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 第8单元第10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 整理与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10课时垂线与平行线(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掌握角的分类,会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
2、进一步感受垂线和平行线的特点,能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小组内交流:本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整理.
依次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
全班反馈.
二、练习与应用
1、教材第96页第1题.
学生按要求画出相应的线段和射线.
展示和交流.
提问:为什么画线段时可以指定线段的程度,而画射线时却不能.
2、教材第96页第2题.
学生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说说每个角各是什么角.
具体说说量角的方法.
3、第3题.
先让学生说说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再按要求画一画.
组织展示和交流.
4、第4题.
(1)出示左边的正方形,让学生按要求量出相关的度数,比较量得的结果,说
说有什么发现.
(2)出示右边的长方形,让学生分别量一量,说一说.
5、第5题.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同桌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组织全班交流.
6、第6题.
读题.
说说怎样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独立完成画图.
组织展示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1、第7题.
组织学生分别按要求折一折.
组织反馈与交流:你是怎么折的?有什么不同折法?
2、第8题.
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排水口的位置,再说明理由.
四、评价与反思
说一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有哪些经验和收获,对本单元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哪些内容还觉得有困难.
结合教材列出的指标,用给“★”涂色的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95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能正确把握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进一步巩固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能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对点到直线距离的认识. 教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所学垂线、平行线的知识.
二、练习.
1、练习十五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测量.
反馈,说说量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练习十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判断.
反馈,说明理由.
交流明确: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要么相交,要么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中,如果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否则,两条直线就不互相垂直.
3、练习十五第10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用正确且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
4、练习十五第11题.
先让学生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的活动发现∠1和∠2相等,再任意画一条与这组平行线相交的直线,并猜一猜、量一量.
想一想如果a、b不是互相平行的直线,那么∠1和∠2还会不会相等.
5、练习十五第12题.
学生独立操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的?
交流不同的画法.
6、练习十五第13题.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根据已知的两条线段画出一个长方形.
学生选择一种方法画一画.
展示和交流.
三、思考题.
学生独立,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交流方法.
预设:可以先找出长方形每条边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中点,对边中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也可以连接正方形对角的顶点,对角顶点连线的交点就是要找的点;还可以用一张正方形折出这个点.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