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病性淋巴结炎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侯巍巍刘敏马永臻孙鹏李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病性淋巴结炎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及文献复习侯巍巍刘敏马永臻孙鹏李宁
发布时间:2023-05-13T07:36:57.42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6期作者:侯巍巍刘敏马永臻孙鹏李宁[导读] 目的观察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的组织学形态,
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 271099
摘要::目的观察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的组织学形态,对其镜下特征、鉴别诊断等进一步探讨。
方法收集6例DL患者的淋巴结石蜡切片,并完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结合病理文献进行探讨。
结果镜下淋巴结结构存在,副皮质区出现结节状淡染区,其内可见朗格汉斯细胞、交指状树突细胞,淡染区周围见组织细胞吞噬色素颗粒。
免疫表型:交指状树突细胞S-100、CD4阳性,朗格汉斯细胞CD1a、S-100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
结论 DL是少见的良性病变,临床易误诊,但结合其病史、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皮病性淋巴结炎镜下特征鉴别诊断
皮病性淋巴结炎(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DL)又称为鲍特尔-沃林格病[1],1937年由鲍特尔和沃林格两位学者首次报道[2]。
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性病变,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继发于多种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全身扁平苔藓、神经性皮炎等。
本文系统性回顾本院D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等,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泰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017年-2023年确诊的DL共6例,患者均有皮肤病病史,伴有腹股沟、颈部及腋窝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1.2 染色方法
标本均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厚度为4μm,HE染色,显微镜下阅片,并完善相关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 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
所用抗体有:CD3、CD4、CD20、CD21、CD30、Pax-5、Bcl-2、Bcl-6、CD68、S-100、CD1a、Ki67,试剂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大体所见
淋巴结最大径约1.5-3.5cm,表面大部分光滑,局部覆脂肪,切面灰红色,质中等。
2.2 镜检
淋巴结结构存在,低倍镜可见副皮质区出现结节状淡染区(图1),淡染区之间可见增生的淋巴滤泡。
高倍镜下淡染区内可见胞浆丰富的大细胞聚集,胞浆透亮,核扭曲、分叶状,其间散在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淡染区周围见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图2)。
2.3 免疫组化结果
淡染区免疫表型:大细胞CD1a+(图3)、CD4+、S100+(图4),组织细胞CD68+,Ki67增殖指数约5%;非淡染区免疫表型:T细胞CD3、CD4+,B细胞CD20、Pax-5+,FDC网CD21+,CD30散在免疫母细胞+,Bcl-2非生发中心+,Bcl-6生发中心+。
图1淡染区呈结节状分布(HE×40)图2淡染区周围可见色素沉积(HE×200)
图3淡染区内大细胞CD1a+(En Vision×200)图4淡染区内大细胞S-100+(En Vision×200)
2.3病理诊断
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6名患者均诊断为皮病性淋巴结炎。
3 讨论
3.1临床特征 DL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多继发于各种皮肤病,根据皮肤病发生的部位及表浅程度,最常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腋窝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等处也常有发生,而很少累及内脏淋巴结[3]。
本院3例患者有皮肤病史,同时有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
3.2镜下特征及免疫表型淋巴结结构存在,低倍镜可见紧邻被膜下的副皮质区出现结节状淡染区,淡染区之间可见反应性增生的淋巴滤泡,高倍镜下淡染区内可见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s,LC)及交指状树突细胞(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IDC)[4],散在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淡染区周围见吞噬色素的组织细胞[5]。
滤泡区淋巴细胞CD20、PAX-5+,滤泡树突细胞CD21+,滤泡间区淋巴细胞CD3、CD4+,淡染区交指状树突细胞S-100、CD4+,朗格汉斯细胞CD1a、S-100+;组织细胞CD68+;Ki-67淡染区低表达。
3.3鉴别诊断(1)蕈样霉菌病( mycosis fungoides,MF):淋巴结内可见多量小淋巴细胞呈脑回状核,副皮质区内可见T免疫母细胞异常增生,克隆性基因重排亦是鉴别MF的重要依据。
(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phoma,HL):可找到典型的Reed-Sternberg 细胞,背景小淋巴细胞呈反应性增生,无异型。
而DL有皮肤病史,淋巴结可见正常淋巴滤泡,免疫组化染色S-100、CD1a、CD15及CD30阳性可鉴别。
(3)转移性黑色素瘤:有皮肤病变,但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表现为多核细胞样、组织细胞样或梭形细胞样,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染色虽然S-100也阳性,但CD1a阴性,黑色素标记HMB45及Melan-A等阳性可鉴别。
3.4治疗及愈后 DL因继发于各种皮肤病,因此治疗主要针对皮肤病处理,随着皮肤病的好转,淋巴结肿大亦减小或消失,本院6例患者经随访,愈后良好。
参考文献
[1]赵小晓,倪海春,绕闪闪等.皮病性淋巴结炎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0,36(1):81-83.[2]Wu X L,Diao L P,Yang Z X,et al. Mimicking 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 an entity of lymphoma[J].Int J Hematol,2017,27(3):201-204.
[3]刘建华.针吸诊断皮病性淋巴结炎二例[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7):791-792.
[4]Zhan Y,Jiao Z,Niu 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with dermatopathic lymphadeniti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Int J Clin Exp Pathol,2020,13(9):2289-2296.
[5]张小芳,唐录英,侯伟伯,陈健宁.皮病性淋巴结炎2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2,38(10):12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