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若耶溪》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若耶溪》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寓含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入若耶溪》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1]本诗作于王籍任湘东王参军时游会稽若耶山下的若耶溪之际。

1.“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两句中,各有哪一个字用得妙?为什幺?(3分)
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遇与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概括。

(5分)
参考答案:
1.“生“与“逐”(1分)。

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云霞和阳光对若耶溪的柔情蜜意,以突出自己的喜爱之情(2分)。

2.诗人在前三联中描写了小舟泛溪、水天一色、云霞出岫、阳光逐流、蝉鸟和鸣等景色,刻画出一个幽静的艺术境界(2分),继而第四联直抒胸臆,诗人因“悲倦游”而“动归念”,表达了对幽静恬淡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
二:
①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

这首诗是作者任湘东王萧绎咨议参军时游若耶溪而作。

②艅艎(yú uáng):古代一种大船。

1.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分别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

(5分)
2.若耶溪具有怎样的环境特点?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分别是“生”和“逐”。

(2分)“生”字赋予云霞动态美,写云霞自远山升腾而出,缭绕在群山之间;“逐”字将阳光拟人化,仿佛阳光依恋不舍地追逐着曲折的溪流。

“生”“逐”二字将山水写得富有生机和情谊,表现了诗人对若耶溪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3分)
2.这首诗突出了若耶溪环境清幽、宁静的特点。

(2分)水天共色,云霞生岫,清流曲折,表现了山水的清幽;“蝉噪”“鸟鸣”之声反衬了山林的宁静。

(2分)尾联表达了诗人厌倦漂泊,希望辞官归隐的情感。

(2分)
附加【注释】:
⑴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三十六溪溪水,北入鉴湖。

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是一处非常幽雅的旅游胜地。

⑵艅(yú)艎(huáng):舟名。

大船。

⑶泛泛:船行无阻。

⑷空:指天空。

⑸水:指若耶溪
⑹阴霞:山北面的云霞。

若耶溪流向自南而北,诗人溯流而上,故曰“阴霞”。

⑺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这里指若耶山、云门山、何山、陶晏岭、日铸山等隐现的高山。

⑻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景”是“影”的本字。

⑼回流:船向上游行进时岸边倒流的水。

⑽噪:许多鸟或虫子乱叫。

⑾逾:同“愈”,更加。

⑿幽:宁静、幽静
⒀归念:归隐的念头。

⒁长年悲倦游:诗人多年以来就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以此而悲伤。

倦游:厌倦仕途而思退休。

【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赏析】:
《入若耶溪》是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诗写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见所闻,并于含长久长久羁留他乡的思归之念。

诗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

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若耶溪在会稽若耶山下,景色佳丽。

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

开头两句写诗人乘小船入溪游玩,用一“何”字写出满怀的喜悦之情,用“悠悠”一词写出“空水”寥远之态,极有情致。

三四句写眺望远山时所见到的景色,诗人用一“生”字写云霞,赋予其动态,用一“逐”字写阳光,仿佛阳光有意地追逐着清澈曲折的溪流。

把无生命的云霞阳光写得有知有情,诗意盎然。

五六句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

“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

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

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最后两句写诗人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全诗因景启情而抒怀,十分自然和谐。

此诗文辞清婉,音律谐美,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拓展内容:《入若耶溪》对比阅读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藉
余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入若耶溪
[唐]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馀景。

21.两首诗的第三联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崔颢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3分)
22.两首诗都写了泛舟若耶溪,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21.(1)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2)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在幽谷中传来清晰的回声;在清溪里说话的声音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环境越发显得寂静清幽。

评分标准:共3分。

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1分;结合崔颢诗第三联具体分析:“响自答”1分,“言弥静”1分。

意思对即可。

22.(1)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若耶溪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不同:王藉诗:诗人由景生情,面对林泉美景,不禁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

崔颢诗:诗人留恋这清静幽美的环境,与大自然契合无间,表达了愉悦、平静、无拘无束的心情。

评分标准:共4分。

相同点: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1分。

不同点:王藉有厌倦宦游,归隐林泉之意1分;崔颢与自然契合,留恋山水,无拘无束1分。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