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_郑愁予_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错过
文/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 语词矛盾与情感反差
鉴赏《错误》一诗,不能错过的一个关键句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这是个摹声意象,由此而引出的心理反应是“美丽的错误”。

在课堂上,我就此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美丽的错误”这个短语有语病,依常理,“错误”让人心情不痛快,感到遗憾,当然是不美的;而以“美丽”修饰,显得矛盾。

你同意这种看法的?一番议论,大家普遍形成一个意见:“美丽”是因为马蹄声使她看到希望,归人将来,久别重逢,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错误”是因为这骑手不是“归人”,而只是“过客”,美丽的希望刹那间就落空了。

表面上矛盾的语言,传达的是一种乍喜乍悲的情绪,这是符合彼时彼处的思妇的心境的。

并非是语病。

我顺势补充一句,诗要无理而妙,美的与真的往往是有差距的。

这一句是诗歌的结尾,结尾处逆峰突起,清劲跌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
亦然。

直截了当,反而无味了。

诗人善于制造情感反差,全诗从焦灼而郁闷的期待,到意外的惊喜,再到突然的失望,波澜起伏,一个愁肠九转的思妇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 博喻与心理刻画
诗歌的第二节从思妇的心理隐秘切入,以微观视角审视,“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向晚”的“青石街道”,是“紧掩”的“小小的心扉”。

这些喻象散发着清冷、阴郁、苍凉的味道,令人倍绝哀伤。

“寂寞的城”是空旷而凄清的,“紧掩”的窗扉,谁来开启,满腹的辛酸哀怨谁来倾听(或者说,谁可以打开她的心窗,是“我”吗,“我”可以排遣她的寂寞吗?)读到“向晚”一词,蓦然想起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青石街道泛着清幽的冷冷的光,“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古典的落寞与黯然仿佛就杂然横陈于眼前了。

我说郑愁予是个譬喻的高手,在《天窗》一诗中,他甚至把那人的名字比作是流水(“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那名字,美丽得象流水……”),我笑问学生,究竟是谁的名字有如此的魔力呢?(学生们报以灿烂的微笑)这一节中以博喻写女子的心,笔锋是轻柔的,语调是温婉的,洋溢着甜蜜的忧伤。

它应该是心理描写的典型范例吧。

3 定语的反复、错位与情绪表现
“小小的”一词在第二节中反复出现,分别修饰“城”和“窗扉”,我点拨,为什么用“小小的”来修饰?用“大大的”就不行吗?学生们大笑。

一生答:“用‘大大的’,太突兀了,人家是女子,应该是温柔的,婉约的;用上‘大大的’感觉别扭,似乎是豪爽型的,不美的,而且也与思妇的深沉情感不吻合。

”接着,我指出,用换词法或说替换法来揣摩诗歌用词的匠心,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手段。

倒装是为了处于压韵的需要,如第一接的“莲花的开落”,还有一种就是为了强调、凸显。

如“向晚”“紧掩”的后置,动感很强,且以仄声作结,与主人公的黯然神伤相合拍。

鉴赏诗歌,要关注诗句语序上的变化。

语序的错位,预示着情绪的流动。

4、否定句排比与氛围渲染
第二节是值得反复琢磨的。

四个结构相同的否定句(主谓结构)的铺排反复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氛围。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所有美丽的欢欣的都不属于这个忧伤的女子。

这四个短句的主词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视觉的,有听觉的,有触觉的,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这画面好象太寂寥太灰沉凝重了。

加之“三月的”这个时间词的叠现,就足以构成一种隐喻——无法承受的春愁,那刻骨铭心的思念如春水潺潺,若粘泥的飞絮,剪不断理还乱。

四个“不”字足以勾画出女子的嗔怒和幽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甚至连春风、连柳絮、连跫音、连春帷都见怪上了,这是这一切又与她何看呢?怪罪于身遭的事物是没有道理的。

但诗歌却
常常是无理而生妙趣的。

越是见怪,越显得思妇的痴情和执著。

从语气上揣摩,这反复的否定也是诗歌的语调显得低回哀婉。

5 人称与视角
抒情主人公作为诗歌文本中的一个在场的角色,他可能制约着我们对一首诗歌内涵的读解。

这样就不能不注意到人称与视角的问题。

像九叶派的穆旦经常在诗歌中使用第一人称“我”或者“我们”,这种视角常常将个体的审视泛化为一个群体的观照,从而也使诗歌的张力更大。

这首诗歌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并用的方法,“我”的经过与“你”的期待构成一种对应,有利于读者对诗歌中的角色进行心理透视。

以“我”(男主人公)的视角猜度“你”(思妇)的心态,以你的“情感”投影“我”的遭遇,诗歌的戏剧性就出现了。

“我”的双重角色——过客/归人的不确定性或许是构成本诗多义性的一个原因吧。

诗歌的结尾是很有意味的。

“我”对自我的存在作了一个自我的判断——不是归人(为什么不是,是“我”无法走进她的心扉,无法博取她的欢心,还是她已移情别恋……),而是过客(为什么是,或者可以另作猜测,“我”曾经也是她所守望的“归人”的,但时移世易,现在是“过客”了)。

再联系第一节中的“那等在季节里的莲花的开落”,似乎我们可以读出“我”的一种自责,一种负疚,岁月不饶人啊,怎么可以让她独自做无望的守侯呢。

这么咀嚼之下,这首诗歌的韵味越加隽永了。

6 特写的动态意象
诗歌首节的“莲花的开落”和尾节的“达达的马蹄”,一静一动,一缓一急,形成奇妙的对应。

我觉得这是两处值得挖掘的特写的动态意象。

首先,为何用莲花的意象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就唧唧喳喳来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就派上了用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之类,他们说这比喻了女子的美,我顺水推舟,怎样的美,是浓妆艳抹吗?有同学说青春无瑕。

于是我引李白的两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刚说上句,下句他们已接上了),还有同学说那个徐志摩也爱用莲花来比喻美女,对了是《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诗人使用意象,浸润着浓郁的古典的美。

(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