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昆工考博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矿物和岩石
答: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分,固态者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

岩石是指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结合体,是构成地球上部(地壳+上地幔)的主要物质形态。

2、岩浆
答:地壳深部或上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炽热熔融体,其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并溶有挥发分,具有一定的黏度,在构造或其他内动力的的影响下,可以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各类火成岩。

3、火成岩的产状
答指火成岩体的形态、大小和周围岩石的关系,以及形成时距离地表的深度与构造环境。

4、风化作用
答: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按照岩石风化的性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5、层理和层面
答:岩石垂直方向变化所产生的层状构造,由物质成分、颜色、结构等因素反映出来,是沉积岩的重要构造要素。

答:反映沉积过程中沉积间断和条件突变的一个面,其上可以有沉积时形成的不同构造,称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雨痕等,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资料。

6、沉积相和相变
答:沉积相为地层的沉积特征及所代表的沉积环境的总和。

沉积相按自然地理环境分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三个大类。

相变指同一时期的地层,在不同地区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引起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变化。

7、变质带和变质相
答:变质程度不同的岩石在空间上有规律分布的现象,同一变质带的变质岩其形成的温压条件基本相同,属于等物理系列。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内,不同原岩形成的一套变质矿物共生组合,每一个矿物共生组合与岩石化学成分之间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8、断层和节理
答:岩层中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岩石有明显位移,根据断层面上下盘(倾斜的断层面之上岩石称上盘,下面的称下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节理:岩层中一个或一组破裂面,沿破裂面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

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9、地槽和地台
答:地槽指地壳上一些狭长的沉降很深的活动带,多位于稳定的克拉通边缘,或大洋与大陆之间,地台指地壳上的稳定区,自形成后基本未再遭受褶皱变形。

10、平行层理与水平构造;
答:岩石层之间的分割面称为层理面。

层理面呈直线状相互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叫平行层理;沉积岩在地壳稳定时期的产状是接近水平的。

构造上升后,基本上保持近水平状态的岩层所造成的地貌就是水平构造地貌,此时岩层层面(又称构造面)是与地形面一致的,这个地形面主要是受坚硬的近水平岩层控制。

11、同化混染作用与分异作用;
答:同化混染作用指岩浆溶化了围岩及捕掳体,使岩浆成分发生了变化,称为同化作用,不
完全的同化作用称为混染作用。

分异作用是指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岩浆岩的全部作用。

12、绿泥石带与绿片岩相
答:有人用标志矿物作为划分变质强度由低到高的根据,并划分出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铝石榴子石带…矽线石带等变质带。

但是,这种简单的变质带的划分模式,并不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复杂情况。

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类-包括低绿片岩相型,绿片岩相和兰闪绿片岩相型;区域热动力热变质作用类-包括低绿片岩相系型,中压相系型;
13、硅化木与硅华
答:硅化木也称木化石。

数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

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常常称为硅化木。

硅华是由热泉而形成的一种蛋白石状的沉积物。

14、泥石流与浊流
答:泥石流是一种山区突然爆发的、包含泥砂、石块以及巨砾的、破坏性极大的特殊洪流。

一次泥石流历时较短,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搬运力强。

浊流是一种富含悬浮固体颗粒的高密度水流,其密度大于周围海水,在重力驱动下顺坡向下流动。

15、热柱与热点
答: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传投岩石圈而成的地幔物质柱状体,成为热柱,它在地表或洋底出露时,就表现为热点。

16、断裂和逆冲断层
答:较大者断层称断裂,断裂在走向延伸上千公里,可切穿地壳。

常由许多断层组成。

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

17、火山机构
答:火山机构指火山通道、火山口、火山锥、放射状和环状岩墙群等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石-构造体。

18、冷接触
答: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的一种接触关系。

19、地缝合线
答: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接触地带强烈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这些褶皱山脉就是地缝合线。

20、斑状和似斑状结构
答:岩石中所有矿物颗粒可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称为基质,其中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如果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则称斑状结构;如果基质为显晶质,则称似斑状结构。

21、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
答:辉绿结构,是由自形-半自形的长条形斜长石构成网格状骨架,在骨架空隙中充填着大致等粒的辉石颗粒。

22、蛇绿岩
答:蛇绿岩是缝合构造带中的典型岩石组合类型,通常认为它是一种特殊的镁铁质至超镁铁质岩石组合。

在一个完整发育的蛇绿岩中,从底部向上岩石类型产出顺序如下:(1)超镁铁质杂岩;(2)辉长岩质杂岩;(3)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4)镁铁质火山杂岩;
23、克拉通和造山带
答:克拉通指大陆地壳中一种稳定的构造单元,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下部的称为基底,
上部的称为盖层;造山带指变形强烈,岩石破碎、褶皱、断裂发育。

带状分布于克拉通边缘。

24、地热梯度和地热级
答:地热梯度为深度每增加100米时所升高的温度。

地热级指温度每升高1℃所增加的深度。

25、磁偏角和磁倾角
答:地磁子午线和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磁倾角。

26、地质作用
答:在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

27、风化壳和风凌石
答:风化壳指岩石圈上部各种风化产物的总和;风凌石指戈壁滩上的冲积-洪积砾石,在经受长时间的的风蚀作用后,变成棱角分明的、表面光滑的的石头。

28、黄土和土壤
答: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的黄土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

黄土主要粉砂组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细砂与粘土,眼色为黄灰色或棕黄色,其质地均一,未固结、质轻,稍具粘性和含有较多钙质。

土壤指具有肥力、含有有机成分,并有特殊结构类型的陆地表面层。

30、地面流水的运动方式有?
答:层流、紊流、涡流和环流。

31、河流阶地侵蚀的类型?
答:河流阶地的类型: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不同类型的河流阶地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

32、地下水
答:地面以下贮存于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空隙中的水。

33、上层滞留水和潜水
答:自地表以下不深的地带,在饱气带范围内,由大气降水形成的,滞留在局部隔水岩石之上的聚集水。

潜水指分布于地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34、下降泉和上升泉
答:下降泉指非承压水的露头,重力作用下,自上往下流出地面的泉;上升泉位于承压水的露头,沿裂隙由下往上永或喷出地面。

35、岩溶作用
答:是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易溶岩石进行溶解、淋滤、冲刷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独特的地貌景观的作用。

36、雪线及冰川的分类
答: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

从大的方面,冰川可以分为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在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分布的大型冰川,又称为阿尔卑斯式冰川。

37、大洋中脊
答:是位于大洋中间的规模巨大的正地形,他比陆地上的任何山系都要壮观得多。

38、厄尔尼诺现象
答:在东太平洋热带海域内的海水温度升高,导致大气温度也升高,并改变降雨格局,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其结果是在美洲大陆降雨增大,而在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则降雨量减少。

39、震级和烈度
答:是用来反映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用100km处标准地震仪上记录到的最大振幅(um)的
对数来标定。

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与破坏程度,往往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和震源深度直接相关。

40、纵波和横波的区别
答: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相同的疏密相间的地震波。

速度最快。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

类似于声波。

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的地震波。

比P波慢且只能通过固体。

41、岩浆作用
答: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过程,包括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42、外动力地质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
答:外动力地质作用:是指在太阳能、日月引力能等的影响下,在岩石圈表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相互作用下,导致岩石圈表层改变重塑的整个过程。

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

内动力地质作用: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43、转换断层
答:横向错断大洋中脊、断层的运动方向和性质在断层的两端突然发生改变的断层就是转换断层。

44、地垒与地堑
答:地垒由两组倾向相背的正断层组成,两组正断层拥有共同的上盘;地堑由两组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组成,两组正断层拥有共同的下盘降。

45、侵蚀基准面和浪基面。

答:河流侵蚀作用消失的面称为侵蚀基准面,裂点或湖泊常常构成地方性的侵蚀基准面,而海平面被看作是终极性的侵蚀基准面。

波浪作用消失的面称为浪基面,常把二分之一波长的深度看成是波浪作用消失的界面。

46、海蚀平台和海蚀阶地。

答: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位于海蚀崖前基岩平坦台地称为海蚀平台。

在海浪不断作用下,海蚀崖不断被侵蚀、后退,在海蚀崖向海一侧的前缘岸坡上,便塑造出一个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坦岩面。

海蚀平台一般位于平均海面附近。

如果海蚀平台相对海平面抬升,则形成海蚀阶地。

47、河漫滩和河漫滩二元结构
答:洪水期被淹没、平水期出露水面的河谷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曲流型河床的河漫滩一般由下部较粗的河床相沉积和上部较细的河漫滩相沉积构成,称为河漫滩二元结构。

48、牛轭湖
答: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9、枕状构造
答:水底喷发的基性熔岩或从陆地流入海中的基性熔岩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构造。

50、海蚀崖
答:基岩海岸的岸坡经海蚀作用形成的陡崖。

51、海沟与岛弧
答:深海盆地上或深海盆地边缘狭窄的长条状洼地,边缘陡峻,深度常超过6000m。

大陆与海洋盆地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群岛。

52、海退序列
答: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

53、软流圈
答:指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

54、硅镁层和硅铝层
答:即玄武岩层,地壳下部康拉德面以下的圈层。

其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近,也主要由铝硅酸盐类构成,而镁的含量与铝接近,明显高于花岗岩层,故称硅镁层。

二、简答题:
1、如何来进行矿物的肉眼鉴定?
答1、颜色,要分清矿物的原生色和次生色;
2、透明度,矿物的透明度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散记(以薄片中的透光性为准);
3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等四级;
4硬度,采用莫氏硬度计,由软到硬分十级: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5比重,常见矿物的比重应记熟;
6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晶面裂开成平面,称解理面,解理分为5级1极完全解理如云母、2完全解理如方解石、3中等解理如辉石、4不完全解理如橄榄石、5极不完全解理如石英。

2、简述鲍文反应系列
答:鲍文反应系列是岩浆分异作用的重要形式。

钙长石—钙钠长石—钠钙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不连续反映序列:橄榄石—镁辉石—镁钙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3、岩浆岩具有哪些典型的结构和构造?
答:(一)、岩石结构
1、显晶质结构(全晶质结构):岩石的矿物晶体肉眼可分辨结构,如花岗岩类。

分为粗粒结构(大于5毫米)、中粒结构(5—2毫米)、细粒结构(2—0、2毫米)。

2、显微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肉眼不能辨认矿物结构,但是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辨认矿物结构。

3、隐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极其细小,在偏光显微镜下也不能辨认出矿物结构,但是有光性反应。

4、玻璃质结构:岩石完全或主要由天然玻璃质组成,主要见于喷出岩中。

5、自形晶:岩石中的矿物具有较完整的固有晶形,是由于早期结晶的矿物在具有充分的结晶空间环境下形成的。

6、半自形晶:晶体发育不完全,是火成岩中常见的岩石结构。

7、他形晶:矿物晶体不出现固有的晶面,形状受相邻晶体留下的空间限制,是结晶较晚的矿物具有的特点。

8、粒状结构:岩石中同种矿物粒径大小相近,分粗、中、西三种结构。

9、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深成酸性岩的常见结构,全晶质,主要矿物长石半自形粒状,斜长石比钾长石自形程度高,石英他形粒状,暗色矿物自形好。

10、斑状结构:岩石中有大小两种晶体,大的称斑晶,结晶早,小的称基质,为晚期结晶的,一般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11、似斑状结构:全晶质结构,大小不同的两种晶体是近于同时形成的,大的斑晶主要是由于交代作用形成的,
(二)、岩石构造
1、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排列无一定的次序和方向,呈均匀分布,是火成岩中一种常见的构造。

2、晶洞构造:侵入岩中具有的小型孔洞构造,其内经常生长有晶形较好的晶体获晶簇。

3、流纹构造:流纹岩具有的典型构造,特征是不同颜色的矿物、玻璃质或气孔在岩石中呈一定方向的流状排列。

4、气孔构造:岩浆喷出地表时,由于压力降低,气体从岩浆中逸出所形成的构造。

5、杏仁构造:由于次生矿物充填与气孔中形成的构造。

6、流动构造:岩浆在流动中形成的构造,包括流线和流面两种。

4、简述火成岩的分类与主要岩石类型?
答:根据火成岩可以分为五大岩石类型,即超基性岩类、基性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碱性岩类。

(一)、超基性岩类:sio2小于45%,以MgO,FeO组分为主的火成岩,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

1、侵入岩:纯橄榄岩,橄榄岩。

2、喷出岩:苦橄岩、玻基辉橄岩和金伯利岩(角砾云母橄榄岩)。

(二)、基性岩类:sio2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基性斜长石,基本不含石英。

1、侵入岩:辉长岩和辉绿岩。

2、喷出岩:玄武岩。

(三)、中性岩类:sio252—65%,主要矿物为角闪石、中性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

1、侵入岩:闪长岩和闪长玢岩。

1、喷出岩:安山岩和英安岩。

(四)、酸性岩类:sio2大于65%,浅色矿物大于暗色矿物,主要矿物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

1、侵入岩:花岗岩。

2、喷出岩:流纹岩和珍珠岩(松脂岩、黑曜岩)。

(五)碱性岩类:深成岩为霞石正长岩,浅成岩为霞石正长斑岩,喷出岩为响岩。

5、试举出五种主要的沉积岩并简述其特征
答:沉积岩的分类以物质来源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分类,沉积岩被分成三类,即由母岩风化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生物遗体形成的不同沉积岩。

母岩分化产物形成的沉积岩是最主要的沉积岩类型,包括碎屑岩和化学岩两类。

碎屑岩根据粒度细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黏土岩;化学岩根据成分,主要分出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硅岩和其他一些化学岩。

(1)砾岩是粗碎屑(大于2mm)含量大于30%的岩石。

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

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2)砂岩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在砂岩中,砂含量通常大于50%,其余是基质和胶结物。

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其次为各种岩屑以及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碎屑。

(3)粉砂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

黏土基质含量较高。

(4)黏土岩是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

其中,黏土矿物的含量通常大于50%,粒度在<0.001mm范围以下。

主要由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族、蒙脱石族、水云母族和绿泥石族矿物组成。

(5)碳酸盐岩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
的。

碳酸盐中也有颗粒,陆源碎屑称为外颗粒;在沉积环境以内形成并具有碳酸盐成分的碎屑称为内碎屑。

(6)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有向熔岩过渡的火山碎屑熔岩类和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沉积岩类。

火山碎屑占90%以上的岩石,被称为火山碎屑岩类。

6、简述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答: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无论是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这种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1)区域变质作用:由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引起的一种大面积的区域变质作用,范围往往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

区域变质岩由于受温度影响,重结晶作用显著;又因受到强大定向压力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片理构造;受岩浆活动影响,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也有很大变化。

所以说,区域变质岩是在各种变质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代表性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2)接触变质作用:岩浆侵入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的变质作用。

当岩浆侵入时,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围岩产生吸热化学反应并发生重结晶,但没有明显的交代作用,岩石的化学成分不变,即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若围岩不仅受岩浆温度的影响,而且受岩浆分异析出的挥发分和热液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代作用,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叫做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由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接触变质岩,如大理岩、角岩、石英岩、矽卡岩等。

(3)混合岩化作用:介于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和造山作用。

其特征是岩石发生局部的重熔和有广泛的流体相出现。

熔融的长英组分和原岩中难熔组分,在新的条件下互相作用和混合,形成不同成分和形态的岩石,称为混合岩。

(4)动力变质作用:由于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局部定向压力,使构造错动带上的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变形、破碎,并发生轻微的重结晶,叫做动力变质作用。

根据应力的性质和强度不同,可形成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7、简述威尔逊旋回?
答:威尔逊1968年提出,为板块发展演化阶段及现代地理上的典型代表的经典总结。

威尔逊旋回包括6个阶段:1)胚胎期:地壳上拱,岩石圈破裂形成大陆裂谷,如东非大裂谷;2)幼年期:地幔物质上涌,溢出,岩石圈进一步破裂,开始出现洋壳,如红海;3)成年期:洋盆扩大,洋中脊形成,出现成熟的大洋盆地,如大西洋;4)衰退期:随海底扩张,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进行,养盆缩小,边缘发育沟、弧体系,如太平洋;5)终了期:随俯冲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靠近,发生碰撞,其间残留狭窄的海盆,如地中海;6)遗痕期: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形成年轻的造山带,如阿尔卑斯、喜玛拉雅。

8、试说明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区别和各自的确定方法;
答: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它有两层含义,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及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据今有多少年;
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绝对年龄的确定方法有: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钾—氩、铷—锶、铀—铅等主要用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测定,而碳—14的半衰期较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和大部分考古材料的年龄。

9、试述地球内圈的结构特征及划分依据?
答: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内圈划分的依据:
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的数据。

10、试述板块相对运动型式之间的主要区别?
答:板块构造理论。

按相对运动的型式,可分为三种板块边界:①离散边界;②汇聚边界;
③转换断层边界。

离散边界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汇聚边界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转换断层边界既无边界的增生,又无边界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做剪切运动。

11、简述黄土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答:黄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特殊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的黄土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

其次黄土的水成说者认为,黄土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因为有些黄土往往分布在干燥区的山口、谷口和山麓的冲积、洪积平原上。

所谓“风化残积说”,是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黄土是原地形成的,而不是从外地搬运来的,这是风化残积说与风成、水成说的根本区别。

黄土的主要特征:黄土主要粉砂组成,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细砂与粘土,眼色为黄灰色或棕黄色,其质地均一,未固结、质轻,稍具粘性和含有较多钙质。

黄土无明显的层理,干燥时较坚固,遇水易于剥落,易受侵蚀,使地表支离破碎,形成黄土地区特有的地貌。

黄土含SiO2:50%-60%,Al2O3:9%-12%,CaO:7-10%等,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气候温暖的地带,特别是在半干旱气候的草原地带。

12、海啸的产生及影响?
答: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

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13、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答:板块划分的依据是板块边缘具有强烈构造活动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岩浆活动、地震活动、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以及深海沉积作用,而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性微弱的多。

14、试述研究矿产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物资基础。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几大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尤其突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最紧迫的知识创新和素质教育内容。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现在是从传统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时期,因而最近几代人的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必须从现在做起,坚定不移地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15、洋壳与陆壳的基本区别
答:1.物质成分上的区别:洋壳主要由玄武岩质及超镁铁岩石组成,而陆壳则以巨厚花岗岩质层为特点。

对洋壳和陆壳岩石标本的化学分析表明,陆壳比洋壳多Si,K,少Fe,Mg和Ca。

地球化学特性上,洋壳比陆壳低硅、碱,高铁、镁。

2.厚度上的区别:标准洋壳总厚度仅7km左右,而大陆型地壳平均厚度约35km,两者相差5倍之多。

陆壳不但上覆较厚(15~20km)的花岗岩质层,而且玄武岩质层也比洋壳厚得多。

3. 重力异常值的区别:洋壳虽薄却以正重力异常值为特点;陆壳虽厚,其重力异常值却主要表现为负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