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历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这 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 古今同纲纪。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 万世不易的“纲纪”就是仁义。无论古今,以仁义为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 原则治国就会成功,违背仁义原则就会失败,这是儒 家的一贯思想。 家的一贯思想。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 不同的是,陆贾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 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 ④不同于先秦儒家的特色是陆贾强调“无为”。他 夫道莫大于无为。 说:“夫道莫大于无为。”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虞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陆贾为两汉前期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勾画了一个基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的轮廓,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
④在历史观方面,《淮南子》提出“事”与“道” 在历史观方面, 淮南子》提出“ 一对范畴。 一对范畴。 “事”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治国方 指每个时代的事物,包括典章制度、 伦理规范、风俗习惯; 略、伦理规范、风俗习惯;“道”指社会历史生活的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 是变化的现象, 规律性。关于二者的关系,“事”是变化的现象,“ 是不变的本质。 道”是不变的本质。
④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他认为秦之所 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 以灭亡,主要的是他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即没有推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 行礼制。秦亡的原因不仅在于苛政,而且在于“失礼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 而是“ ”。所以要采取的治国方针就不是“无为”,而是“ 有为” 建立和推行礼制。 有为”——建立和推行礼制。 建立和推行礼制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 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的特点。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 系上,他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而把二者统一 起来。 起来。他提出的一系列治安对策都贯穿着二者统一的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 观点。他的“民本”思想,既主张“爱民”,又主张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 把民看成是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治观念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 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合儒法特点也就是所谓的“霸王道杂之”。
①贾谊从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来探讨长治久安之策, 贾谊从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来探讨长治久安之策, 主张以仁义守天下。 主张以仁义守天下。 贾谊从“民本”的角度论证了“仁义”的必要性。 ②贾谊从“民本”的角度论证了“仁义”的必要性。 他说:君离不开民;安危取决于民;存亡取决于民; 他说:君离不开民;安危取决于民;存亡取决于民; 成败取决于民;力量来自于民。 成败取决于民;力量来自于民。 贾谊讨论了礼治与法治的优劣,认为礼治优于法治。 ③贾谊讨论了礼治与法治的优劣,认为礼治优于法治。 第一, 可以预防“ 使百姓不产生于“ 第一,“礼”可以预防“恶”,使百姓不产生于“ 为非”的念头, 劝善”的积极作用; 为非”的念头,有“劝善”的积极作用;“法”只能 在“恶”产生以后进行惩罚,起“惩恶”的消极作用 产生以后进行惩罚, 惩恶” 。 第二,礼治通过教育推行,久之成俗,民乐从之, 第二,礼治通过教育推行,久之成俗,民乐从之,带 来长远利益;法治通过刑罚推行,积怨越来越多, 来长远利益;法治通过刑罚推行,积怨越来越多,形成 哀戚逆反的情绪,必将招致祸乱。 哀戚逆反的情绪,必将招致祸乱。
陆贾和贾谊是汉初的两位儒家代表人物。 陆贾和贾谊是汉初的两位儒家代表人物。 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具有本于儒家而融合儒、 他们两个人的思想具有本于儒家而融合儒、法 的特点,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出汉初20 20多 的特点,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反映出汉初20多 年间前后形势的变化。 年间前后形势的变化。
1.陆贾 1.陆贾
第二,书中学术思想的来源显得很庞杂,是多元的。 第二,书中学术思想的来源显得很庞杂,是多元的。 淮南总评》 周氏涉笔》评论《淮南子》时说: 《淮南总评》引《周氏涉笔》评论《淮南子》时说: 淮南子》多本子,因而出入儒、 《淮南子》多本子,因而出入儒、墨、名、 法诸家。 法诸家。 第三,行文序事显得错乱矛盾,风格多样,驳杂不一。 第三,行文序事显得错乱矛盾,风格多样,驳杂不一。 高似孙《 宋·高似孙《子略》中说: 高似孙 子略》中说: 篇中文章,无所不有,如与《 篇中文章,无所不有,如与《庄》、《列》、 吕氏春秋》 韩非子》诸篇相经纬表里。 《吕氏春秋》、《韩非子》诸篇相经纬表里。何 其意之杂出,文之沿复也。 淮南》之奇, 其意之杂出,文之沿复也。《淮南》之奇,出于 《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 离骚》 淮南》之放,得于《 《淮南》之议论,错【出】于(吕)不韦之流。 淮南》之议论, 不韦之流。
2.贾谊 2.贾谊
贾谊(B.C.200年 贾谊(B.C.200年—— B.C.168年),河南洛 B.C.168年),河南洛 阳人,20岁时被汉文 阳人,20岁时被汉文 帝召为博士, 帝召为博士,不久升 迁为太中大夫。 迁为太中大夫。“颇 通诸子百家之书”。 通诸子百家之书” 后因大臣周勃等的排 挤被贬忧郁而亡, 挤被贬忧郁而亡,年 33岁 著作有《 33岁。著作有《新书 58篇等 篇等。 》58篇等。
1.内容 1.内容
①《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从道出发,把先秦道家 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从道出发, 关于道化生万物的思想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 关于道化生万物的思想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对宇宙 形成过程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形成过程提出了系统的看法。 原道训》 《淮南子·原道训》: 淮南子 原道训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 深不可测,包裹天地。 深不可测,包裹天地。 在说明宇宙形成过程中排除神的作用, 在说明宇宙形成过程中排除神的作用,与神学目的论 对立。他用阴阳学说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发展, 对立。他用阴阳学说说明万物的产生和发展,把宇宙演 化看成是自然发展过程。 化看成是自然发展过程。
第一,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第一,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高诱《 高诱《序》: 言其大者,则寿天载地;说其细者, 言其大者,则寿天载地;说其细者,则沦于无 及古今治乱兴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 垠。及古今治乱兴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 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物事之类,无所不载。 黄氏日抄》 《黄氏日抄》: 凡阴阳造化,天文地理,四夷百蛮之远, 凡阴阳造化,天文地理,四夷百蛮之远,昆虫草 木之细,瑰宝诡异足以骇人耳目者,无不森然罗列 木之细,瑰宝诡异足以骇人耳目者, 期间。 期间。
(二)《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我国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 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 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 汉书·艺文 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据《汉书 艺文 记载:淮南内21篇 志》记载:淮南内 篇,外33篇,内篇 篇 论道,外篇杂说。 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 思想的基础上,它将道、阴阳、 思想的基础上,它将道、阴阳、墨、法 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 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对后世研 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内容庞杂, 。全书内容庞杂,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 道家。 道家。《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 要的地位。
2.如何理解《淮南子》 2.如何理解《淮南子》是杂家之作 如何理解
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尽管 汉书 艺文志 把它列入“杂家”是有道理的。 淮南子》的道家或老子思想倾向十分明显, 《淮南子》的道家或老子思想倾向十分明显,但由于参 编者队伍构成复杂,各派各家都有, 编者队伍构成复杂,各派各家都有,站在各自的立场上 把各家思想、个人所见,都写进去, ,把各家思想、个人所见,都写进去,这就造成了该书 内容的庞杂。 内容的庞杂。
②《淮南子》的形神观比前人有明显的发展,提出 淮南子》的形神观比前人有明显的发展, 气为生命三要素的学说。 形、神、气为生命三要素的学说。 认为形(形体)是生命的基础, 精神) 认为形(形体)是生命的基础,神(精神)是生命 活动的支配者, 气志” 血气” 活动的支配者,气(“气志”、“血气”)为生命输 送能量的无形的流动体。三者互相依赖, 送能量的无形的流动体。三者互相依赖,三种要素配 合适宜则生命旺盛,一种因素失调则三者俱伤。 合适宜则生命旺盛,一种因素失调则三者俱伤。 淮南子》的认识论是有创见的。 ③《淮南子》的认识论是有创见的。它承认客观规 律和客观真理,提倡不断积累知识技能, 律和客观真理,提倡不断积累知识技能,具体研究了 认识方法,表现了较强的辨证因素和理性主义。 认识方法,表现了较强的辨证因素和理性主义。 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角度提出, 从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角度提出,事物的性质具有多样 任何事物都有可贵可用之处, 物无贵贱” 性,任何事物都有可贵可用之处,“物无贵贱”、“物 无不贵” 无不贵”。
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先后三次对策, 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应诏先后三次对策, 建议: 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 使并进。 使并进。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受到汉代统治者的重视, 。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受到汉代统治者的重视,久居 统治地位而产生巨大影响, 统治地位而产生巨大影响,其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汉 代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 代封建统一国家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
董仲舒(B.C.179年 B.C.104年 董仲舒(B.C.179年——B.C.104年),是西汉时期 B.C.104 ),是西汉时期 的儒学大师,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 的儒学大师,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名。 B.C.179年 B.C.140年 人生第一阶段, B.C.179年——B.C.140年 人生第一阶段,主要活 B.C.140 动是博览先秦诸子著作, 动是博览先秦诸子著作,专研 公羊春秋》和五行说。 《公羊春秋》和五行说。 B.C.139年——B.C.121年 B.C.139年 B.C.121年 B.C.121 人生第二阶段, 人生第二阶段,亦是一生中 最主要的历程。 最主要的历程。 B.C.120年 B.C.120年——B.C.104 B.C.104 人生第三阶段, 年 人生第三阶段,诸事 不问,开始著书立说。 不问,开始著书立说。
董仲舒通过神秘化的阴阳五行说来说明三纲五常是出于天断定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阳尊阴卑阴只能对阳起配合作用不能与阳分享成功阳居主导地位阴居辅助地位这是永恒不变的天意所以三纲也是永恒不变的
中国思想史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于耀洲
第 一 章 两汉时期政治思想
一、前汉诸子的政治思想 (一)陆贾和贾谊
陆贾(B.C.240年 陆贾(B.C.240年 ——B.C.170年), B.C.170年 B.C.170 汉初楚人, 汉初楚人,以辅佐 汉高祖刘邦定天下 而有闻名于世, 而有闻名于世,所 新语》一书, 著《新语》一书, 是有理论的政论著 作,开了两汉时期 政论的先河。 政论的先河。
①陆贾发挥“行仁义,法先圣”的儒家政治主张, 陆贾发挥“行仁义,法先圣”的儒家政治主张, 陆贾发挥 说明一切先圣明王都是以仁义治天下。 说明一切先圣明王都是以仁义治天下。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 仁者道之纪,义者圣之学。学之者明,失之者 背之者亡。 昏,背之者亡。 ②在天人关系方面,他继承《易经》的观点,把自 在天人关系方面,他继承《易经》的观点, 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天是生万 物者,地是养万物者,人是成万物者。 物者,地是养万物者,人是成万物者。人类以这种特 有的作用与天地相配合, 有的作用与天地相配合,使天地生养的万物得以完成 这里排除了天意和天命对人事的决定权, 。这里排除了天意和天命对人事的决定权,而突出了 人类社会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人类社会特有的自觉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