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48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
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 细者,邪结于里也。
大便硬为阳结,此邪热虽传于里,然以外带表邪,则热结犹浅,故曰阳微结。
脉沉虽为在
里,若纯阴结,则更无头汗恶寒之表证。
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今头汗出,知非少阴
也。
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
服汤已,外证罢,而不了了者,为里热未除,与汤取其微利,则愈,故 云得屎而解。
清·吴谦《医宗金鉴》
脉细,当是「脉沉细」,观本条下文,脉沉亦在里也之「亦」字,自知。
脉虽沉紧之「紧」字,当是「细」字。
本条上文并无「紧」字,如何说脉虽沉紧,「虽」字何所谓耶?必是传写之误。
伤寒五、六日,虽表有头汗出,微恶寒之阳邪未罢,里有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之阳结已形, 但手足冷脉沉细,则阳邪所结殊微也, 故曰: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然脉沉细,似乎里阴盛,而头汗出,则为表阳郁也。
假令纯阴结,则不得复有头汗出之外证,始合悉入在里之纯阴结矣。
夫既非悉入在里之纯阴结,此必为半在里、半在表之阳微结也,故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三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者,和其不通身汗出微恶寒也。
设不了了者,必大便之硬未除,自宜利其大便使得屎而解也。
喻昌
曰:阳微结
者,阳邪微结未尽散也。
旧注作阳气衰微,故邪气结聚大差。
果尔,则头汗出为亡阳之证,非半表半里之证矣 ;果尔,则阴结又是阴气衰微矣。
玩本文假令纯阴结,及阳邪若不微结,是纯阴邪内结,则不得复有外证等语,其义甚明。
程知 曰:此言少阳病有似少阴者,当细辨其脉证也。
程应旄
曰: 凡脉细、脉沉,皆阴脉也。
今与阳证同见,则为阳热郁结之诊,无关少阴也。
可见阳气一经郁结,不但阳证似阴,并阳脉亦似阴矣。
沈明宗 曰: 得屎而解,当用大柴胡之法也。
吴人驹 曰:此证常见有误作阴寒而施温热以致大逆者,盖因其恶寒,手足冷,脉细而沉,不究其证之始末由来也。
周扬俊 曰:此条恶寒肢冷不欲食,脉细或沉,有似乎阴,最难辨析,仲景特出「阳微结」三字,昭示千古。
以头汗出为阳,阴不得有汗也。
至五、六日头痛发热,证原属阳也,故纵见少阴之脉,不得为少阴之病。
然独未见少阳一证,何遽得为少阳病耶?
此仲景所以又明言半在表半在里也。
尔时里证既多,不得纯以表药汗之;外证似阴,不得复以里药温之,故取小柴胡提出其邪于表里之半,而大便不了了者,则当下之得屎无疑也。
仲景恐人未明,自为详辨,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正因阳邪郁结,不外通于肢体,故独头汗出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大便硬谓之结。
脉浮数能食曰阳结,沉迟不能食曰阴结。
此条俱是少阴脉,谓五六日又少阴发病之期。
若谓阴不得有汗,则少阴亡阳,脉紧
汗出者有矣。
然亡阳与阴结有别∶亡阳咽痛吐利,阴结不能食而大便反硬也。
亡阳与阳结亦有别∶三阴脉不至头,其汗在身;三阳脉盛于头,阳结则汗在头也。
邪在阳明,阳盛,故能食,此谓纯阳结;邪在少阳,阳微,故不欲食,此谓阳微结,宜属小柴胡矣。
然欲与柴胡汤,必究其病在半表。
而微恶寒,亦可属少阴;但头汗,始可属之少阳。
欲反复讲明头汗之义,可与小柴胡而勿疑也。
上焦得通,则心下不满而欲食;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软而得便矣。
此为少阴、少阳之疑似证。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默默不欲饮食。
大便硬,脉细者,尺下沉紧。
此为阳明经之微结。
以少阳阳明两经郁迫,结于胃口,故心下满胀。
经热熏蒸,故头上汗出。
必有少阳之表证,如汗出恶寒、肢冷心满之类,复有阳明之里证,如大便硬之类也。
盖少阳与阳明合病,戊土不能胜甲木,必传阳明胃腑,故决有里证。
其脉之沉,主在里也。
汗出为阳经之微结,假令纯是阴分之结,阳以少阳经言,阴以阳明腑言。
必不得复有外证,如汗出恶寒之类,应当悉入在里。
既有外证,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
其脉虽沉紧,亦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少阴病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故知
非少阴而实少阳也。
此大柴胡证,先与小柴胡汤,以解
少阳之经邪。
设服后犹不了了者,再以承气泻阳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标阳盛,则表证多汗而传阳明,本寒胜,则水结心下,由三焦连属胁下而病延少阴之藏(胁下为肾藏所居)。
此标阳外绝,所以有藏结无阳之证也。
今伤寒五六日,已将一候,苟其阳盛,则必外有潮热而转阳明。
今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饮食,大便硬,阴寒之象见于外,寒湿之气凝于里,大便虽硬,其不为阳明承气汤证,要无可疑。
头汗出,则标热尚存。
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则水气结于心下,似与寒实结胸相类。
结胸证原有五六日不大便者,于大便硬一层,要可存而不论,且此证脉细沉
紧,与少阴藏
结证之小细沉紧略无差别。
然以证情论,不惟藏结无汗,即
结胸亦不当有汗,则此证所当注意者,独有头汗出耳。
但头汗出而心不烦,故仲师谓之阳微结。
阳微结者,标阳微而水气结也。
标阳微于外,故但头汗出。
本寒结于里,故微恶寒。
手足冷而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者,上湿而下燥也。
但头汗出而不及遍体,故曰阳微。
心下满,故知为水结,设但为寒结,外必无汗,今有头汗,故知非纯阴之藏结。
且无阳之藏结,不特外无汗液,水气由三焦下陷,必且悉数入里而痛引少腹,此由寒水之藏入寒水之府,而病属足少阴者也。
今但见为心下满,而复有头汗,故知其非少阴证,可用小柴胡汤达心下水气,还出太阳而为汗,而病自愈矣。
若不了了,则下燥未化也,故曰:「得屎而解。
」门人丁济华以为不若与大柴胡汤,较为直捷,不知此证紧要,只在去心下之满,原不急乎消大便之硬。
上湿既散,津液自当下行,不待硝、黄攻下,自能得屎而解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大条总的精神是 辨什么是阳微结,什么是纯阴结。
阳微结的证候有点儿像纯阴结,阳证似阴,
如果不进行辨别,就容易发生阴阳诊断的错误。
阳微结和纯阴结是古人的证候名。
分三个段落来体会。
第一个段落就是说 阳微结的脉和证,什么叫做阳微结
,就是必有表,复有
里也,到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小段,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阳微结和纯阴结的鉴别。
阳微结属于阳气结了,阳气结了它就有点儿类似阴证,所以仲景就把纯阴结与阳微结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段就是阳微结的治法。
先讲第一段。
病是由伤寒而来,伤寒表还是未解了,有微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所以表还没有解。
同时出现了里证,不是单纯的表证,心下满,大便硬,心下满,大便也硬,这是里证。
这是里的阴证、阳证啊?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这是阳明凝结,是个阳证。
表证是微恶寒,里证是大便硬,心下满,表里证都有了,表里的阳气都不利,都受到邪气的凝结。
同时出现手足冷和头汗出, 为什么手足冷、头汗出?这反映阳气闭郁而不宣达。
头汗出意味着浑身没有汗,只是头上出汗。
如果阳气外越,正气出表,邪气由汗而解,会有周身出汗。
现在里还有热,心下满,大便硬,汗只能出于头部,而余处无汗,阳气不能够向外宣通。
为什么?因为它有凝结,气就不达,阳气就不能够达于四肢,所以手足就冷。
手足冷和头汗出是里有热,阳热凝结而不能够宣达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阳气不能宣达?因为这个病有表也有里,外边有恶寒,里边有大便硬、心下满,表里之气不和,阳气怎么能够宣达?是不是表里不和都能手足冷?咱们过去讲的那些表里不和怎么都没出现手足冷和头汗出?脉细者,脉还见弦细,这个细里一定要加个弦字,不加弦字就不好讲。
脉细,又有弦脉又有细脉的意思,是少阳之脉。
表里之气得借少阳之气的疏泄和通达,现在脉见弦细,
少阳气机不利,所以阳气才郁,不能够通达,这个叫阳微结。
为什么叫阳微结?因为阳结于里,心下满,大便硬,表还有微恶寒,邪气还没有完全入里,这样结,阳邪的结热是轻微的,少阳还有问题,这是一种散漫之邪,太阳、少阳、阳明都有一点儿,所以叫做阳微结。
必有表,复有里也,说这种阳微结必然有表证,光有表证也
不叫阳微结,还复有里
也,还得有里,里是什么?指阴阳说的,
这个病既有表证也有里证,这样才管它叫阳微结。
第一段到这里就完了,说明什么问题?就是阳微结有表也有里,而少阳的气机不利,手足厥冷。
将来我们讲四逆散,柴芍枳草四逆散,治阳气郁的手足厥冷。
如果不涉及到少阳,光有一个表里,那还不至于手足厥冷,因为阳微结和少阳的枢机不利有关系,何以见之? 因为脉见细弦。
第二段就进里了。
《伤寒论》讲辨证,辨证就要阴阳、虚实、寒热作比较。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这一段即使脉还见弦细,假设脉沉,脉沉就属于里,里就属于阴,这个病属于里,属于少阴,辨它不是一个阳微结,而是纯阴结,所以就从纯阴结这一方面来找理由。
假设这个人脉沉,见了少阴脉了,亦在里也,也算它是在里属于少阴了,那么为什么还汗出?汗出阳微,阳气虚了就汗出。
这样是假令纯阴结,假令是说病是纯阴结,没有外证,完全是一种阳虚寒证,属于少阴病了。
不得复有外证,假令纯阴结,少阴病了,离开了三阳,还能有外证、有阳证吗?那就不可能还有什么身痛、发热、恶寒,这些都不应该有了,只能够出现少阴阴寒的阴证了。
不得复有外证是悉入在里,完全地在里了,在里是什么证?是一个纯阴结,是个阴寒的凝结。
和这个证来比,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和纯阴结不一样,它是有表里证,有一半还在外一半还在里,外头有太阳,里还有阳明,这样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脉虽然是沉
紧,
也不能管
它叫少阴病。
为什
么?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阴
证不能有汗,
阴证哪能有头汗出?头为诸阳之会,只有阳经循行聚会于头,所以阴证不易得汗,头上也不会出汗的,出汗就是阳气外越,越而不得出的现象。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头上已经出汗,就知道它不是少阴病。
不要因为手足厥冷,头上汗出,汗出为亡阳,手足厥冷是阳虚,就认为这个病属于少阴病,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有表里证,有大便硬、心下满,外头还有发热恶寒。
怎么办?脉见弦细,外有微恶寒,也可以包括发热,里有心下满,大便硬,手足还冷,头还汗出,阳气不达了,可与小柴胡汤,可以给他吃小柴胡汤,吃小柴胡汤疏少阳枢机,阳气一通达,表里就和了,手脚也就不凉了,这个病就好了。
吃了小柴胡汤以后,设不了了者,设是个推理的意思,假设这个病还是有点儿不太痛快,还有点儿不了了,就是说阳邪郁结于内,肠胃里还有一些热结、心烦、里热的。
得屎而解,大便结硬而未下,大便下来,这个病就好了,意思说是可以稍微和和胃气,吃一点儿调胃承气汤。
这一大段是阳微结和纯阴结的疑似之辨,又像又不像,涉及到手足冷的问题,涉及到脉细或者脉沉这一方面的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段,解决这么个问题,阳热郁结有的时候好像是阴证,但是它不是阴证,通过分析头汗出、阴不得有汗,复表还得复里,不但有表证还有里证,半在里半在外也,这样的一个对比的分析,来确定阳微结。
纯阴结是五脏的病,阳微结是六腑的病,这不一样。
同时说明,阳气郁结,有时候手脚凉,用小柴胡汤治疗。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脉虽沉紧”这个“紧”字错了,这个“紧”字是个“细”,“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它是冲着上边来的,上边没有紧脉,应该是“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
伤寒五六日的时候,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这么一种证侯,头汗出,微恶寒,即表不解,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柴胡证,是半表半里的一种情况,大便硬是里头有所结。
脉细者,此病既有表不解,但表很轻,半表半里也有,这个证侯也不很明了,没有胸胁满只是心下满,偏于里,口不欲食,象柴胡证,大便硬是不里实了,但脉不大,脉细,故叫阳微结,即阳明的微结证,这与上面那条有关系,即与“胸胁满微结”有关系。
解释阳证的微结与寒实结胸。
根据此证侯:手足冷,又微恶寒,这种大便硬有寒实结的情况,故要分析,阴证的那种寒实结,整个邪郁于里它没有表证。
那么微结,太阳证还没罢,它一定有表而又有里,那么就分析上边了,这个微恶寒就是表不解,那么底下这个呢,大多都
属于里边的病,尤其由
于汗出,这是阳微证的一种明确的反映,
这个汗出,尤其是头出汗,都是热往上冲的表现, 假令是纯阴结,那种阴寒的证侯它不得复有汗出的这种外证,悉入在里,外边不会先有热象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那么就上边的证侯说,俨然半有表证,半有里证的这么一种情况。
虽脉沉细,这个为紧不对,“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那么这个是微结于里,脉沉,虽脉沉细,这也不是少阴病传里而为太阴病的那种情况。
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阴证没有外边有汗这种情况。
阳明病发汗出,虽然是头汗出它也是热象。
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少阴没有头汗出这种情况。
那么上边的这些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就是我刚才说的口不欲食,有些是柴胡证,所以可与小柴胡汤,它也说的是“可与”,还
要你斟酌,这个
小柴胡汤这个药啊,大概后面也
有,它也可以通大便。
柴胡这位药它对于疏泄胸胁这个部位很有用,它不是升提,后世医家都说它是升提,它不是升提,它就起疏泄作用,尤其是瘀血证我们常常用小柴胡汤,尤其是大便干,后边不是有这么一句: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结于胸胁也就是热与津液结于上,它不往下行,吃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和,也能对微结证起作用。
那么如果使用小柴胡汤而不了了者还有大便硬,上边这个证侯虽然减轻而不了了,不是整个去了,那么这个时候得屎而解,可以在小柴胡汤里有加大黄也可以,稍稍与调胃承气汤也可以,这个他也没指出来。
总而言之,这个活动口气在仲景这个书都是让你在临证中加析的,让你辨证。
那么这个微结的时候用小柴胡汤是可以解决的,但结的甚那就柴胡解决不行了,起码来个大柴胡。
如果没有柴胡证,柴胡也不能用了,这个柴胡也不是万灵的药,没有柴胡证用的是有害无益,所以还是要辨证的。
那么大便硬,心下满,又有里,这个病要在我们临床上很难辩,又有微恶寒手足冷,脉微细,假设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病,你想不到用柴胡汤,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可以用柴胡汤呢?我们看一看,它这个主要是口不欲食,它前面不是说了吗,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病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你得辨证,这个辨证不象咱们现在的辨证,这儿虚,那儿虚,瞎扯一大堆,主要是你得看应该看从哪一个,仲景最终极的辨证是方证,那么哪一个方子适应,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不欲饮食,就是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证。
那么当然这个是又有表又有里,少阳病又忌汗又忌泄,所以见要是有柴胡证它既有表又有里,所以他用小柴胡汤是最合适,但是他用一个“可”,可与小柴胡汤,没说小柴胡汤主之,那么道理在那呢?这个证不是那么全备,不是柴胡汤证具,不是那么全备。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常遇到这种病,病人呢是表里错杂不爱吃东西,这个一般的严重的感冒也常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个脉细,脉弦脉细,这都是近乎柴胡证,它不是太明确,它只是口不欲食,那么这一段呢,这个口不欲食上次我讲了,这个柴胡证可以是口不欲食,默默不欲饮食,就是昏昏然的不愿意吃东西,精神不好。
那么,在阳明
病里,咱们还没研究,
阳明病里有热,热结于里,里头有热,它能食,阳明病,能食者为中风嘛。
但是它要是内里有结得相当厉害了,它就不能食。
那么这个呢,它要是真的结得厉害了,不光是头汗出,阳明病是法当多汗,那身上是不断汗出,蒸蒸汗出。
那么结得厉害它小便也数,手也汗出,甚至是谵语,这个它都没有,阳微结,结得非常轻可见这口不欲食它不是阳明病,它是少阳病,所以他用可与小柴胡汤。
这个小柴胡汤呢,我对于它的认识,它有一个疏泄的作用,咱们现在说的疏肝,它不光是疏,它也有缓下的作用,后面阳明篇有,所以胸胁满,大便要是不通,与小柴胡汤,这个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合,这个胃气不合,小柴胡汤咱们开始就讲了,小柴胡汤它既是解热剂,它又可以健胃安中,所以它里面有人参嘛。
但是柴胡大量用,柴胡这个药有些疏泄,也能通大便,所以《本经》上说是推陈致新啊,那么如果是上有些热结,它只是心下满,这都是上边,对于胸膈这个地方有所揭制,柴胡就都疏泄了。
所以小柴胡汤对于胸胁苦满,它是通上焦,这块儿有所结制,津液它不下,所以柴胡汤使津液可以下的去,大便也通。
由这一段咱们也可以看出小柴胡汤它也有通大便的作用。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治感冒日久不了了,这种情形咱们是能遇到的,就是不爱吃东西,自己量的体温还挺高,这个时候啊,表和里,既有半表半里证,又有柴胡证,不能用发法啊,泄下啊,不能用,所以这一段在临床上很重要。
那遇到这种病,脑袋出汗,恶寒很轻了,微恶寒,手足冷,容易看成是阳虚啊,容易看成是这个,但是呢底下又有大便硬,大便燥结,所以你的全面看问题,这个病很不好措手的,那么它说可与小柴胡汤,实在不好了,得屎而解,这个得屎而解也是比较含蓄的话,就让你临证适应用药,也可以小柴胡汤加点儿大黄啊,或者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啊,或者用调胃承气汤啊,稍稍的用啊,得屎而解。
所以这一段是很重要的,上次我讲时没有这么详细解释。
我们这么看张仲景的辨证啊,他不但辨六经,六经是六个类型同时它无一不在八纲中下手,你看看这就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就是这个东西,它不象咱们现在的这个辨证。
所以读他的这个书搞出很多门派不同,这东西就是各有所见。
你看他这个书,它一样样排除。
它肯定就是阳微结,从大便硬,心下满来看问题的。
也就是说这个微恶寒不是阴证,就是表不解。
手足冷呢,它是由于卫虚,津液虚,不达于四末,手脚就凉,也不是什么特殊的身寒。
头汗出呢就是阳亢于上,它就是辨的寒、热、虚、实、表、里,就是这个东西。
然后在六经上看就是既有表,又有里,又有柴胡证,就是少阳证半表半里都有。
那么要是都有的话,表里半表半里,它从中治这是对的,由于少阳正是忌汗忌下,用小柴胡汤是非常好的。
所以他用一个“可”,由于这个证它不太具备。
所以他的论治是非常有分寸的,那么这个呢,要求你在临床上还要细辩。
子恒试注
按照刘渡舟教授分为三段理解比较容易。
本条主要是鉴别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问题,也就是阳郁和阳虚的区别。
患太阳伤寒五六天,仅见头部汗出,微微恶寒,手足冷,心下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硬结,脉细,这是阳微结的表现,必然是有表证,同时还有里证。
微恶寒说明表证未解,大便硬是在阳明有邪气凝结,头汗出,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是少阳枢机不利,阳气被郁结在里,不达四肢,故手足冷,上冲头面故头汗出,脉细并非气血两虚,而是气血被郁,重按当有力。
所以阳微结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经合病,
故而说必有表复有里也。
若脉是沉的,也是主病在里,头汗出说明阳气不足被格拒于上,但如果单纯属于阴结,不应该还伴有表证及其他阳证的表现,应该全部入里,以三阴里证为主,而现在这些症状属于一半在表,一半在里。
脉象即使是沉紧的,见到手足冷也不能当成是少阴病,原因在于少阴病除了格阳于外,一般不伴汗出,刻下除了头汗出,还有三阳证的表现,所以辨证不属于少阴病。
治疗阳微结可以选择小柴胡汤,也是遵从 三阳合病,治从少阳 。
若服小柴胡汤后,病情仍未明显改善,说明郁结较重,可少用调胃承气汤以和阳明胃气,大便通畅后病即可痊愈。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
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第 128
条: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第 129 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第 130
条: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第 131 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第 132 条: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 133 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第 134 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第 135
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 136 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第 137 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