片,实在是让人沉沉欲睡。
在这样一个普遍的「观众」眼中,《霍比特人》没有《超级战舰》或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3》那种将观众们的视听阈值顶高数倍的魄力。
情节方面,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隔阂,远不如价值输出的《复仇者联盟》来得更容易入戏。
要说3D(其实是指立体电影),到处都是IMAX,巨幕,乃至闪烁着民族豪情的「中国巨幕」,戴着3D眼镜看电影还嫌头晕。
而视觉效果和HFR3D的48fps的体验,对于只从弹窗广告转到视频网站看电影的人群来说,更是无关紧要了。
况且,短期内大陆可能与HFR无缘。
有缘也未必看得出区别,玩CS时的FPS比48高了去了,还不是照样有人玩得呕吐。
每个观众的观影感受都是不同的,这是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得以存在百年的基石。
如果大家对同一部电影的感受都一致,那电影恐怕就是用来「宣传」(Propaganda)的喊话筒,而不再配称之为艺术了。
世上有爆米花味儿的商业电影,也有纯粹之极的艺术电影;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也有表现主义的想象力飞扬;当然也少不了钱多人傻的暴发户大制作。
(更多新上映电影、电视剧最新资讯请关注/news/苹果电影百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