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国乡村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开发以来,在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日本的乡村旅游较为发达,是农业旅游的强国。
我国乡村旅游的背景和起因与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研究日本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对我国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乡村旅游借鉴意义
0引言
与国外相比,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富裕农村,直到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才使得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呈现出“中短程旅游增多、自驾车旅游增多、自寻旅游景点者增多”的趋势。
随着《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国民休闲纲要》等措施的出台,必将促进国民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必将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诚然,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和盲目性建设等原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使我国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有必要学习、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先进的理念和措施。
日本是“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1],也是农业旅游的强国,“农家乐”旅游市场占据国内旅游总市场的50%左右。
日本地少人多,人均农地面积较小,属小农经营的国家。
我国农村的情况与日本非常相似,加之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地域上的邻近性,因此,借鉴日本发展“农家乐”旅游的经验和做法,对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外延界定
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概念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Rural Tourism(乡村旅游)、Farm Tourism(农家乐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尽管乡村旅游概念具有一定复合性,导致学界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基本上都认同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乡村性,而这种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有别于城市特点[2]。
狭义的乡村旅游,即以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学习、考察、参与、娱乐、度假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及现代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新兴旅游形式[2]。
这一定义包含了两层含义:即乡村旅游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在日本,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
从广义上讲,凡是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旅游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绿色旅游。
从狭义上将,绿色旅游主要指城市居民到充满“绿色”的地区(如农村、山区、渔村等)休闲度假的一种旅游行为。
由于其旅游资源是以富有田园风光的农村地区为对象,所以又被称为乡村旅游,或农业(村)旅游[4]。
本文所讨论的乡村旅游指狭义范围,不包括生态旅游、山地旅游、森林公园等广义概念。
2日本乡村旅游的起因
2.1第一产业衰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青壮年外流,日本出现了农业生产降低,农业过疏化发展,农民收入急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农业地位日益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振兴乡村经济等目的,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发展乡村旅游。
以旅游为主要途径,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又可以保持、发展乡村和地方的文化传统与文化形貌。
日本积极推进故乡游与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一致的。
以乡村旅游为引擎,在满足城市人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同时,带动农村地方整体发展,以期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分化等社会问题,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永续发展。
2.2基于“本土化”回归的旅游需求
日本文化的“自生性”(原生性)休闲活动一直在民间进行着。
特别是到了当代社会,日本文化出现了向“本土化”回归的一种趋势,这种文化趋势在日本国内旅游中表现地很充分。
它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的乡村成了日本人民通过旅游的方式寻找和重现传统社会和文化的一个地方[3]。
在迅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日本城市居民产生了“故乡丧失”的感觉,他们意识到需要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才能恢复工作热情,因此也促进了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
2.3乡村精英的示范联动作用
乡村精英指的是在经济资源、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关系、社区威信、办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与参与意识,并对当地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或推动作用的村民。
日本上野县四贺村的现任村长,在当地蚕业和烟业失去竞争力,农民生活状况日益低下的情况下,利用废弃的桑园地等带领四贺村居民开发了逗留型市民休闲农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促使其他村民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接待中来,从而实现了四贺村经济的复苏[4]。
3日本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按照旅游对象和旅游方式分类,国外的乡村旅游主要有观光型旅游、休闲型旅游、乡村文化旅游三大类[5]。
其中观光型旅游包括传统观光型和科技观光型;休闲型旅游包括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等。
日本的乡村旅游主要有时令果园、专业农场、休闲农庄、乡村农园和农村公寓等类别[1],如下表所示: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蒋敬(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176 . All Rights Reserved.
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
传统观光型
科技观光型
休闲娱乐型
康体疗养型
自我发展型
乡村民俗文化、建筑文化、乡村文化遗迹等
乡村旅游类型
时令果园
时令果园
捕捞采摘、专业农场、休闲农庄
温泉旅游、农村公寓
乡村农园
专业农场、乡村农园
日本乡村旅游类别
3.1时令果园
果园经营者在果蔬成熟时节,定期向市民开放,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游览,并为其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游客在时令果园里可以观赏、采摘果蔬,了解其生长、生产过程,在欣赏乡村景色的同时,又能收获劳作的乐趣。
3.2专业农场
将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并依据不同农场的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开发、经营,形成了各种独特的风格。
专业农场又分为单一农产品为主构成的专业农场和集服务区、景观区、草原区、森林区、水果区和花卉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专业休闲农场。
3.3休闲农庄
是“农家乐”旅游的最佳度假住宿场所,是都市人群度假旅游的会馆。
农庄经营者必须按照《酒店法》的规范进行经营管理,参加旅馆协会,每月定期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由协会为其分派旅客。
3.4乡村农园
是针对城市儿童农知教育的体验性旅游。
城市儿童利用假期到农村体验生活,可以学习乡土知识、生态知识,开展野外活动等。
3.5农村公寓
专为老人们提供疗养、保健、休闲等服务的乡村公寓。
日本于1990年代初就进入了“老年社会”。
这些老年人非常注重健康养生,喜欢通过接触大自然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加之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退休金充裕,因此成为了农村公寓的重要客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乡村旅游项目多以休闲型旅游为主,旅游项目具有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等特点。
而我国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单一的观光农业产品为主,目前只停留在观赏、采摘表面,能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很少,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活动项目亟待加强。
4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1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
日本各级政府认为,在农村人力外流、农业生产萎缩、公害污染严重等不利情况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可以稳定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益,另一方面又可保护环境、满足消费者愿望。
纵观日本的五个综合国土规划[4],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地区的策略也是逐渐明晰起来的。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提出“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思想。
目前,许多地方也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应制定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将乡村旅游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细化乡村旅游在乡村地区复兴中的地位和发展途径。
4.2乡村旅游项目向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从日本乡村旅游类型可以看出,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较少,融观光、体验、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型旅游方式占绝大部分。
单就休闲型旅游又出现了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等多元化特征。
针对每一细分类型,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旅游项目,避免了雷同性。
比如,针对儿童休学旅行的“乡村农园”,针对老年人的“农村公寓”。
我国的乡村旅游应当改变目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目的地活动仅以棋牌等为主的单一性娱乐项目,积极开发能够让老人和小孩参与的乡村活动和娱乐项目。
随着俱乐部、社团或者公司同事结伴出游趋势的加强,乡村旅游项目也应满足聚会、商务、会议等需求。
4.3乡村旅游从观光休闲向休闲度假型转变
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难以吸引远程游客,也影响了游客重游率和停留时间。
随着旅游者对旅游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休闲度假、深度体验等需要日益凸显。
2013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
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
费水平大幅增长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国民旅游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
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
乡村旅游也应
当顺应这一潮流,积极创新,强化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
假功能,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4.4重视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和村民自治的发展,乡村精英对
我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乡村旅
游开发与经营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示范作用,
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与革新中,形成规
模经济和联动效应。
此外,在“支援西部”“大学生下乡”等政策的引导下,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人才深入农村工作,其中一部分还担任
了村官。
他们是乡村精英的培训者,也是后备军。
应积极发
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发展思
路,指导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鸣,叶全良.构建城乡和谐的新型农业旅游发展路径之探
讨——
—基于日本“农家乐”旅游的分析和启示[J].财贸经济,2009(1).
[2]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
学学报,2002(9).
[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4]徐克帅,朱海森.日本绿色旅游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启
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8(6).
[5]国外乡村旅游类型[J].魅力中国2008(10).
[6]伊藤奈美子東観業農業
·チロルにおける光との共生システ
ム·雑誌
地学,2007(12).
作者简介:蒋敬(1985-),女,绵阳安县人,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
院旅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177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