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限时集训(十四)人文关怀 疫病、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含解析)-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限时集训(十四) 人文关怀疫病、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不到十年中,他的家族200多人死亡近2/3,其中70%死于伤寒病。

目睹疾病之猖獗及人生的不幸,他撰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专著。

这位医学家是( )
A.黄帝B.华佗
C.X仲景D.孙思邈
C[首先根据时间“公元196年”判断是东汉时期,再根据“伤寒病”“临床医学专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医学家是X仲景,故选C项。

]
2.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

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

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

下列关于明政府应对疫病的措施表述正确的是( )
A.政府积极应对疫病
B.重点是灾后赈济救助
C.防疫措施体现理学主X
D.利于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材料“疫情出现后,明政府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表明明政府对疫病主要是以灾后赈济救助为主,故B项正确;A项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学,排除C项;材料“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说明D项错误。

]
3.(2020·某某一模)李时珍足迹遍布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等地,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翔实的资料。

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C.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由材料“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可知《本草纲目》是对古代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凝集着劳动人民的
智慧,故选D项。

]
4.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手创办协和医学院。

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

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B.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
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A[根据题干“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可知,全部仿照西方标准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仅靠一所医学院做不到“改善了中国社会的医疗卫生状况”“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B、C两项错误;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
5.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各界知名人士征集对未来中国的梦想。

暨南大学周谷城教授说:“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殖民思想对中国民众影响深刻
B.当时中国的卫生状况非常差
C.杂志成为民众表达不满的平台
D.国人对西方近代生活的羡慕
A[题干中周谷城教授的言论主要是对中国社会生活现状的不满,对西方近代生活的羡慕,并没有涉及殖某某义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32年时中国的卫生系统基本以传统为主,相对于西方现代化卫生系统有很大差距,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谷城将“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列为“中国首要之件”,说明当时很多人没有用上现代化马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周谷城对西方文明十分向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6.据战犯供词及日方资料,1940年下半年,日军细菌部队所生产的“副伤寒”70公斤“霍乱”50公斤、“鼠疫跳蚤”5公斤,都被运到某某去使用;10月,日军细菌部队在某某某某、某某、衢县等地实施细菌攻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与之相关的是( )
①日军在中国土地上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②七三一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③日军惨无人道的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④日军所为公然违反国际公法
A.①③B.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D[材料“副伤寒”等说明日军细菌部队生产细菌和化学武器,故①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三一部队是日军侵华的细菌部队,故②正确;材料“实施细菌攻击”反映出日军惨无人道的在中国进行活体试验,故③正确;日军上述行为以平民作为攻击对象,公然违反国际公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
7.(2020·某某质检)1908年,中国体操学校的校训是“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

1955年,朱德为第一届全国工人体育运动大会题词:“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

”体育目标的变化反映了(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工业建设成就巨大
C.人民体质逐渐增强D.国防力量迅速增强
A[由材料“增强中华民族体质,洗刷东亚病夫耻辱”“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新中国体育目标旨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体育目标而非工业建设,排除B 项;材料强调国家体育建设的目标而非人民体质的变化,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研制“两弹一星”提高了国防力量,排除D项。

]
8.《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

”这种情况发生在( )
A.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B.罗马帝国时期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C[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和罗马帝国时期人类社会依然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故A、B两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再结合题干“首次具有了国际性”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首次”,排除。

]
9.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发生,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

材料表明( ) A.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D.圈地运动使得城市中人口剧增
A[材料信息是工业革命中雇佣童工很容易带来传染病流行,这说明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和社会结构,故B、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圈地运动,故D项错误。

]
10.1863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因不洁空气造成疾病,失去了两个孩子。

发生此事件的原因可能是( )
A.蒸汽机的使用B.内燃机的使用
C.发电机的使用D.汽车的使用
A[根据题干的时间和题意可知,蒸汽机的使用污染空气,可能性最大,故A项正确;内燃机出现在1863年之后,即19世纪七八十年代,故B项错误;发电机是一种清洁能源,故可能性较小,故C项错误;汽车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出现,且达到污染环境还要有一段时间,故D项错误。

]
11.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

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 A.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统治阶级极力维护自身利益
C[“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

] 12.《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这表明( )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B[战争中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这对流感的快速传播起了直接推动作用,故选B项;“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足
以证明A项错误;战争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排除D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明代瘟疫爆发频繁,往往伤亡惨重。

为了做好灾前预防,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疫灾发生后,可以起到平抑粮价、稳定市场、减轻灾民负担的作用。

对各地出现的疫情,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

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

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

除此之外,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分工合作,各司所职。

政府和医家还重视瘟疫研究,出现了如《痘疹心得》《瘟疫论》等大量瘟疫防治的医书。

明代的民间救助在应对瘟疫灾害时,也常表现得较为活跃。

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采取安抚政策,抚恤灾民,包括量情减轻或减免地方赋税、徭役、军役负担、赎还被卖男女、制止疫区犯罪、移民到疫区、招抚流民复业等。

——据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等整理材料二1439—1640年间,英国伦敦是当时欧洲鼠疫疫情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

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

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

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

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

根据法令,郡治安法官全盘负责所在地区的防疫工作;各教区牧师、济贫理事会同看守人、检查人、监督人等定期(每周)向治安法官递交疫情报告;郡治安法官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疫情和应对措施,并及时将疫情材料整理后汇报枢密院,以便中央及时掌握国家的疫情动向。

在严酷的防疫斗争中,英国的防疫预警机制逐渐形成。

英国政府还比较重视解决和瘟疫相关的社会问题,如乞丐流民问题。

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将“普通税”作为济贫基金,对乞丐和流民进行救济,这是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

此外,英国政府还颁布了《济贫法》《习艺所法》等一系列法案,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

在英国政府和民众紧密配合之下,17世纪下半期以来英国各地所发生的瘟疫明显减少。

——摘编自陈凯鹏《近代早期英国政府的“防疫”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疫灾措施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1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防疫对策的演变趋势。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官员必须及时组织人员深入灾区,认真勘察灾情并如实报告”可知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王朝设有专用救灾的预备仓制度”“明代在中央设太医院,地方设惠民药局”可知设置专门机构;根据材料一“在疫情较轻微的时候,官方只免费向民众施药。

在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往往饥荒相伴,官方常常施药和施粥相结合。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病死者众多,明朝还创建义冢组织助葬,并且疏散大量聚集的工匠、夫役、军队等,降低其密度,减少聚集时间,改善卫生环境,以减少疫情”可知分类实施;具有一定科学性;根据材料一“政府对灾后重建也比较重视”可知防治与重建结合;根据材料一“除却亲属社会关系之外,非亲属中的同乡、邻里、朋友、同僚、主客等社会关系,以及各种慈善和救济组织在疫灾救助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可知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对于疫情来说:有利于控制疫情;社会方面: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民众生命财产提供了一定保障;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后世来说:为后世防治疫灾提供了借鉴。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5世纪末期英国的防疫组织很不完备。

措施也显得零乱分散,大多数是效仿其他国家的做法,防疫成效不大。

16世纪以来,都铎政府的防疫立场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相关机构来组织防疫”可知由消极应对到积极应对;由效仿他国到自主决策;根据材料二“1578年以前,防疫措施主要由各郡自行制定。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统一指挥防疫工作,英国议会通过了‘关于被瘟疫感染人群的管理法案’”可知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借鉴明代和英国防疫措施的经验来谈认识,如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借鉴先进经验等。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设置专门机构;分类实施;具有一定科学性;防治与重建结合;民间力量广泛参与。

意义:有利于控制疫情;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为民众生命财产提供了一定保障;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为后世防治疫灾提供了借鉴。

(13分)
(2)趋势:由消极应对到积极应对;由效仿他国到自主决策;从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

认识:完善政府职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上下联动,社会广泛参与;借鉴先进经验等。

(12分)
14.认识疫灾的演化和时空分布对人类社会防治疫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频度的时段变化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
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220—581年长安、某某、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
581—960年长安、某某
960—1127年某某
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1127—1279年临安
1279—1368年大都扩展到两广、某某
1368—1644年京师某某开始有了疫病流行
1644—1911年京师某某、东北、某某也成了疫灾流行区
根据材料一、二,选择至少两个历史时期,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曲线图和疫灾分布空间,可以选择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与隋唐五代(581—960年)两个时期。

首先对疫灾的分布特征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从疫灾空间分布X围来看,这两个时期疫灾由长江干流“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说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合理解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时间角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从社会动荡、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角度解释疫灾频率较高。

隋唐时期的疫灾可以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角度解释疫灾频率较低现象。

空间方面,主要从江南地区开发角度分析疫灾X围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同时关注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导致都城疫灾频发。

[答案]示例:
选择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1年)与隋唐五代(581—960年)(2分)
分布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2分)
合理解释:
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疫灾频发。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频率低。

空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但由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等因素影响,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