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纪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跋--老舍与满族文化--关纪新
以往,人们常常误以为,只有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写下的作品,才属于少数民族文学范畴,而不习惯于在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中,剥离和理解少数民族文学的这样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亚种。
从古至今,少数民族的作家们运用汉语文,写作了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
知道相当晚近的阶段,学术界才真正看清了将这份文化遗产,归还到少数民族人民名下的意义。
老舍的文学,就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具体分野来划分,该当属于满族文学,这句话,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说出来还会让某些有识之士感觉茫然,而随着文学学术研究深入到了今天,却已经为绝大多数学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认定老舍创作个性中的满族素质,把老舍的作品看作少数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当然不是出于给某个民族争一位文化名人的世俗愿望;捅破这层窗户纸,将有助于研究者放开眼界,进一步发掘和提炼老舍的艺术特点和成功经验,还会有利于文学艺术民族化发展方向的探索。
最近一些年来,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界,不单是满族作家们,中国各族作家们关切老舍及其创作的情况,都在与日俱增,他们正在从老舍的辉煌成就中寻觅可资自己借鉴的“真经”。
我们感到,如果运用老舍的创作道路来探测我国多民族文学的现实发展,用老舍作品在民族文学流变中的多重意蕴,来比照着摸索少数民族文学的内在规律,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老舍在满族文学的发展史上,是其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到一道至关重要的桥梁。
他诞生于晚清,辞世于共和国建立17年后的“文革”之初,其文学生涯横跨了现代文学发展全过程而直抵当代文学发展第一阶段的结束,他的创作,对满族文学的历史性拓展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民国年间,满族特殊的社会处境决定了它的文学命运不会太好。
这期间,虽说于老舍之外,也出现了端木蕻良、王度庐、舒群、李辉英、马加、关沫南、胡可等几位就较大成就的满族作家,但终究人数较少,整体影响也不是太明朗。
真正能够在这一时期代表满族文学传统与满族文学形象的,首推老舍。
他以本民族前辈作家展示过的卓越
艺术天赋,纵横驰骋于文学创作各个领域,造成了文坛上诸多轰动效应。
他创作于现代、当代两个文学阶段的大量作品,全面地继承发扬了满族文学的优良传统。
而他在传统之上又多有开拓,在创作间熔铸了更多的现代理念与现代手法,使作品成为体现时代文明的艺术。
他留给满族后代作家的,远比他从本民族前辈作家手中接过来的遗产要多。
满族作家文学的流变史,只有三个半世纪,这部并不很长的历史,是令人感奋的。
假如说纳兰性德和曹雪芹是满族古典文学发展时期矗立其间的两位艺术巨人,那么,老舍则不仅是满族现代和当代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而且还是满族文学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无可替换的重要纽带。
老舍的名字,如同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一样,不仅早已成为满族文学的骄傲,而且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乃至中华民族文学的骄傲。
老舍,在中国现代与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中,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的超越民族和国界、超越历史的文学业绩,无可置疑地证实了,少数民族作家,完全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大有作为。
他的成功,对中国后起的少数民族作家来说,可谓是“挡不住的诱惑”。
世上所有的现存民族,都有自成单元的传统文化,都有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民族文学。
在各个民族社会彼此完全隔绝的年代,文学的民族性最是浓烈、鲜明,文学对满族文化的依赖性也最彻底。
但是,也正是如此,十足的民族性,往往成为文学中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取得成功的羁绊。
老舍的经验证实,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不应当,也不再可能到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寻找成功之路,要勇于走进广阔的充满异质文化碰撞的天地间,在接受外民族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外在风采。
老舍自幼生长于本民族开放式的文化土壤中,既深入地植根于满族文化,又对汉族等中原民族的文化有一份真切体验;他在青年时期便旅居英伦,环游欧亚,后来又到过美洲新大陆,对中外文化的异同也有精密的观察。
在这一系列文化巡游之后的回归,对于产生出超越民族狭隘文化眼光的大作家,具有特殊作用。
(未完,明天接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