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欣赏论文-《直隶总督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简介
古城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办公处所,是直隶省的最高军政机关,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初为保定府署,永乐年间为大宁都司衙署。

自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总督驻此,至清朝灭亡(1911),直到清亡后废止,历经182年,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

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
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

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

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

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
外观图(16张)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

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

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

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

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

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

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
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

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

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

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

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

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

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

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

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

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

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

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

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
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

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做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内涵,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内部设施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l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

大门外还有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

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银
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
直隶总督署内部照(16张)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

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

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
其上,“古柏群鹦”称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

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

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

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

屏风上悬挂的“烙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

室内陈列的公案桌、浩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


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圭卤恩荣方召望,鼎钟勋勋富文年”,横批:“钧衡笃枯”; “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山河锡大年”,横批:“调鼎凝厘”。

此外还有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所写的对联:“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篇即是官溉”。

大堂东西两侧的厢房,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是署内书吏办公的地方。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制牌坊。

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蔑规:“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篇,以示儆戒。

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是总督日常办公和接见外地官员的地方。

东侧室为议事厅,西侧室为启事厅,是总督与
幕僚议事之所。

立堂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庞廊贯通。

托凛、廊檐、门嵋一手江南做法,雕刻精细。

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

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虽然直隶总督署的规模和等级与故宫无法项背,但它也是前朝后寝的格局,朝、寝的分界线就是二堂之后的内宅门,内宅包括三堂和四堂。

三堂又称官邸,是总督的书房和内签押房(办公室),历任总督习经练字、著书立说,主要就在这里。

直隶总督曾国藩在这里给
莲池书院的学子们写下了著名的《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四堂又称上房,这里花木繁茂,是总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的地方。

直隶总督署在清代自雍正至宣统8帝187年的历史中,历任堂总督74人99任次。

其中多为朝中重臣,著名的有修建莲池书院、倍受雍正帝信赖的“模范督抚”李卫,有勤政廉洁的一代廉吏唐执玉,有兴农治水、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的方观承,更有清末名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李鸿章自同治九年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先后任职达25年之久,是直隶总督中任职最长的,这一时期是李鸿章为官的鼎盛时期,也是直隶总督权力的极盛时期。

李鸿章在任内,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俄条约》、《辛丑条约》,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的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1900年,英、法、德、意四国联军人侵保定,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外地训令“以礼相待”,侵略军大肆烧杀抢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