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enberg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allenberg综合征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討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以达到早诊早治。

方法:结合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3例Wallenberg综合征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并对该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了解Wallenberg 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

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预后良好。

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发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及早诊治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标签:Wallenberg综合征
近2年来我院收治了3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61岁。

既往有脑梗死病史1例,高血压合并高血脂2例,糖尿病1例,吸烟、酗酒1例;有脑卒中家族史1例。

1.2临床表现
3例均为急性起病,以眩晕、恶心、呕吐为首发表现。

2例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进展停止时间2~3 d,另1例脑梗死起病后病情稳定。

症状:眩晕、恶心、呕吐、呃逆3例,吞咽困难1例,声音嘶哑1例,水平眼震、复视1例,头痛1例。

体征:感觉障碍2例,其中,交叉性感觉障碍1例,对侧面部及偏身感觉障碍1例;共济失调、Horner征各1例,对侧肢体轻瘫、锥体束征阳性1例。

1.3影像学表现
本组3例在发病后1~3 d内行头颅CT检查,2例显示颈内动脉系统腔隙性脑梗死,无1例显示延髓内病灶。

3 d后行头颅MRI检查,全部证实延髓内异常信号,3例为延髓背外侧区,1例为延髓和小脑。

梗死灶显示长T1长T2异常信号。

1.4治疗与转归
1.4.1基础疗法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刺激。

1.4.2副及应眩晕、呕吐剧烈者可予非那根(25~50 mg)、苯巴比妥钠(0.1 g)肌注以控制眩晕发作,减轻患者痛苦和缓解紧张情绪。

1.4.3降纤治疗选用东菱克栓酶第1次10 BU(巴曲酶单位)静滴,隔日第2次5 BU静滴,再隔日5 BU(第3次)静滴(需监测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原)。

1.4.4血液稀释疗法对确有血黏度高和循环血量不足的患者,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

1.4.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斯匹林100 mg/d,奥扎格雷钠80 mg/d。

1.4.6脑保护剂治疗常用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它具有能阻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胞二磷胆碱有稳定细胞膜作用。

1.4.7康复治疗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和病残率的降低,故治疗应早期进行,不要延误。

1.4.8加强病情监护,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本组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同时控制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1例吞咽困难影响进食者给予鼻饲。

结果3例均好转出院,其中1例眩晕等前庭神经系统症状很快减轻和消失,1例遗留轻度Horner征和交叉性感觉障碍,平均住院2周,无一例死亡。

2讨论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小脑后下动脉(Inferior Posterior Cerebellor Arteries IPCA)血栓形成或橄榄体后综合征。

其临床症状表现特殊,典型病例的病灶位于延髓近背面处,相当于橄榄核中1/3的水平。

本病198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并经病理证实为IPCA血栓所致。

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中上部外侧、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后部。

它从椎动脉外侧分出,主干支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分支动脉延髓支,供应橄榄核、脊髓丘系、三叉丘系、疑核、绳状体、前庭神经下核。

经典的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以下5个特点: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束脊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由于小脑后下动脉的解剖变异较多,使临床症状复杂化,常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除上述经典表现外,还可出现呃逆、复视、面神经麻痹、轻偏瘫等少见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中2例出现呃逆,1例复视,1例周围性面瘫,1例轻偏瘫。

呃逆考虑延髓网状结构呼吸运动中枢调节作用紊乱,及中央被盖束传导的感觉冲动受损,引起软腭、咽部肌肉和膈肌痉挛所致。

复视和周围性面瘫患者考虑主要是由于梗死或水肿累及外展神经和面神经所致。

偏瘫症状考虑是由于延髓缺血区病灶向腹侧、内侧与向下扩张时使锥体束受累或小脑后下动脉变异,椎动脉闭塞所致。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除掌握Wallenberg综合征常见病因及经典的5个症状外,还要掌握少见及偶见症状,因头颅CT诊断价值不高,故应尽可能为
所有病例行头颅MRI检查,此外,患者临床症状往往相继出现,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1]黄家星.急性脑梗塞治疗的最新进展[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10-05(8).
[2]潘家绮.血栓的发病机制和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10-05(8).
[3]朱镛连.如何诊断延髓外侧综合征[J].中华内科杂志,1999,2:34.
[4]谢崇宣,杨育群,卢健沛,等.益母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4):33-34.
[5]孙志华,丁俊丽,赵恺,等.脑静脉窦血栓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16-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