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路隧道重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重难点分析1:隧道长度大,地质条件较复杂,共发育6处断层、7处岩性侵入接触带及3处节理密集带与隧道洞身相交,导水性及富水性好,极易引起涌水等地质灾害。
应对措施1:隧道设进口、王家棚斜井、排冲斜井及出口4个工区6个工作面组织施工,保证隧道按期完工。
断层地段施工,首先做好超前地质预报,探明前方地质情况,确定超前支护方案,做好超前支护,然后进行开挖,选择合理的开挖方法,严格控制进尺,开挖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进行监控量测。
对软弱、较破碎围岩采用弱爆破施工,初支紧跟开挖,及时施作二衬,防止溜坍、掉块现象发生
重难点分析2:洞口埋深较深。
应对措施2:隧道浅埋段岩体完整性差,整体强度较低,洞室稳定性差,易坍塌,不利于隧道施工及安全。
在开挖时强调围岩变形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围岩变形的释放,支护采用强度较高和刚度较大的初期支护,限制土体变形,同时二次衬砌和仰拱紧跟,形成封闭结构。
隧道浅埋段开挖前,采用超前管棚或小导管支护措施,并对围岩进行超前注浆预支护,应严格按照设计的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施工。
隧道开挖后,初喷后应及时立钢架,施做混凝土支护措施,并遵循“管超前、勤量测、及封闭、强支护”的施工工序。
施工前应建立完善的监控量测系统,施工对拱顶下沉,周边位移及地表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变化情况,根据围岩条件及监控资料,合理确定开挖进尺,以确保施工安全。
重难点分析3:高地应力岩爆段。
应对措施3:高地应力在硬质岩区可能发生岩爆,软质岩区可能产生大变形。
应做好超前预报,对地应力进行预测,并判断可能产生的变形破坏。
对硬质岩区采用钻孔、注水等措施释放地应力防止岩爆。
对软质岩区应建立日常测量管理机制,并预留足够的变形量。
重难点分析4:软弱大变形。
应对措施4:在施工中需加强地质超前预报与围岩监控量测,结合岩体变形情况采取“改善洞形、加固围岩、变形留足、多重支护、先放后抗、先柔后刚、及时封闭、底部加
强、二衬加强、信息化施工”等综合处置措施;短开挖、密支撑,环环封闭;加强初期支护措施;加大预留变形量,允许初期支护有较大变形;在喷混凝土层设纵向槽缝并采用可缩式钢架等;掌子面设置玻璃纤维锚杆加固措施。
采用合理的开挖方式及程序,提高模筑混凝土衬砌刚度等。
重难点分析5:高地温,地温超规定上限28℃(隧址埋深范围内最高地温为31.9℃),可能存在地温危害。
应对措施5:采取相应降温、洒水及通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