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企业集团知识共享系统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企业集团由于其企业内部的复杂情况,在面临市场快速变化和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重压下,如何快速获得知识更新和创新,从而使企业能跟上时代的潮流。

企业在当今社会是知识的共享、人才的培育,而在企业集团里,每个子公司可能经营内容和经营特点都一样,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对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要求就会更复杂,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的企业集团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方面的交流非常缺乏。

如何有效地使企业集团之间的优秀知识得以良好地共享和运转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集团和各子公司创建良好的共享环境,使大家的知识和创新在公司内部有效地共享、传播和吸收,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集团公司内部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让各子公司员工之间能够畅所欲言、以最低的成本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达到集团公司效益的最优化。

1W企业集团知识管理的特点
W公司是大型流通企业,并以生产资料流通为主业,经营范围涉及国内外贸易、现代物流、配供配送、流通加工、金融服务等多种领域,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11家、参股企业3家,员工17000余人的大型企业集团。

在W公司里面,有些子公司里面,本科以上学历占到90%以上,有些子公司里面,则是以大专或以下学历为主,集团公司大经营产品多,因此W公司的知识管理特点如下:
1.1地理位置分散
W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分布在全省各个地方,如果将大家经常集中在一起是不可行的,公司知识管理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全省不同地区的企业知识汇集在一起,提供一个好的知识共享的平台,把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子公司员工的知识汇集,并进行各种方式的分享与创新。

1.2各子公司文化的差异
由于W集团公司各子公司经营产品的差异,因此各子公司在经营风格、企业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的用人也相对比较封闭,人才的培养以子公司内部为主,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因为差异的存在,如何有效地进行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搭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显得非常迫切。

1.3公司的知识集权与管理分散
W集团公司由于经营特点不同,因此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上,总公司对子公司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少,注重对过程和结果的考核,人事的调整和任命等方面。

W集团企业通过对各子公司权力的下放,其管理模式相对松散,因此各子公司有更多的自由和创新,环境较为宽松,正因为这种自由带来了创新,如何进行集中的分享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W企业集团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思路
由于W集团的复杂特点,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方式不能局限于某种特定的思路,应当采用多种模式相互结合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2.1通过日常工作程序
W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各子公司内部会有很多的日常工作程序,这种工作程序可以进行充分地利用,将这些程序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相结合,让知识共享与日常的工作流程同步进行。

这种知识的分享与创新与日常业务紧密结合,具有知识能快速应用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的分享技巧,并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进行保障这种分享。

2.2通过组织文化方式
由于W集团公司的地理位置分享型特点,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度的宣传和引导,形成集团公司强有力的文化。

这种文化必须是大家相互信任,愿意相互分享各子公司自己的知识和成功经验,并且集团会给予激励和肯定。

目前W公司在组织文化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为良好的知识分享奠定了基础。

2.3通过各种团队形式
根据W集团公司大而复杂的特点,可以采用团队形式的知识分享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形成日常工作团队。

W集团公司经常会开展各个层次员工的培训工作,这种培训会将各层次员工集中到一起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学习,这种经常性的培训却没有好好地进行运用。

在每次培训时应当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建立相互的信任和日常联系交流渠道。

这样就会在集团内部形成网络状的交流渠道,这种交流会自发形成的分享知识,并且比制度化的更有效。

3W企业集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在建立W企业集团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根据W公司的特点,从分享环境、组织激励、技术支持三个维度来进行构建。

分享环境是指集团公司为各子公司以及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所提供的平台。

而要想让各子公司和员工们进行更好地分享知识,集团公司应当要有知识激励机制,这种鼓励分享的机制应当进行制度化,进行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强有力地组织文化。

信息技术则是对知识分享、储存、有序化以及分享平台的支持工具,因此我们认为W公司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可以以此三个维度来展开。

3.1环境平台
知识的分享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或者空间,也就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场所。

当然这个场所可以是具体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空间场所。

所以W集团公司高层就需要通过一些措施来营造这种知识共享的空间环境。

一方面,W公司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集团学院场所,充分发挥培训学院的优势,通过学院进行知识的传播、共享与交流创新;将各子公司的知识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并借此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充分发挥知识效能。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应当建立虚拟的交流空间,通过集团公司的电子会议系统、微博、各种工作群、培训交流群等电子空间,这些空间往往是员工们精神与知识交流的空间,或者是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虚拟平台。

相信在这些空间里,集团公司的员工们交流渠道将会变得网络化,并且错综复杂,通过正式的工作机制和非正式工作交流、各种各样的培训群体、交流群体,使得知识在这里得到碰撞、升华。

集团公司在此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化,从而使知识分享和创新得以进行。

3.2组织激励
组织的激励对集团内部的知识系统是非常关键的。

试想,如果员工在分享和创新知识的时候得不到组织的肯定,那么员工分享知识的积极性必然会受挫,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也不愿意尝试创新。

但是这种激励却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激励来支撑。

首先,必须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机制。

例如,经常通过集团的学院进行知识的分享,让集团的员工们认识到知识分享与创新得到肯定,并且对乐于知识分享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大家进行知识的分享或创新。

并且这种表彰能进行制度化。

其实,从上而下形成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文化。

从集团领导开始到各子公司领导,对(下转第77页)
W企业集团知识共享系统构建
陈晔武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通过对W企业集团的知识管理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公司知识分享与创新的思路,并且认为应当从环境平台、组织激励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入手,来构建W企业集团的知识管理系统。

【关键词】企业集团;知识管理;环境平台
※基金项目:此文为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知识管理研究”(Y20122595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晔武(197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 All Rights Reserved.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长足进步,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

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政府愈发重视对外文化
传播工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典籍翻译事业给予了极大扶持。

与此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致更加
浓厚,并希望从古老的东方文明中汲取营养。

尽管如此,汉语典籍译本
国外接受并不理想,特别是由国内译者独自翻译的译本往往存在耗资
多、收效少,在国外流通不广,无法达到预期翻译目的等问题。

由此,典
籍本土翻译无用论”呈日益蔓延之势,以英国学者格雷厄姆为代表的
国外汉学家(也包括部分国内学者)甚至提出,汉籍外译只能由外籍译者来承担,而不能由中国本族语学者来做,因为依据国际惯例,翻译通
常是将外语译为母语,而非把母语译为外语。

切斯特曼(Chesterman)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译者为主体的制度化社会行为,因此与伦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
伦理观涉及几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便是“平衡和谐原则”。

此处的平
衡和谐“指的是综合因素的整体平衡和谐,既包括翻译生态的平衡和
谐,又包括文本生态的平衡和谐,还包括‘翻译群落’生态的平衡和谐”。

(胡庚申,2013:111)西方译者正向翻译实践表明,由于缺乏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外籍译者独自翻译时极易出现“有限阐释”或
者“过度阐释”现象。

此外,受“文化预设”和“文化优越感”的影响,误
读、误译、省略、改写等现象也并不少见。

由于原语文本中的文化走失
或走样,通过翻译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自然大打折扣。

根据“平衡和
谐”原则,“大凡公认的、较有影响的译品,其‘双语’(原语和译语)生态
的平衡也都相对处理得较好”(同上),而翻译生态平衡还体现为翻译生态系统诸多因子之间的相互妥协、相互让步与沟通。

由此可见,格雷
厄姆等学者的提议并不能有效保持典籍外译生态系统平衡。

更为严重
的是,当外国译者的译本被泛化为西方霸权话语代言人时,我们的思
维往往会走向开放对话的对立面。

虽然我们也承认各国文化实际上存在着话语不平等现象,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妥善的方式积极寻求汉语
典籍文化与译语国读者接受习惯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典籍外
译事业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指出,合作翻译模式有助于实现原语文化系统与译语文化系统的最大限度整合,并更好地
保证译本为译语世界读者所接受。

(盛俐,2014:183)对此,笔者表示认
同。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曾说过:“根据我个人从事翻译工作
得到的一条重要启示,就是最好组成一个包括本国人和外国人的翻译
搭档。

”(黄友义,2010:17)资深翻译家唐家龙也认为“中国文学作品,
如果没有外国改稿员的配合,我根本不敢译”。

(转引自胡安江,2010: 76)国外读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方向标和衡量译作优劣的标尺。

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社会背景、文化底蕴和生活习俗等差异,对于同
一文化现象,中西读者的认同程度、接受状况有时会迥然有异。

笔者认
为,汉语典籍外译实践中,最为理想的合作翻译模式是:外籍译者与精
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合作,即合作者中一个是外国人,担任主译,另一个是中国人,担任辅译。

外籍译者精通译语,熟悉译语读者的兴趣需求和审美心理,因此可以自然流畅地表达原文,并使译文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

中国译者担任辅译,可以帮助主译深化对原文的理解,消除对原著中的文化内容的误解。

此外,当主译完成翻译之后,还可以对译本进行斟酌,保证译文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

考虑到中国当下的文化传播力还比较薄弱,短时间内也很难培养出大量如许渊冲、汪榕培等先生那样高水平的译者,上述合作翻译模式不失为一种最佳的中译外模式。

一方面可以促进更多国外译者参与到汉语典籍外译实践中,让外国译者更有效地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职责;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以往中国译者独立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因效果不佳导致译本在海外推介过程中难以落地的尴尬。

依据“平衡和谐”原则,“翻译行为中的译者,是在致力于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交际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生态翻译堪称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的‘平衡术’和‘和谐论’。

这既是翻译生态学的主旨,也是‘生态范式’翻译伦理的要则。

”(胡庚申,2013:113)可以说,外籍译者与精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汉语典籍无疑有助于实现汉语典籍外译的全方位生态平衡。

3结语
汉语典籍外译中的合作翻译既能保证翻译出来的译作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促成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认可度,也有助于建立和谐共生的典籍外译生态系统,实现作者、译者、读者三方面的共鸣,因此顺应当下的发展潮流要求,更是保持典籍外译生态系统平衡的理想选择。

[1]冯庆华.红楼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黄友义.汉学家和中国文学的翻译——
—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J].中国翻译,2010(6).
[3]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为例[J].中国翻译,2010(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马祖毅.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乔令先.“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汉英合作翻译研究[J].学术界,2015(2).
[7]盛俐.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文学翻译研究[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8]张华松,等.Lao Tzu:Tao Te Ching[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9]曾冬梅.《红楼梦》翻译的合作情缘[J].云梦学刊,2008(3).
[责任编辑:王楠](上接第72页)学习和提升,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坚定共产主义信
仰;预备党员的转正期需要严格考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理念,考察
他们的政治立场坚定与否;入党后的继续教育旨在帮助正式党员深刻
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从而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践行
党员的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毕会东.从党的十八大精神看新形势下高校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J].吉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
[2]付建军,孙玉伟.试论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J].2013(05).
[3]张蕊.“90
后”
大学生党员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J].2013(16).
[责任编辑:王楠
](上接第45页)知识共享的意愿和文化形成是极其重要的,如果领导
都不重视,那么员工就不可能会乐于进行知识的分享与创新。

因此,

成这种激励知识的文化氛围,领导的直接支持、宣传、亲自参与和以身
作则是必不可少的。

3.3技术支持
在信息网络社会,人和人之间的知识分享与交流已经不局限于直
接的交流,虚拟网络空间的交流成为非常重要的方式。

现在各种各样
的知识社区,知识分享平台如雨后春笋,因此作为大型的集团公司,完
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知识分享的技术平台,这
种技术平台可以是类似于各种知识社区的交流平台,也可以是各种技
术创新的碰撞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的虚拟空间和知识共享平台,使
得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平台不断完善。

[1]张咏葛玉辉.高科技集团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7).
[2]王东,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及其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12,3.
[责任编辑:杨玉洁]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