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诗帖》艺术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苕溪诗帖》艺术鉴赏
《苕溪诗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书法作品。

该作品是米芾的经意之作,共394字,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

以下是关于《苕溪诗帖》的详细介绍:
1.创作背景
米芾在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从无锡去往苕溪(今属浙江湖州)时,创作了这六首诗。

此时的米芾已经离开无锡,正从苏州下船,经行江向西出发,到湖州约在重阳之前。

2.艺术鉴赏
2.1用笔: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

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

2.2结体: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

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

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欹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

2.3章法:在章法的表现上,注重整体的气韵和细节的完美,在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

字与字之间没有视觉上直观的连带关系,但是行气通畅自然,如行云流水。

映带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称一绝。

3.历史传承
《苕溪诗帖》流传有绪,南宋即入内府。

明归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等收藏。

清入内府收藏,后由溥仪携至长春,又流入民间。

1963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其购到,已失“念、养、心、功、不、厌”六字,半损
“载酒”二字,稍损“岂、觉、冥”三字;失去李东阳篆首和项元汴题记拖尾。

经北京故宫博物院杨文斌补纸重新装裱,再由郑竹友依未损前的照片钩摹补全损字。

后一直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为一级文物保存。

《苕溪诗帖》是米芾中年书法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也反映了北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水平。

《苕溪诗帖》中笔法的精妙之处体现
1.丰富的用笔技巧
1.1起笔收笔变化多样
1.1.1重按起笔:横竖笔画大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行笔,如一些长横、竖画的起笔,给人以果断有力之感,为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富有气势。

1.1.2 尖入轻起:部分笔画如撇捺、小的点画等,会采用尖入轻起的方式,使线条起始轻盈灵动,与重按起笔的笔画相互映衬,增加了笔画的层次感。

1.2运笔过程中提按分明
1.2.1粗细变化:在笔画的行进过程中,通过巧妙地提按,使线条呈现出粗细不同的变化。

比如在一个字的主笔画中,通过加重按笔使线条变粗,突出主笔的重要性和表现力;而在一些次要笔画或连接笔画上,轻轻提笔,使线条变细,营造出主次分明、节奏明快的效果。

1.2.2轻重对比:提按的力度变化还形成了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轻重对比。

相邻的字或笔画,通过轻重的差异,产生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作品充满了动态美。

1.3中锋与侧锋的灵活转换
1.3.1中锋为主:以中锋用笔为主,使点画有力,线条饱满圆润,如“松”“竹”等字的笔画,中锋用笔让字的结构显得扎实稳重,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1.3.2侧锋取势:同时巧妙地运用侧锋来取势,增强笔画的姿态和表现力。

侧锋的运用使笔画边缘出现飞白等效果,如“看”字中撇的笔画,夸张的侧锋运用带有飞白意味,给人以爽利超逸的感觉,增添了字的艺术感染力。

2.独特的笔画形态
2.1勾的写法别致:借鉴颜真卿《争座位帖》的笔法,竖画完成后稍微向上收笔,平勾出稍向下弧的勾再向上挑出,如“水”字的勾,这种写法铿锵有力,沉着痛快,成为米芾书法中具有标志性的笔画形态。

2.2撇捺多变:撇捺的形态丰富多样,根据字的结构和整体布局需要,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直有曲。

有时撇画舒展奔放,如“人”字的撇,给人以洒脱之感;有时捺画厚重沉稳,如“之”字的捺,增加了字的稳定性。

并且,撇捺的组合变化也非常巧妙,相互呼应,使字的形态更加生动。

2.3点画精妙:点的形态各异,有圆点、方点、长点等。

不同的点画在字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或作为字的支撑点,稳定字的结构;或作为点缀,增加字的灵动性。

如“江”字的三点水,三个点的形态和位置安排恰到好处,与右边的“工”字相互配合,使整个字显得和谐自然。

3.丰富的藏露变化
3.1藏头护尾:在一些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米芾会采用藏锋的手法,使笔画的起始和结束显得含蓄内敛。

这种藏锋的运用,让字的笔画之间过渡自然,不露锋芒,给人一种沉稳、含蓄的美感。

3.2露锋出尖:同时,他也大胆地运用露锋,使笔画的尖端露出锋芒,如一些撇、捺、钩等笔画的出锋,给人以犀利、明快的感觉。

露锋的运用增加了字的精神气质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具个性。

4.巧妙的转折处理
4.1方折与圆转并用:方折处:在遇到转折时,米芾常常采用方折的笔法,果断迅疾,使笔画形成棱角分明的形态,如“同”“国”等字的外角,方折的处理增强了字的骨力和刚健之美。

4.2圆转处:而在一些需要流畅过渡的地方,他则运用圆转的笔法,使笔画圆润自然,如“流”“连”等字的笔画转折处,圆转的笔法使字的线条更加流畅,富有动感。

4.3转折处的调锋:在转折过程中,米芾能够熟练地进行调锋,使笔锋在转换方向时保持中锋状态,从而保证笔画的质量和力度。

这种调锋的技巧需要高超的用笔控制能力和丰富的书写经验,使转折处的笔画既有力又自然。

5.强烈的节奏感
5.1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通过笔画的长短、粗细变化,形成了明显的节奏对比。

长笔画舒展豪放,如“暮”字的撇捺,给人以开阔之感;短笔画简洁明快,如“日”“口”等字的笔画,使字的结构更加紧凑。

粗笔画厚重有力,如“粗”字的横画;细笔画轻盈细腻,如“丝”字的
撇折,这种长短、粗细的变化组合,如同音乐中的音符,奏响了富有节奏的旋律。

5.2书写速度的变化:在书写过程中,米芾会根据字的结构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调整书写速度。

有时行笔缓慢,笔画沉稳凝重,如“静”“思”等字,给人以沉静、内敛的感觉;有时行笔迅速,笔画流畅飞动,如“飞”“舞”等字,表现出一种激昂、奔放的情感。

书写速度的变化,使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书者在书写时的情感起伏和心境变化。

《苕溪诗帖》中笔法对后世书法创作的影响
1.丰富的用笔技巧启示
1.1八面出锋的笔法运用
1.1.1拓宽用笔思路:米芾“八面出锋”的笔法理念,打破了单一用笔的局限。

后世书家受此启发,在创作中会更注重笔锋的多面转换,使笔画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比如在书写转折处,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中锋或侧锋,而是灵活运用,使线条更富有变化和表现力,增强了书法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1.1.2 增加笔画质感:这种笔法让笔画的边缘和线条内部产生丰富的质感变化,如中锋的厚实饱满、侧锋的犀利明快、藏锋的含蓄内敛、露锋的尖锐洒脱等,为书法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后世书家在追求笔画质量时,会借鉴这种通过不同用笔方式营造出的丰富质感。

2.提按变化的节奏感把握
2.1强化韵律感:《苕溪诗帖》中笔画的提按轻重变化明显,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节奏韵律的典范。

书家们在创作时,会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提按力度,使线条产生粗细、轻重的对比,从而营造出如同音乐节奏般的韵律感,让作品更具动态美。

2.2突出主次关系:利用提按变化来突出字的主次结构。

在一个字中,通过加重主笔的按笔力度,使其更加突出,与轻提的次要笔画形成鲜明对比,增强字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在整幅作品中,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篇章的主次关系,使作品更具章法上的节奏感。

3.笔画形态与结构的创新借鉴
3.1独特笔画形态的继承与发展:
3.1.1蟹爪钩的影响:米芾首创的“蟹爪钩”是《苕溪诗帖》中的标志性笔画。

后世书家在学习和创作中,对这种独特的钩法进行借鉴和演变,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书法风格中。

同时,也激发了书家们对于特殊笔画形态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书法笔画造型的发展。

3.1.2撇捺等笔画的多样变化:帖中撇捺的多变形态为后世书家提供了丰富的造型参考。

书家们在创作时,会根据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表达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撇捺形态,使字的姿态更加生动,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结构处理的创新思路
4.1险中求稳的结构理念:《苕溪诗帖》的字势险绝、倾侧,但又能险不怪、稳不俗。

这种结构理念为后世书家在处理字的结构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打破传统的平稳结构,追求一种在动态中求平衡的效果,使作
品更具张力和个性。

4.2错落有致的笔画安排:帖中对于笔画稠密字的错落处理方式,也为后世书家在处理复杂结构的字时提供了借鉴。

书家们会通过巧妙地安排笔画的穿插、避让和呼应关系,使字的结构更加紧凑、和谐,避免出现笔画堆积或松散的情况。

5.对书法风格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5.1自然天成的风格追求:米芾书法追求自然天成、清新脱俗的格调,对后世书家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世书家在创作中也更加注重作品的自然流畅性,避免刻意雕琢和做作之感,追求一种自然而然、天真烂漫的艺术境界。

5.2个性表达的鼓励:米芾在《苕溪诗帖》中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勇于创新和表达个性的精神,激励着后世书家在书法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个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法规范和模式,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