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科夫斯基《第亢交响曲
口临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马芳
摘要:粜科夫斯基是饿罗斯作曲家中曩具有世界影
响的一位.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
尤以<第六交响曲(悲怆)>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是一住天才
的抒情大师.他的‘第六悲怆交响由>深刘地表现了处在沙
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又和欢乐。
而又找不列
出路的彷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
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关键词:棠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剧性色彩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9世纪俄罗斯作曲家、教
育家之一.被誉为叶靠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他的一生坎坷
离奇。
个人生活、婚姻的不幸,长期给予他帮助的梅克夫人
突然原因不明的与他绝交.使天性善感的柴科夫斯基痛苦
不堪。
几乎绝望。
但也就在他心灵受损、情绪低落的时侯完
成了他的最后一部极富悲剧色彩的作品——H(第六。
悲怆”
交响曲),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也是
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
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
辞。
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
天鹅之歌”。
一、<第六交响曲>的音乐风格
柴科夫斯基富有个性的旋律风格.宏伟、严谨的曲式都
是用俄罗斯民族的音乐语言、色彩表现出来的。
他的音乐深
深的植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中.他自己说道:。
关于
我的音乐之所以有俄罗斯味.关于民歌在旋律与和声中的
关系等等。
是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平静的地方。
从儿童时代就
装满了一肚子的俄国民歌.我深知她的美。
因此我极端爱好
俄国灵魂的每一种表现。
总之,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俄罗斯
人”r聃嗥
由于柴科夫斯基重在表现主观感情.在加入其独特的
配器手法.使他的音乐具有了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的音乐总
是沁人肺腑.在<第六交响曲>中他的这种个人情感更是表
现得淋漓尽致。
有很多哀歌式的悲怆的音调贯穿在作品中,
它不是无可奈何的呻吟和屈服.而是对造成社会悲尉的专
制政治的抗议和为了克服悲剧命运而作的坚决斗争.列宁(悲呛)》
在音乐会中听到他的<第六交响曲>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强烈的悲剧性色彩
柴科夫斯基在乐曲中体现P c,强烈的悲剧性风格.他通过音乐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的无可奈何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宣泄出来.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悲剧性的色彩。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自始至终都充斥着他情感中的这种悲剧性风格.第一乐章.大管在低音弦乐衬托下奏出的类似叹息的主题。
就体现出一种伤感情绪.也暗示了交响曲最后的悲剧结局。
展开部中的高潮段落。
长号的旋律展现出最激烈的悲剧性。
尤其在最后乐章中.尾声由越来越轻的音乐到最后近似无声.这种悲剧性的情感风格表现的更为明显。
第四乐章是一首安魂曲.哀伤缓慢的柔板,采用了不带展开都的奏鸣曲式。
在古典交响曲中。
作为终曲一般都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
但是柴科夫斯基在‘第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是要集中地表现黑暗势力的不可抗拒以及最后走向死亡的悲惨结局。
这样的内容。
决不是英雄性的快板乐章所能表现的。
因此,柴科夫斯基打破了交响曲的古典规范.把这一乐章写成了缓慢的柔板。
最后的乐章体现了绝望和死亡的悲剧形象.也揭示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严酷的局面时。
总是以自己的斗争乃至死亡.向更高更完善的局面突破。
柴科夫斯基使这一乐章成为人的精神的美和对光明生活理想信念的象征一个经受生活百般折磨的心灵.在
死亡面前已经不存在什么幻想了.但他依然向所热爱的生活致意!
(二)配器个性的色彩化
<第六交响曲)中柴科夫斯基对乐曲的配器进行了大量的革新。
随着作曲家创作的日益成熟。
在配器手法上,也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这被认为是。
直接违反了配器法基础教程”。
违背”了“将所有乐器融合起来”的原则.他让每一件乐器具有了不同的性格。
并且经常使得乐队在感情的高潮时。
失控”呻璃。
121
如作品第一乐章的副部.先是由长笛奏出一段明亮悠扬的旋律。
大管紧接着进行模仿.这就构成了木管乐器之间的。
对话。
,显示出了这些乐器在同一材料中的不同色彩。
在第二乐章的呈示部中.圆舞曲的旋律也是先后由大提琴和木管乐器进行模进,中部的旋律在小提琴上主奏。
又在低音提琴上进行反复.突出了各种乐器音色上的差距。
在相同的音乐材料中.柴科夫斯基可以让弦乐器。
完满地抒情”,也可以让铜管乐器表现。
严峻的形象”p啪。
其次.柴科夫斯基通过突出担任旋律功能与和声功能的乐器之间音色的区别.体现出乐器的个性色彩。
在<第六交响曲>中.和声部分基本由管乐来完成.第一乐章中,铜管乐器组承担和声部分的任务.木管与弦乐这两组乐器模仿演奏旋律.低音部则由弦乐的低音乐器及铜管乐器共同组成。
在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尾声中,首先退出了小号及长号,当全部弦乐消失后留下的只是单簧管的低音曲调.这一方面突出了单簧管在低音区紧张、神秘的个性音色.另一方面利用乐器个性化的音色.体现出乐曲的情绪特点及音乐的悲剧性风格。
二,‘第六交响曲>作品的哲理蕴意
优秀的作品一定蕴涵着深层的哲理意蕴.表现出对人生、信念、情感、命运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索。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矛盾。
爱和恨、生和死、欢乐和痛苦.是他作品中矛盾的因素.但在这些矛盾因素的冲突下.生的因索和爱的因素总是表现得如此鲜明。
他通过自己对人类的信心.肯定了生活、爱情、欢乐。
‘第六交响曲>正是形象的表现出这种哲理。
(一)<第六交响醢>的创作背景
1893年1月.柴科夫斯基访布鲁塞尔和巴黎,大受群众的欢迎,在这个愉快的时期,他开始写作(第六交响曲’。
在写给外甥的信中曾谈到:。
我有创作一部新交响曲的意思~这件作品称为标题交响曲(‘第六’).这个标题浸染着主观的情绪。
在旅程中起腹稿时。
我常常淌下眼泪……你不能想象我是多么快乐。
因为我相信我的日子还没有完.我还可以完成很多作品。
也许我错了。
但似乎并没有错……”。
从信中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矛盾心理。
在当时那个黑暗的反动时期。
他象俄国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想要寻求生活的答案而不可得,因此陷于极度的苦闷和彷徨,在创作上也表现出惶惑不
122知所措的情绪。
另外.柴科夫斯基个人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及婚姻生活的不幸.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他曾想以自杀来结柬这种苦涩乏味的生活。
就在这最艰难的时刻。
一位他的崇拜者走进了他的精神世界.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继续创作的信心.这就是著名的梅克夫人。
她与柴科夫斯基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在与他长达十三年的书信交往中。
给柴科夫斯基经济上和精神上很大帮助。
(--)‘第六交响曲>哲理蕴意的体现
柴科夫斯基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现实生活出发,遵循着自己倡导的美学原则.力图把音乐变成社会和个人的真实写照。
<第六交响曲>深刻有力的体现了个体的苦难和斗争,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向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最终的破灭乃至死亡的结局.这部作品远远超出了他的任何一部交响乐作品。
正如他在动笔写这部交响曲时给朋友的信中说:。
常常当我构思时.我竟痛哭起来1,。
我确实认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好的一个。
尤其是最真挚的一个。
我从来没有爱过我其它的作品象它这样的深……”可见.说他把“整个心灵都放进这部交响曲中”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第六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
它虽然富有强烈的悲剧性,但绝不是一曲消极的死亡的颂歌.而是充满了对生活、理想的热爱,对死亡的抗议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正因如此.一直以来它都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广大听众。
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透过柴科夫斯基的艺术珍品。
人们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
他的音乐超越了时空与国界.表达了人类最为高贵和圣洁的情感.它隐喻了人类难以抵达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他心灵里飞出的美妙的音符正在和世界人们的心脏一起跳动。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格.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彭志敏.柴科夫斯基交响曲【M J.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于润浑.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