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著导读 《家》》优质课件_1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6年8月,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 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 动两年半。
关于巴金
1977—198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2年4月2日,获得1982年 “但丁国际奖”。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 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4年5月, 作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
《家》的创作背景
(材料来源:精品学习网)
李尧枚在信上说:“《春梦》(即以后的小说《家》),我很赞成; 并且以我们家的人为主人翁,尤其赞成。实在的,我家的历史很可以 代表一切家族的历史。我自从得到《新青年》书报,读过以后,我就 想写一部书来,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了 不得。”他还鼓励巴金不要怕,说:“《块肉余生》过于害怕就写不 出来了。”
《家》也是巴金在哥哥李尧枚的鼓励下写的,1929年7月,李尧 枚自川来沪看望巴金,谈了家庭里的种种事情,气愤而又苦恼。巴金 告诉他,要写一部反映大家庭生活和家中男女青年不幸遭遇的小说。 大哥即表支持,后又写信来大加鼓励:“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 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使巴金大受鼓舞,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 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 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走进巴金的小说《家》
1.版本:
2.学生的阅读时间安排: 每周的两节阅读课;周末时间。共计阅读时间:半个月。 3.阅读要求: (1)对自己有感触处,作简要旁批。 (2)对自己存疑处,作符号做好标记,并利用课余时间与同 学讨论。 (3)每周写一篇关于《家》的阅读心得。
巴金说的是,在黑暗的旧中国,他看到了有一股充满生气的革命的激
流在奔腾,这便是青年一代为反抗吃人的封建礼教和争取自我的解放在进 行顽强的挣扎和抗争。至于将来的、理想的“海”,也就是理想的家庭和 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巴金认为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定的回答。
“激流三部曲”
(材料来源:北京四中网高旭蕊)
这三部小说的题材大体相同,但每一部又都有它的特点和侧重 描写的方面。
《家》的创作背景
(材料来源:精品学习网)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 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 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 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 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1927年1月在巴黎开始写作《灭亡》。1931年创作《家》,1938年写完 《春》,1939年写完《秋》。这三部作品合称“激流三部曲”。1945年作 《第四病室》。
抗战全面爆发后任《救亡日报》编委。1940年7月始,辗转于昆明、重 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1950年后任平明出 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 席。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
笔名“巴金”的由来
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 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1928年8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 稿上署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字。我当时正在翻译克 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 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 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个不长 的时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 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并 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国,人多么重视友情。我当时想 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 金’就成了我的名字。”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 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 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 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 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家》的创作背景
(材料来源:精品学习网)
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 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 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像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 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 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 局。那个时候我的心由于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诅咒。我有过 觉慧在他的死去的表姊(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 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在 1931年年底写完了《家》,我对于不合理的封建大家庭制度的愤恨 才有机会倾吐出来。所以我在1937年写的一篇“代序”中大胆地说: “我来向这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我还说,封 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这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 写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我 把这个故事叫做《激流三部曲》,《家》之后还有两个续篇:《春》 和《秋》。”
《家》描写的是“五四”后期,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
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大家庭即使在比较“兴 盛”之际,也已经埋伏着必然崩溃的危机。这是因为“五四”风暴 吹醒了高家的年轻一代。小说层层深入地揭开封建家庭腐朽的内幕, 从而表现了这个大家庭中众多人物的各自不同的地位和性格,遭遇 和命运。
走进巴金的《家》
德国思想家歌德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就是一本好书。 今天开始,我们将走进这个“家”,以读者
的身份,跟小说中的人物交谈,跟作者交谈。愿 我们在交流与碰撞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在《家》的土壤中努力成长。
说一说:
你所知道的巴金
关于巴金
在《〈激流〉总序》里,作者写道:“我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
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 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在它的途中,它也曾 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 了奔腾的一股激流,具着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 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激流三部曲”
(材料来源:北京四中网高旭蕊)
巴金以自己实际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写成了《激流三部曲》——《家》 《春》《秋》。他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生动而又深刻地反 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某一方面的历史缩影。小说描写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形 形色色的矛盾和冲突,描写了老一代的专横、卑劣和败坏,还写了青年一 代的痛苦、反抗和新生。在旧社会,它启发和鼓舞了一些知识青年反封建 的要求和勇气;在今天,它仍然可帮助我们认识过去的旧社会以及封建旧 家庭的罪恶。
“激流三部曲”
(材料来源:北京四中网高旭蕊)
《秋》以“并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过了,春天就会来的”为指导 思想,着重地描写了整个高家陷于崩溃的景象。年轻一代有的出走,有的 死去。老一代的克明已经无法在第二代人中维持他的封建家长的尊严,也 无法阻止他的兄弟克安、克定的堕落,最后被活活气死,从而表明这个封 建家庭的不可挽回的彻底没落的结局。这部小说作者是一口气写成的,在 艺术上相当完整,为《激流三部曲》鞭挞中国封建阶级并促使其早日灭亡 的总主题增添了一系列色彩缤纷的历史画面。
而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然而 可惜的是,才写到第六章时,接到家里来电,大哥终因受不住巨大压 力而服毒自杀了。
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 到。”“没有挽救他,我感到终生的遗憾。我只有责备自己。”李尧 枚的死,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对那吃人的封建制度, 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他拿起笔写了小说的第七章《旧事重提》。 《家》由上海开明书店正式出版时,巴金写了序《呈献给一个人》, 这“一个人”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
《家》也许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有人缘的 一本,可是它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小说在《时报》 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 《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 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 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 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 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 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 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 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有关《家》的评论:
《春》是《家》的续篇。它进一步描写了封建家庭里老一代人物
的顽固和堕落,刻画了年轻一代的痛苦、牺牲和奋斗、新生。巴金 说:“倘使我的作品果真能够给当时的青年带来一点点温暖和希望, 那么我一生便不是白活了。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 们身上的好的东西,这才是作家的光荣。我没有做到,但是我愿意 我能够做到。”巴金正是从这个角度写了《春》,他通过淑英、蕙 的不同命运,急切地盼望青年一代起来进行反封建的斗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 等作品。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 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 卷)等。
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 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 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 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 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 的文学创作生涯。
《家》内容梗概: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 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 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 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 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 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