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云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云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

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

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

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本可大有作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空被消耗。

(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谪制度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

甲骨文数量众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有4000多个;内容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努力,现已有1000多个字头被成功识别。

但是,由于甲骨残断、拓片不清以及对字词理解的不同等因素,还有相当一部分字词的考释在甲骨学界仍然存在分歧。

甲骨文考释工作任重而道远,至少应在四个维度上同时展开。

一是甲骨文的今字判定。

甲骨文中的某字相当于今天的某字,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未识字而言的。

目前已被学界所考释出的1000多个字头,均属此类。

如甲骨文中的“一”“二”几乎与今字毫无二致;再如甲骨文中的“月”“雨”等独体字,象形意味明显;又如“休”“伐”等合体字,古今文字结构始终未变。

对于熟谙金石学的学者来说,辩识出部分文字是比较容易的。

在未被考释出的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中,大部分是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它们大都是十分难啃的“硬骨头”。

对这些未识甲骨文的今字判定,仍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甲骨文考释工作的首要内容。

二是甲骨文的今字确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究竟是否相当于今天的某字,长期以来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经过深入研究后确认某一种观点可接受,这是对悬而未决之字的考释。

如甲骨文中多次用在作乱方国名称前
的一个字,旧无确释,绝大多数学者照摹原形作缺释处理,仅少数学者释“屯”。

李学勤在《释新出现的一片征夷方卜辞》一文中释读作“禺(遇)”。

蒋玉斌在《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中指出,运用“对照法”,经过细致的字形比对,该字可确认为“屯”,主要用为蠢动之“蠢”。

蒋说已被学界普遍接受。

三是甲骨文的今字改释。

甲骨文中的某字,前人已考释出相当于今天的某字,但后人作出了另一种考释,这是针对甲骨文中的已识字而言的。

如甲骨文中的“凡”是“盘”的象形初文,左右两个竖笔不对称,一个弯曲另一个不弯曲,且不等长。

“同”,像木桶形,是“简”“桶”等字的象形初文,左右两竖笔对称等长。

在敏锐观察到甲骨文中的“凡”“同”二字的细微差别后,王子杨在《甲骨文字形类组差异现象研究》中指出,旧释“凡”之字绝大多数当改释为“同”。

四是甲骨文的用法考定。

不管是已识字还是未识字,均有其在甲骨文中的某些用法不明,需要深入考辨、考定,这是针对所有甲骨文而言的。

“未识字” 在今天看来其中不少可能是死文字,即这些字只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使用过,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被淘汰,现在我们自然已经无法为其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文字考释工作除了要继续关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某个字是后世或今天的某字外,对于实在无法对应者,弄清楚其在文字材料中的具体用法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正确的释文是通读甲骨文的关键,是利用甲骨文进行深入综合研究的基础。

甲骨学者要继续坐稳“冷板凳”,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搜集材料方面带来的便利,综合运用“对照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等文字考释方法,发挥语法分析在疑难辞例疏通方面特有的优势,给目前运用传统手段研究陷于窘境的甲骨文字考释工作提供新思路,从而推动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深入发展。

(摘编自齐航福《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骨文的内容丰富且体系完备,这对学者研究殷商时期的语言和思想等均有极大帮助。

B.辨析某甲骨文字是否相当于今天某字并取得一致意见,是甲骨文今字判定的重要工作。

C.甲骨文中的部分独体字象形特征明显,从这些字中可以较容易地看出它们的构形意象。

D.甲骨文中的“未识字”仅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导致学者现在很难对其用法进行考定。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提及了甲骨文考释存在分歧的原因,指出考释工作任重道远,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B.文章总体采用“总——分——总” 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的脉络清晰。

C.作者在论述时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并多次引用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增强了说服力。

D.文末提出了“历史考证法”“对照法” 等研究的新思路,体现了作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约三分之二的甲骨文还未被考释出,找到其对应的今字,是之后考释工作的重要内容。

B.虽然蒋玉斌的观点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并不意味这个字的今字确释工作可以到此结束。

C.学者如果想要充分利用甲骨文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就必须先要得到甲骨文的准确释文。

D.甲骨文考释工作已陷入困境,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研究手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佛(节选)
冯骥才
我从大小来子两人说话中知道,这地方是天津卫有名的华萃楼古玩城。

过不久,就有人进来东看西看。

大小来子很有经验,一望而知哪种人是买东西的,哪种人是无事闲逛,应该跟哪种人搭讪,对哪种人不理。

我在这店里待了差不多一个月吧,前后仅有三个人对我发生兴趣。

一个矮矮的白脸瘦子问我的价钱。

小来子说:“七千。

”对方摇摇脑袋就走了。

此后一个月,没人再对我问津。

可是,一天忽然一个模样富态的白白的胖子进了店,衣着干干净净挺像样。

古玩行里的人一看衣着就一清二楚,邋邋過過的是贩子,有模有样的是老板,随随便便的反而是大老板。

这胖子一进门就朝大来子说:“你这儿还真够清净啊。

”看意思他们是熟人,可是这胖子一开口就带着一点贬义,分明是说大来子的买卖不带劲儿。

大来子明白,褒贬向来是买主。

他笑着说:“哎哟,高先生少见啊,今儿早上打北京过来?高先生说:“是啊,高铁真快,半个钟头,比我们从东城到西城坐出租还快。

一次我从东四到西直门,赶上堵车,磨磨蹭蹭耗了一个半钟头。

”接着打趣地说,“今儿我算你头一个客人吧?”
“我可怕人多。

人多是旅游团,全是来看热闹的,我这儿没热闹可看。

这不是您告诉我的话嘛——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东西好,不怕放着。

”大来子说,“您里边坐。


高先生一边往里走,两只小圆眼却像一对探照灯,上上下下打量着店里的东西,忽然眼睛落在我身上。

上前走了半步,仔细又快速“盯”了我三眼,这当儿我感觉这胖子的一双眼往我的身体里边钻,好像原先我身体里那些肉虫子那股劲。

他随口问大来子,“你柜里这个破木佛价钱不高吧?”
大来子正要开口,嘴快的小来子已经把价钱说出来:“七千。

不算高。


大来子突然对小来子发火:“放你妈屁,谁定的价,你敢胡说!东西摆在这儿我说过价吗?七千?那都是人家的出价,这样大开门的东西七千我能卖吗?卖了你差不多!”
小来子机灵。

他明白自己多了嘴,马上换一个神气,用拳头敲着自己的脑袋说:“哎呀呀,瞧我这破记性!这七千块确实是前几天那个东北人给的价,您不肯卖,还说那人把您当作傻子。

是我把事情记差了,把人家的买价记成咱的卖价了。

”说完,还在敲自己的脑袋。

高先生当然明白这是瞎话。

这世界上瞎话最多的就是古董行。

高先生笑眯眯看着大小来子演完这场戏,便说:“我也只是顺口问问,并没说要买啊!说多说少都无妨。

”说着便坐下来,掏出烟,先把一根上好的金纸过滤嘴的黄鹤楼递给大来子。

我一闻这香气沁人的烟味儿,就明白高先生实力非凡。

大来子叫小来子给高先生斟茶倒水。

“别人不卖,您是老主顾,您如果非要,我也不能驳面子。

”大来子把话往回又拉了拉。

“别扯别的,说要价。

”高先生逼大来子一句。

“三个数,不还价。

”大来子伸出右手中间的三个手指,一直伸到高先生面前,口气很坚决。

古董行里,三个数就是三万。

高先生脸上的假笑立即收了回去,但还是打着趣说:“你就等着‘开张吃三年’ 吧。

”说完他一边站起身一边说,“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开张吃三年’的。

古董有价也没价。

顶尖的好东西,没价;一般东西还是有价的。

”然后说,“不行了,我得走了。

今晚北京那边还有饭局,一个老卖主有几件正经皇家的东西托我出手,饭局早订好了。

我得赶回去了。

”说完告辞而去。

高先生是买家,忽然起身要走,是想给大来子压力。

可是大来子并不拦他。

我在柜里看得有点奇怪,大来子不是想把我出手卖给他吗?干什么不再讨价还价就放他走了?
大来子客客气气把高先生送出门后,回来便骂小来子说:“都是你多嘴,坏了我的买卖。

小来子说:“我嘴是快了些。

可是这七千这价也是您定的价啊。

再说人家高先生明摆着已经看上咱这木佛了,您干吗把价叫到三个数,这么高,生把人家吓跑了?”
大来子说:“你这笨蛋,还没看出来,他这是假走,还得来。


我却忽然想到,前些天大来子把我从原先那黄脸男主人手里弄来,只花了区区的一百元!古董行里的诈真是没边了。

奇怪的是,几天以后陆陆续续地来了几批人,点名要看我,价格一路从三千抬到两万。

大来子不卖,说:“这是高先生派来‘砸价’的。


——(选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始写木佛乏人问津,仅有的三个感兴趣的人,也被七千元的价格吓倒,为木佛实质并不值钱埋下伏笔。

B. 小来子虽然很机灵,但还缺少经验,先是没能像大来子那样看人定价,后来也没有看出高先生的“假走”策略。

C. “两只小圆眼却像一对探照灯”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高先生的目光锐利,说明高先生是个识古董的行家。

D. 小说的叙述视角独特,是从木佛的视角来写的,这样既有利于将木佛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又有利于刻
画人物形象。

8. 简析“开张吃三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9.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突转”技巧,“突转”是“剧情按照行动的必然性、或然性向相反方面变化,从顺境转向逆境或从逆境转向顺境”。

本小说正是利用了情节上的“突转”手法。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褚渊,字彦回,河南阳翟人也。

父湛之,骠骑将军,尚宋武帝女始安哀公主。

渊少有世誉,复尚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姑侄二世相继。

湛之卒,渊推财与弟,唯取书数千卷。

袭爵都乡侯。

历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

宋明帝践祚(即位),加领太子屯骑校尉,不受。

迁侍中,知东宫事。

转吏部尚书,寻领太子右卫率,固辞。

薛安都以徐州叛虏,频寇淮、泗,遣渊慰劳北讨众军。

渊还启帝言:“盱眙以西戎备单寡宜更配衣汝阴荆亭并已围逼安丰又已不守寿春众力止足自保若使游骑扰寿阳则江外危迫。

历阳、瓜步、钟离、义阳皆须实力重戍,选有干用者处之。

”帝在藩,与渊以风素相善。

及即位,深相委寄,事皆见从。

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

宋明帝尝叹曰:“褚渊能迟行缓步,便持此得宰相矣。

”寻加尚书令。

渊涉猎谈议,善弹琵琶。

世祖在东宫,赐渊金镂柄银柱琵琶。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

宅尝失火,烟焰甚逼,左右惊扰,渊神色怡然,索舆来徐去。

轻薄子颇以名节讥之,以渊眼多白精,谓之“白虹贯日”,言为宋氏亡征也。

顷之寝疾。

上相星连有变,渊忧之,表逊位。

又因王俭及侍中王晏口陈于世祖,世祖不许。

又启曰:“臣顾惟凡薄,福过灾生,未能以正情自安,远惭彦辅。

既内怀耿介,便觉晷刻难推。

叨职未久,首岁便婴疾笃,尔来沈痼,频经危殆,弥深忧震。

陛下曲存迟回,或谓佥议同异,此出于留慈每过,爱欲其荣。

臣年四十有八,叨忝若此,以疾陈逊,岂骇听察!总录之任,江左罕授,上邻亚台,升降盖微。

今受禄弗辞,退绌斯愿,于臣名器,非曰贬少。

万物耳目,皎然共见,宁足仰延圣虑,稍垂矜惜。

臣若内饰廉誉,外循谦后,此则宪书行劾,刑网是肃。

臣赤诚不能行,亦幽明所不宥。

区区寸心,归启以实。

自吝寸阴,实愿万倍尧世。

昔王弘固请,乃于司徒为卫将军,宋氏行之不疑,当时物无异议。

以臣方之,曾何足说。

伏愿恢阐宏猷,赐开亭造,则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乃改授司空,领骠骑将军,侍中、录尚书如故。

薨,家无余财,负债至数十万。

诏曰:“司徒奄至薨逝,痛怛恸怀,比虽尫瘵,便力出临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盱眙以西/戎备单寡/宜更配衣汝阴/已围逼安丰/又已不守寿春/众力止足自保/若使游骑扰寿阳/则江外危
迫。

B. 盱眙以西/戎备单寡/宜更配衣汝阴/已围逼/安丰又已不守/寿春众力/止足自保/若使游骑扰寿阳/则江外危迫。

C. 盱眙以西/戎备单寡/宜更配衣/汝阴已围逼/安丰又已不守/寿春众力/止足自保/若使游骑扰寿阳/则江外危迫
D. 盱眙以西/戎备单寡/宜更配衣/汝阴已围逼/安丰又已不守寿春/众力止足自保/若使游骑扰寿阳/则江外危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骠骑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时始置,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东汉各代沿置后,有时加'大',可称"骠骑大将军"。

骠骑将军为二品或从一品,一般低于大将军,西汉霍去病例外(与大将军等秩禄)。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骠骑“piào qí”(旧读piào jì)
B. 东宫,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古代储君(太子)多居住东宫,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用作称呼太子的专用名词。

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国储所居,故又曰“储宫”。

【此外还可指①太后住处:因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称。

②嫔妃妾媵住处。


C. 逊位,或称退位,犹让位,是指帝王君主或其他统治者(通常特指世袭产生的统治者)放弃自己的职务和地位的行为。

亦可指官员退离所任的职位。

D. 伏愿:俯伏地希望,为表示愿望的敬辞。

多作奏疏用语。

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褚渊少有才华,嗜书好学。

他年少时就受世人称誉,父亲去世后,家中财物他丝毫不取,全部让给了弟弟,只要了几千卷书。

B. 褚渊气度风雅,处变不惊。

家中突发大火,众人皆惊慌恐惧不已,他却泰然处之,指挥家人灭火,待火灭后乘舆离开。

C. 褚渊命运坎坷。

赤诚忠心。

他受职头一年就患了重病,后来病情更加严重,几次都有死去的危险;他感恩皇上赏识,甘愿退让而不慕虚名。

D. 褚渊深受皇恩,廉洁自持。

他死时,皇上虽然孱弱多病,但仍然为其痛哭哀伤;他死后家中不仅没有积蓄,反而负债累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渊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2)又因王俭及侍中王晏口陈于世祖,世祖不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作者晚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D.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15.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革命青年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情怀。

(2)《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写出痛苦的婚烟生活也该有个尽头,女子要与丈夫分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部分,请找出五处表达不得体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本人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个有两年工作经验的高中语文教师。

现得知贵校招聘有识之士,非常
希望能到贵校高就。

本人在认真教学的同时,热爱写作,发表过数篇文章,文学造诣很高。

现附上本人简历,望贵校慧眼识才。

不胜感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学校将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高一(5)班准备在艺术节上表演话剧《雷雨》,请你写一段话帮助鲁侍萍的扮演者理解画线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胡扯;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不得抄装、套作。

(3)书写清楚、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曲解文意,原文是“‘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无中生有。

第二段仅仅列举了唐五代贬谪制度的特点,虽提到原因复杂,但并未具体揭示“该制度的成因”;只提到其特点能反映该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但并未具体揭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故选C。

【3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