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石家庄市井陉县“井陉拉花”民俗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6《名家名作》·研究
[摘 要] “井陉拉花”最早起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庆典及祭祀神明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属于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北方农村民俗活动。
直至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
2006年5月,“井陉拉花”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井陉拉花”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井陉拉花”活动现状的考察两方面对“井陉拉花”的活动调查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井陉拉花;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论石家庄市井陉县“井陉拉花”民俗活动
邵 楠
一、“井陉拉花”秧歌的发展历程
“井陉拉花”源于河北省井陉县,是当地人民为庆祝重大节日、庙会、敬神时所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一般在街头以游街的流动表演方式进行表演。
[1]正是因为这种街头巷尾的表演形式,使当地百姓喜闻乐见,从而也流传出“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有”的说法。
自1996年,文化部将井陉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后,2006年5月,“井陉拉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时的“井陉拉花”也从北方乡村的街道巷尾走入全国百姓的眼中。
“拉花”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制》,但由于无史料记载,无文字可参考其由来,所以无确凿证据可以证明其源头。
但纵观历史我们可寻得一些“拉花”存在的轨迹,如在明朝时,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对人口密集、战争较少的山西晋中、晋南等地的居民进行了两次移民,这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的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
自古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都会带来文化的融合,随着外地民间艺术文化的到来,并与井陉当地民俗的融合,“井陉拉花”也慢慢地流传下来。
“地拉花”的代表之一“井陉拉花”的传承人李氏就是这一时期的移民之一,他也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井陉县自秦始皇设立以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连接河北省与山西省的重要通道。
元代时期,战争从北部打到中原,井陉县作为从山西到华北平原的重要关口,元代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动作也从此融入拉花的动作
之中。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侧脉,河北省西部,又是连接河北与山西两省的重要地区,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在自古战争不断的环境下,造就了井陉人民坚韧勇敢、豪迈豁达的性格。
也正因如此,孕育出多彩缤纷的艺术文化,其唱词也以歌颂英雄、向往美好生活为主。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家选派了不同流派的拉花代表人培养了井陉第一批拉花传承人,响应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对传统的“井陉拉花”进行了改革,将众多种类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赋予其鲜明的时代主题。
二、“井陉拉花”活动现状
正月十五闹元宵,这意味着年算是过完了,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春季即将来临。
春季是一年四季初始的季节,也是百姓心中最充满希望的季节。
正因如此,从正月十五元宵节开始,井陉县城的大小街道便充满了拉花的身影,热闹非凡。
井陉的拉花活动也叫“连庄会”,是和花会绑定在一起的,一种名为“过会”的形式将井陉县的人民连接在一起。
“过会”的意思就是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花会,而由于年节庙会大家希望好好热闹、庆祝,所以会和不同村的花会相互交换表演,这种形式便成为“过会”。
而一般在大型的庙会庆祝时刻,几乎所有村落的花会都会相互过会,这也就有了我们游客在庙会上看到的几个或几十个不等的花会连续游街串巷,而拉花只是其中的一种表演形式之一。
像今年的庙会安排,各村花会就有: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五是南峪村花会、上安西花会、洛阳
057
村花会、南防口花会和测鱼村花会,这几个花会相互过会;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九是北横口花会、孙庄村花会、坡头村花会、治理村花会、北正村花会、南陉村花会、桃王庄花会进行过会表演。
不仅如此,在过花会的时候,由于各村都是相互串着表演,没有固定的场所,以游行表演为主,所以在表演的几天里,井陉县各村各户的家里都会准备好自家蒸的花饽饽、大馒头以及用柴火支起来的大铁锅用来熬制当地的特色美食——大锅菜,当地人称“熬菜”。
无论哪个村的哪支花会在表演时需要休息歇脚的时候,都可以随意走入任何一家村民家中免费食用。
如果游客也想进去吃,村民也不会收取高额的费用,一般几块钱就可以吃饱。
这就充分体现了井陉人民善良、热情的性格特点。
“井陉拉花”作为体现当地人民风土人情的表演,展现了近百年来百姓生活的变化。
民俗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人民情感的寄托与表现,是通过文化的形态来渗透到社会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社会功能也尤为重要。
如今的“井陉拉花”不再是以展现百姓劳作的辛苦生活为主题,也不再以祭祀神明为主要目的,而是逐渐演变成庙会、大型节日的庆祝仪式,通过民俗活动来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
今年的正月十五,井陉县庙会、年节时隔三年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由于特殊原因,三年来,井陉人民没有开展任何民俗庙会活动,而如今井陉人民决定要大办一场门庭若市的庙会活动。
这不仅是当地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斗志的寄托,也是人们对民间烟火气息的渴望,所以今年的庙会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此次庙会不仅有拉花表演,还有戏班子、锣鼓队和大秧歌,他们排列成一字队形或双列队在街上游行表演,若到了空旷的广场或者空地就会原地停下,此时的“井陉拉花”会从双列队形变成舞蹈队形,后面的敲锣打鼓乐队也上前分散开。
随着音乐声的响起,拉花开始不断地变换舞蹈队形、动作开始表演,中间的拉花就像在天然的舞台上表演,令人触动。
不仅如此,今年的庙会活动除了有拉花外,井陉县还推出夜游宋古城、东关渔家乐、东关大秧歌、周家炕社火、东窑领狮子火、板桥九曲黄河阵、郝西河丑婆探亲和打树花等活动。
(一)“井陉拉花”中的音乐特点
“井陉拉花”中使用的乐器以民族管弦器乐为主,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龙头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云锣、小镗子、小镲、扁鼓。
其中管子为拉花音乐中的灵魂,并且起着领奏的作用,随着管子的一声长鸣,其他乐器与锣鼓并进,旗鼓宣天、热闹非凡。
“井陉拉花”的音乐以宫调式、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其中大调式居多,展现出人民豁达开朗、不拘小节、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并伴随小调式的婉转悲凉表达当地百姓对贫苦生活的倾诉。
曲调结构以再现三部曲式为主,首部多用大调式,激情的情绪瞬间被点燃,刚而不野、华而不浮。
开始时,伴随着音乐的响起,舞蹈动作与队形不断变换,开始起舞,乐队在舞蹈开始表演后,身份由主变辅,开始伴随着舞蹈演员的“扭姿”使用连续上滑音、下滑音、转音等,使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大小管子高亢的音色配合着膜笛的颤音与二胡、三弦、锣鼓器乐的演奏等形成复调,并采用一问一答式的轮奏形式,更加突出拉花的乡土气息。
中部时常转为小调,音色婉转凄凉,柔而不散、悲而不泣、给人一种虽悲苦但有一份坚韧在其中的感受。
此时大管和笙逐渐削弱,小管与二胡、三弦的音色逐渐突出,技巧也以颤音加尾音滑音为主。
结束部多重复主部,形成总分总的结构特点,首尾呼应,
图
1 井陉拉花女性服饰
058《名家名作》·研究
并且以喧腾热闹、充满激情的音乐结束,乐舞融合,浑然一体,整曲表演看下来令人热血沸腾。
“井陉拉花”的代表作品有《闯关东》《凉伞舞》《卖绒花》,都是根据当地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传唱古今。
(二)“井陉拉花”中的服饰与道具特点
“井陉拉花”的意义在于百姓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载歌载舞的形式也是为了驱除邪祟、迎来光明。
[2]所以拉花的服饰与道具多采用新鲜艳丽的颜色,女演员多穿着粉红色的上衣,并绣有牡丹、凤凰等象征吉祥的图案(见图1)。
衣服的领子多采用传统的纽扣式旗袍领,袖子一般为五分喇叭袖,带有大褶皱,这样是为了跳起舞来随着胳膊的甩动袖子也像花朵一般灵动,尽显俏皮。
裤子多为绿色或蓝色绸缎九分裤,直筒宽松,与上衣的颜色相对比,远远看去如花团锦簇般明艳。
且拉花舞蹈中腿部动作较多,如扭、埰、吸腿、撇脚等,裤子要相对宽松才能不影响舞蹈演员的这些动作。
为了凸显男性的阳刚之气,男演员的上衣为白色衬衣,以蓝色的小马甲作为外搭,并在腰间系上腰带,凸显干练风姿。
由于“井陉拉花”的表演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所以演员们的衣着服饰也可以看出有下地劳作时的身影,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井陉拉花”中男女的服饰类似于陕北农民的服饰,这也是人口迁徙、文化融合的一种体现。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井陉拉花”表演者手中还拿着不同的道具,女子手中大多拿着彩扇、花手绢、包袱等,男子手中拿着花瓶、花伞、板子等,女演员手中的彩扇同我们日常所用的扇子不同,“井陉拉花”中的扇子采用的是大骨架折扇,骨架长有半米,在骨架上缝制红色或绿色的鲜艳布料,并在扇头处长出10~20厘米,起舞甩扇时,扇子上的布料如被赋予生命一般灵活飘扬,配合着同色系的手绢一起旋转起舞。
女演员一般是左手持手绢,右手持彩扇。
而男子拿的“伞”和我们平常所用的伞不同,是利用骨架支撑起一个圆而平的伞面,其下方延伸出一根50厘米左右的棍子,好方便拿在手中,伞的外部用红色与绿色的布匹包起来,伞面还绣着龙的图腾花样,有时高高举起,有时扛在肩头,竖起旋转时犹如一面灵动的红墙,象征着为百姓遮风挡雨,避开苦难。
有时也会根据剧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道具,如出嫁时跳的“井陉拉花”,女演员手中会拿着包袱,寓意嫁到别家带着的嫁妆;如果是拿鞭子和板子,则这出拉花讲述的是曾经人民受苦受难时的场景。
在走访中得知,目前的“井陉拉花”活动不仅存在于庙会、年节活动。
当地县政府与教育局非常重视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井陉县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井陉拉花公开课”让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走入校园。
不仅如此,当地人平常在公园就会自己组织井陉拉花的活动,中老年人一般会跟着音乐跳一跳,用来强身健体。
可见,当地人已经将“井陉拉花”与生活融为一体。
三、结语
“井陉拉花”源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创造出“井陉拉花”这样热闹非凡的歌舞形式,目的是为了调剂辛苦至极的农耕生活,并寄托了人们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如今的“井陉拉花”虽然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当地人民依然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以一种自然、无形的传承方式将“井陉拉花”这种传统民俗活动保护和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高雪阳. 民俗学视角下河北省井陉拉花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21.
[2]王姗姗,臧欣宾.河北井陉拉花服饰、化妆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20,497(23):34-35.
作者简介:
邵楠,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作者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图2 井陉县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上的井陉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