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精选3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1
在放春节假期收拾行李准备回家的时候,随手在书架上拿了一本专业方面的书和另一本名为《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书放进行李箱。

当时有犹豫了一下确定在过年看本书吗?似乎觉得在大过年的热闹气氛下,看这本书或者讨论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但这是人生需要直面的话题之一不是吗?那这样又有何时间之差呢?
书的作者是一名叫保罗.卡拉尼什(PaulKalanithi)的男医生。

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

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

还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医学院毕业。

之后保罗一直在斯坦福,并以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身份在与一个个神圣的“生命”打交道。

书中有描述到保罗在求学时期的回忆和在斯坦福住院部高强度的培训的工作生活日常。

从初接触解剖人体的紧张到在神经外科面对过一个个不同程度病情的病人,到主刀了无数台重要的手术等等,这一些经验和付出,让他的医术有了飞跃般的进步,也收获很多荣誉。

从一个刚进去接受培训,还不停跟在有经验的前辈身边学习的初出茅庐的男医生,到可以成为神经外科的总医生。

按照大家所预想,保罗医术精湛,事业处于上升期,也有一个陪伴已久且相爱的女医生妻子(露西.卡拉尼什)。

这样的职业发展前景和身份,是多少人都敬佩和向往的啊~然而现实就像保罗说的一样,从一个医生一下子变成了病人,整个过程措手不及,慌张忙乱。

也正是因为自己是医生,才更加明白得了癌症,自己将会面对的是什么。

这让他不断思考在人生最后与时间较劲的阶段,应该怎么怎么渡过以及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面对死亡,是什么让我们的什么值得一活?
像露西所说,保罗并没有故作坚强,他允许自己敞开心扉,展露脆弱,接受别人的安慰。

就算身患绝症,保罗也活得很充实,还是充满希望,希望充实地度过目标明确,意义深远的每一天。

看到书中保罗从发现身体的各种不适,到确诊身患癌症,到之后每个阶段治疗的反应。

这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的,甚至在身体极度不适的情况下,保罗还坚持回到医院工作和主刀了很多手术,这是需要多强的意志力才撑得下来啊!我想那个叫“医生”的岗位带给他的不止是高薪,而是真正的热爱和责任心,也是常年与生命打交道更让他明白不能这样在病床接受治疗且等时间夺取他最后的时光。

他还想再留下些什么,这也与他重新坚持写作写下这本书,并要求家人保证会出版这本书可以理解到,他更在乎让人们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等。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2
从初中开始,我开始思考“死亡”的意义。

当时的想法很消极,如果有一天我注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那我现在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每每想到这里,我便一阵后怕,也就不敢往下想了。

到了高中,我在阅读时总会有意无意的关注有没有讨论“死亡”的书籍,也因此购入了不少绝症患者的自传。

随着阅读这类书籍,我虽不能理解跟死亡直面的感受,但至少也对站在生命的分界线上的观感稍有了解。

可能因为彼时我读的那些自传的作者不是医生出身,死亡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神秘的,所以他们仍对是惧怕大过面对的,也会因为死亡的到来慌了阵脚。

这是普通人面对死亡最通常的反应,恐惧,绝望,慌乱,交织在一起。

而保罗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却将死亡,写入了生命的意义中的一页。

如果提前知道一部电影的结局,是不是观影的体验也会因此降低?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的”。

那如果知道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又该如何继续生活?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因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人群中的大多数人,都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却很少有人有着明确,坚定的概念。

生活的琐碎总能让人轻易放弃
在这方面的思考。

但保罗确实那人群中的万分之一。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奋斗,死亡也无法将之改变。

尽管提前到来的截止日期打乱了他的人生,他却在短时间内重新振作,规划。

“如果只有三个月,那就陪伴家人,一年,就写一本书,十年,就回归手术台救死扶伤。


保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思索的一生,却绝非快乐的一生。

他也从未将快乐看成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这点他曾在书中明确表明“快乐幸福,并非人生的意义。

”这个观点和普世的价值观是相悖的,我们努力工作,学习,都是为了取得成绩,最终获得快乐幸福。

可以说,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快乐幸福中度过。

而保罗却更加长远一些,当然这份长远也注定了他需要经历的苦难比常人要多。

他不仅想要自渡,更想渡化他人,理解生命,所以他选择了医生作为职业。

正是因为他对人生超然的理解,使他面对死亡时没有过多的恐惧,因为他不眷恋尘世给他带来的快乐,只遗憾自己没有完成自己的意义。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或者有能力成为保罗这样的人。

但是他面对死亡的态度至少可以给我们些许启迪,快乐幸福真的是人生的意义吗?是不是还有更深远的东西等着我们探寻?创造价值是不是比自我满足更有意义?
再次感慨医生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至少他们在自我价值的认识上比普通人更加深刻,他们不是的生命追求不只是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

保罗虽然在三十六岁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但他给这个世界的价值却远超他的同龄人。

从医时,他渡病人。

患者在他的手中康复。

从文时,他渡世人。

读者被他唤醒。

他的文字变成了一盏明灯,引导着迷途中的旅人走上一条艰苦却更有意义的道路。

有些人选择了燃烧,不为光芒万丈,只为照亮他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3
关于印度裔
保罗的父母是第一代印度裔移民,父亲是医生,每天早出晚归非常忙碌。

母亲23岁结婚以后专心照顾三个孩子。

看似家庭妇女的母亲,小小宇宙有大大的能量。

当他们从纽约搬到金曼以后,教育环境一落千丈,母亲不仅通过找书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而且还成为了学校的
校董,重整教师队伍,要求增加AP课程。

用行动改变了整个金曼的教育系统。

读到这里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吴军《大学之路》里提到过,华裔学生常受到不公待遇,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发声,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成为校董或者改变相关法案,改变现状。

保罗妈妈在这方面非常出色。

孩子的成就与妈妈的付出密不可分。

北美各族裔中印度人的影响力要比华人大,大学教授、医生、政界有相当一部分印度人,如果印度人受到歧视,曾经组织过很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有一次还有印度国家电视台直播做后援支持。

尽管我们不那么喜欢印度人,但印度裔移民的很多做法非常值得华人学习。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
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之生命!
——福尔克·格莱维尔《伊卡利亚》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4
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终于勉强平复了返校带来的焦躁心情,安安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

每当我的生活状态不受自己的控制时,我总会看一些关于生死的书籍,借此提醒自己“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也告诫自己“要不急不躁地活在当下”。

现在看来这样做还是有一定效用的。

我时常会想,某一天当我失去最亲近的人时,我该如何面对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我能否治愈自己,去习惯没有他的日子,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丧亲之痛是不会隔断你对他的爱的,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的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纵观他活过的这一生,却不是一个悲剧。

他的生命以另种形态继续延续着。

”我不断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独立,也是为
了在失去时依旧可以带着这种信念勇敢而坚强地活着。

讲真以我这少之又少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敢大谈生死,对保罗的认识也还没有渗透到他的灵魂,更没有真正领悟作者保罗所给我们揭示的生命的意义。

杨绛先生所说的“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是对我现在感觉的最好写照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但愿在这些从雾里寻找光亮的日子里,我能时常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或者给他人带来幸福?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让自己的心绪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澄澈明净,把对于未知和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和焦虑,变成勇敢和笃定。

用一种倒计时的心态,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5
离开,是一个令人忧伤的话题。

离开,永远地离开,是一个通常情况下难以直面的话题。

但是,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这样或是那样的“离开”。

如果不可避免,那就让我们做好准备,坦然面对。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生于1978年,是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更是一位对医学痴迷的作家——他拥有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取得了剑桥大学的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

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医学院毕业后,回到斯坦福,在那里完成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培训,并进行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

这是一个多么让常人仰慕的求学经历……
看到保罗的照片,他不是那种有着清秀面庞的帅气书生,满脸的络腮胡让他看上去更具沧桑感。

在短暂的37年的人生光景中,他用才华书写着专业的“优秀”,他用文字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

疾病,被打扰的分子顺序
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保罗在书中讲述了他的一些从医故事——有患者,有医者;有成长,有失落。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写下的文字,保罗坦然地写到,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也许,正是这样的平铺直叙才能让我们更加直面生
命的那头。

科学,无法诠释的要点
作为一名有着专业学位的作家,保罗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无法解释人类生命中最为核心的方面:希望、恐惧、爱、恨、美、妒忌、荣誉、软弱、奋斗、痛苦和美德。

即使是身为最接近大脑的神经外科医生,保罗也指出,科学的基础是各种现象的重复出现以及人为制造的客观性。

也许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科学,通常是没有温度的。

哀伤,过程中的缓慢释放
开篇第一段,保罗就提到了自己患病的事实:肺部恶性肿瘤。

和大多数患者一样,他与妻子一起求医问药,一起揣摩可能的生存期限,一起经历疾病诊疗过程的波动,一起期待新生命的降临,一起体验安宁疗护的温暖……没有发现病情前,二位专注于事业发展的年轻人的感情生活出现了沟通的障碍。

但是,应对疾病又让他们并肩走到了一起,更加融合,更加和谐。

也许,正是这样,书中的保罗才没有孤军奋战的“英勇”,更多是绵延的柔情与深深的不舍——对爱人、对女儿、对生活、对生命……
妻子的话
坦率地说,在保罗留下的文字中看不到过分的忧伤与痛楚。

或许是天性使然,或许是待到病入膏肓时保罗已无力提笔。

他的妻子,露西·卡拉尼什在“后记”中为读者记述了生命最后几个月的保罗。

从发现病情到永远地离开,不过只有22个月。

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保罗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全神贯注完成了这本书,采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迎来了女儿卡迪,他甚至还一度重回工作岗位完成复杂的神经外科手术……
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辍,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

癌症的恶化给他带来痛苦万分的疲惫感。

在妻子露西看来,保罗一直都与死神面对面:检验、对抗和接受。

他想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并直面自己必死的命运。

他以自己的血肉身躯,勇敢地在险境中跋山涉水。

当呼吸化为空气。

一切都变得“轻”起来,摇曳在空中,请记得:他曾经来过。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6
无意间遇到了这本书,翻开是因为他的书名《当呼吸化为空气》,五岁左右,我睡梦里哭湿枕头,被奶奶叫醒后还在不停的哽咽,因为我梦到奶奶不在了,奶奶说:“不怕啊,奶奶不会走,会变成空气陪着你。


在手指翻阅书的期间真的是很压抑,必须要看几页平复一下才能继续,作者对妻子说:“我爱你,我做好准备了”,在家人的陪伴下关了呼吸机,生命终结在37岁。

眼泪决堤。

但是在书结束的时候,难得的平静,心里像有个湖水一样,反射着正好的阳光和蓝的清澈天空,活着真好。

之前看过《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内容残酷而现实,医疗,养老院,老年医护人员的缺失……讲述了大量老年人在面对衰老和疾病的无助,即使他们竭力保持优雅状态,但在医生面前功亏一篑,以及他们只能躺着病床面对冰冷仪器任由医生操控的情景让我感到了极大的恐慌,导致我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都无法释怀,包括在高中,大学时期去养老院的情景也都清晰地出现,同样也对家人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爷爷奶奶养育我近十年,工作后虽然每年买很多东西给他们,我安慰自己我很孝顺,但不敢承认他们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物质,陪伴,这是我最没法回馈的。

现在是爷爷奶奶的衰老,以后是父母,于是我在想为什么要孩子,为孩子操劳一辈子,子女有自己的生活,而父母也不愿意打扰子女,最后还是会孤单一个人,那么生养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感谢这本书找到了我,真的让我释然很多,或许是因为本书作者直面的是自身的凋亡,是自己那绝无可能的生还,不是他人。

也或许因为这位作者是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医12年到达人生巅峰有着精湛手法的医生也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他经历过在产房里接下新生儿欢愉,同样也目睹过生命的凋零。

他用了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在挽救生命,但却无法挽救自己……生活有的时候真的很讽刺。

整本书里没有与癌症抗争的励志故事,没有浓稠的悲叹,抑或是绝望中奋力疾呼命运不公,只是平述他的这一生,文字平常但却极具力量。

还有对职业、人性、道德的感悟。

他努力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冰
冷的医生,但在争分夺秒的手术台前是不允许有感情上的犹豫,面对自己的变化,他质问自己,到底是技艺在提升还是道德在不断的下滑。

而我们不也总在怀疑,为什么长大后、工作后我变成了以前讨厌的那种人。

我不会写书评,我不知道该如何全面的表达出这本仅有200多页的书带给我的震撼感,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有多一个人或许会有兴趣翻开这本书,看到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为自己好好的活下去做出的努力,而在患病之后,医生一毫米的误差就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死亡”总是个不吉利的词,小的时候一提起总会被大人们训斥,但是无论怎么回避它终究会来;死亡,我不熟悉,也不想熟悉,仅仅是在听到一些悲欢离合和毫无征兆的事故时或感慨或遗憾。

牡丹亭中言,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死,本来就是连接在一起的词,而在疾病和意外面前,每个人也都是平等的。

那不妨带着一颗敬畏的心对这个话题做一些了解,精彩的活着,坦然的走到生命的终结。

愿我们都能获得发自内心的优雅与坚强,在哪怕站在最低的谷底的时候。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7
死亡一直是人们不愿接触,不愿承认的现实,但在《当呼吸化为空气》这一本书中,保罗却将自己的死亡和疾病向我们一一倾诉。

本书中,作者没有以乐观的言语,也没有用悲观的措辞,他就像一位坐在公园长椅上的一位老人,轻轻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心声。

但正是这样缓慢的语调诉说出了他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没有办法预知死亡,但我们也或多或少想死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角度可能不同,可我们都觉得人生苦短无常,同时又感到过程沉闷痛苦。

保罗在受到病痛两年的折磨内,回忆自己的年少时光,不断思考生命、医学、文学的关系,不仅为从医者提供了新视角,使他们为自己的职业有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更勇敢、沉着的看待生命、死亡与未来。

当面对严重疾病时,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是我?”,会抱
怨天命的天平为什么没有偏向自己,猝不及防的“死亡判决书”会让人抱怨为什么上帝不公,抱怨过后,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会深入思考死亡的意义所在呢?
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外部的诱惑和压力不断促使他们前进,功成名就也许是许多人此生的追求。

但他们也许不曾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就是只为了获得称赞和荣誉吗?
想做什么就应立刻行动,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逝去,死神的降临,但可以改变对待生命的方式。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8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医生卡拉尼什离世前对自己余生的纪录与反思。

他既没有用自己的死来煽情,也没用像先知或圣人一样指导大家:活在当下,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他只是说了在自己生命的旅程即将戛然而止时,将要面对些什么。

“面对死亡,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值得一活?”他也是个穿行于这个问题的迷雾中的人,不过比我们先行。

书有个略微惊悚的序幕,引的是艾略特的诗:
韦伯斯特被死神紧紧抓住,
他看见头皮下的头盖骨,
地底下的无胸生物,
没有嘴唇,龇牙一笑,向后退去。

大概相较于“掀起你的盖头来”这种温文尔雅,“掀起你的头盖骨”更符合本书的调性,死神不会放过一切生物,不管是金鱼,还是可爱的小孩。

更重要的是,作者身为神经科医生,用电钻钻开颅骨是其日常。

本书序幕写其即将走上人生巅峰、来到应许之地时,诊断出了癌症。

光明的未来被一纸判决书无情地宣告结束,狗血得像电视里的剧情,可是电视里说不定就来个大反转,但冰冷坚硬的现实却不会因你是谁,就温情脉脉的网开一面。

与古老的世界相比,人类的行动显然有力了许多,但在超人类的力量面前依然是那么不堪一击,“这个世界比起莎士比亚的作品,显然更具希腊悲剧的色彩。

”作者讲到在自
己病假期间,斯坦福那个外科兼科研的职位又找到了其他人,自己很崩溃。

让我想到秃发傉檀“作者不居,居者不作”的感叹,宣德堂不过百年,却已换了十二个主人。

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位”却一直在那里,人都希望自己不可替代,事实上是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以前高中老师训学生:毛主席都死了,地球照样转。

“当我身强体健时”追溯了自己从少年时一路成长的经历,童年的生活、恋爱、做医学生、对生命和医学的不断思索,里面有很多动人的片段:学监看到学生漫不经心地解剖时,脸上露出无法言喻的悲伤;看懂心电图后,露西瞬间流下的泪水;庄严宏伟的天地间、无限的辽远广阔中,一群人静静观看昼夜更替的景象……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平静又有温度的思考,就在书里,不抄了。

书的第二部是至死方休,医生病入膏肓,死之将至。

他坐在那里,盯着一张自己和妻子的合影出神。

“那是医学院时期照的,我们在跳舞,在开怀大笑。

”照片里的两个人,正一起计划着新生活。

现在似乎恍若隔世。

医生的未来没有了,活在过去吗?格林说,人真正的生命是在头二十年。

回想自己更年轻的时候,胸怀大志,要将“人类尚未产生的道德良知锻造进自己的灵魂”,可是锻造的工具太脆弱了,锻造的火焰也隐然将熄。

面对自己即将死亡的事实,他还在努力的弄清楚是什么让这辈子值得一活。

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他的未来已不再是一架天梯,金钱、地位,这一切的虚荣浮华,对他而言,不过是捕风而已。

只有他的小女儿,周身还散发着一种崭新的光明,让他的当下平和喜乐,心满意足。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篇9
这本书是我从打开第一页就没有停下来的第一本书,大概集中五六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他,读这本书,读作者。

几度哽咽,读完泪流满面。

自古生死都是不容易的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是不被允许去经常提起的,这本书,可以更好的让世人正视生死,正视死亡,学会告别,告别即将要离世的家人,朋友,或者陌生人......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网上书单推荐,就买来放着等过年放假了
有空了读。

然而,一切都太突然,2021年2月3日立春那天,著名歌手赵英俊(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词作者和歌唱者)因癌症离世了,我一下子悲痛难坳:第二次因为非家人的离世而悲痛不止。

所以,就祈求着这本书能让我缓解一二。

《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写的是一名神经外科医师、专家,为了能成为写生死这件事的作家而去亲自当一名医生亲历“医患”的过程。

带着使命感做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带着观察的心态做一名癌症患者(虽然,这并非他愿)。

按照他的妻子露西的话说,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这也是一本完整的书。

我们所认识到的,关于保罗的一切都截止到书的最后一段话:我要传达的信息非常简单: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要去回顾自己的过去,罗列出你去过的地方,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

我衷心希翼,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了欢乐。

在你到来之前的岁月,我对这种快乐一无所知。

我不奢求这样的欢乐永无止境,只觉得平和喜乐,心满意足。

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之后的保罗就不再能继续后面的书写了,如果身体还允许的话,如果死神还能再多给他些时日的话,我们可能就能更了解他。

不过,他所向世人留下的这些许文字,也足以让我们心生敬佩,心生感动。

他说,“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

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

感觉就像信用卡被人拿走了,我不得不学会讨价还价。


人都会死去,这不容否认,不知道的是何时会死去,离开这个人世间。

而顽疾,会让人清楚的认识到,这个人要不久于人世了,也即死期将至,这是个很让人悲伤难过的事,因为你知道这个人只有这么多时日了。

作为得顽疾的这个人,需要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已不至于自己太崩溃。

文中作者保罗也写道,“得这个病的为什么是我?答案应该是,为什么不是我?”作为病患家属及朋友,其实承受着更大的心里考验以及必须去接受这个事实。

病患可能谈不上接受不接受这个事情,因为身体会给出反应,药物和化疗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病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