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的技术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径——跑的技术原理
一、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自身的机体能力,有效地完成跑得快、跳得高和远、掷得远的动作的方法。
二、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实效性:指完成动作时,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并产生最大作用和最佳动作效果的属性。
经济性:指运动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体力,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较少消耗身体能量的属性。
三、田径运动中影响人体和器械运动的力。
(1)内力:人体本身的运动器官相互作用时秘产生的力。
如肌肉收缩力。
(2)外力:指人体或器械与外界物体相互作用时,外界对人体或器械作用的力。
如支撑反作用力。
四、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是人们从事田径运动时,从实效性和经济性出发,要遵循的最基本的软科学和生理学的理论。
它是指导田径运动实践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跑的技术原理
一、的定义
单脚支撑和腾空相交替、蹬与摆相配合的周期性运动。
二、跑的周期划分:
跑的一个周期包括两个腾空时期和两个支撑时期,又叫复步。
(1)支撑时期:从脚着地到脚离地为止的时间段。
又可分为前支撑阶段(或前蹬阶段)和后蹬阶段。
前支撑阶段指从脚着地起到身体重心移到支撑点的
垂直上方为止。
后蹬阶段指从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的垂面起到脚蹬离地面
为止。
(2)腾空时期:从脚离地时起到另一脚着地为止的时间段。
一条腿的摆可以分为前摆阶段和后摆阶段。
后摆阶段指从脚蹬离地面起到大腿垂直于地面
为止。
前摆阶段指从大腿垂直于地面的位置开始到脚着地为止。
三、决定跑速的因素:
步长:指相邻两脚着地点之间的距离。
步频指单位时间内跑的步数。
(1)步长:是由后蹬距离、腾空距离和着地缓冲距离三部分组成的。
后蹬距离:指后蹬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身材、后蹬角度和伸展程度。
腾空距离:指腾空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腾空时的初速度、腾起角度和空气作用力。
着地缓冲距离:指前支撑阶段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洋洋得意距离。
它取决于腿长、着地角和着地时机。
加大步长不应追求这一段距离。
后蹬力是向前跑进的主要动力。
要提高后蹬的效果,必须做到后蹬力量越大、速度要快、动作要充分,同时要掌握好后蹬的方向。
现代跑的技术叫摆式技术。
也就是说摆动作对跑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摆动腿前摆的要求:方向要正、速度要快、积极送髋。
后摆的要求:在后蹬惯性作用下,放松膝关节,使大小腿充分折叠。
跑动中摆臂的要求:以肩为轴、加大摆动幅度和速度。
自然、放松、与下肢动作协调配合。
提高步长和步频都可以提高跑速,但其相互关系因人而异。
在实践中应根据个人特点,合理氨基酸步长与步频的比例关系。
四、跑的各阶段技术要求:
按照全程跑的技术特点,通常将全程跑划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绺跑4个阶段。
(一)起跑的任务和要求:
起跑的任务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
短距离采用蹲踞式起跑,中、长距离采用站立式起跑。
短跑的起跑比较重要,它要求完成“预备”动作时,髋、膝、踝均处于最有力的爆发用力角度,对双臂的支撑负荷不能太大。
(二)起跑后的加速跑的任务和要求:
短距离项目起跑后加速跑阶段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忙地发挥出较高的跑速,迅速过渡到途中跑。
要求:迅速增加步长和步频,要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使上体从较大前倾状态逐渐抬起,两脚的着地点逐渐靠近一条直线。
中、长距离按最短距离原则跑进,迅速占据有利的战术位置。
(三)途中跑的任务和要求
短途中跑的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继续提高跑速或保持高速。
中、长则要运用技术和战术合理分配体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耗时,抢占有利跑位。
要求:善于放松不参加工作的肌群,保持正确的技术和节奏。
(四)终点跑的任务和要求
任务:要尽量保持途中跑的速度并冲刺,尽快以躯干抵终点线前沿。
要求:尽量保持途中跑的技术和节奏,减少速度下降。
中、长个人特点,冲刺距离和战术。
第二节跳跃的技术原理
一、跳跃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跳跃是人体运用自身的能力或借助一定的器材,通过一定的运动形式,使人体腾越尽可能的高度或远度的运动项目。
按照技术特点,可把所有跳跃运动划分为四个紧密相连的技术阶段:(1)助跑阶段,(2)起跳阶段,(3)腾空阶段,(4)落地阶段。
二、决定腾空高度和腾空远度的因素
V02sin2α
H=2g S=V02sin2α/ g(理想的同一平面内)
跳高的起跳离地瞬间重心高度h,则腾越高度H=V02sin2α/2g+h
跳远中离地与落地的高度差为h,则S=V02cosα/g[sinα+√sin2α+2gh/V02 ]
三、成绩的组成
(一)跳高:H=H1+H2+H3
H1:腾空前身体重心的高度,取决于身高、腿长、身体姿势。
H2:腾空离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到最高腾空的垂直高度。
与V0、α有关。
H3:重心腾空最高点与横杆的垂直距离。
过杆姿势和动作技术。
背越式跳高起跳中要求:快速积极放脚,身体内倾稍后仰,起跳腿髋、膝、踝充分伸直,摆动腿及双臂充分上摆,躯干充分向上伸展。
腾起角的概念:人体离地时身体重心腾起初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构成的夹角。
跳高的腾起角一般在50°-60°之间。
助跑速度对提高H2具有重要作用。
起跳时,水平速度突然受阻,就加大了起跳腿的压力,迫使其弯屈。
即起跳腿在完成退让性工作时,预先拉长了伸肌的初长度,为随之而来的蹬伸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此,在腿部肌肉力量可以支撑和不影响顺利完成起跳技术的前提下,应忙加大助跑速度。
H3通常是负值。
(二)跳远成绩L由3部分组成:L=L1+L2+L3。
其中L1是腾空前身体重心投影点离起跳板前沿的水平距离;它取决于踏跳的准确性、身高、腿长及身体姿势;L2是指腾空阶段身体重心飞行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腾起初速度、腾起角以及离地时身体重心的高度;L3是着地时身体重心投影点与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它取决于下落时的身体姿势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
适宜的腾起角度应在18°-24°之间。
L2对成绩的影响较大。
起跳后产生的前旋靠空中姿势来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