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对市爱慕阳光实验学校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集权不稳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锋利;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平安。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
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
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锋利造成的。
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
〔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精神,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拟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故在其反对下,法被废除。
〔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稳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程度上到达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题解】〔1〕变法遭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无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社会经济停滞不前②阶级矛盾锋利
③间矛盾锋利④统治内部矛盾锋利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2.北宋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
A、集中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权
D、集中财权
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禁
B、防止少数进攻
C、防止地方专权
D、镇压人民对抗
4.宋朝集中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 B。
稳固皇权
C.增强队的战斗力 D。
扩大了官僚机构
5.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北宋政权的事力量 B。
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
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根底
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财政困难
B、费、官俸开支巨大
C、皇室挥霍无度
D、队屡战屡败
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
③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根底薄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庆历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吏治为在核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④为了稳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政相比,更侧重于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官僚队伍
C、集权
D、减轻农民负担
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促进农业生产的开展C.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
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2.范仲淹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背景相同 B。
措施相同
C.性质相同 D。
结果相同
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
故免役之法成,那么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14.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核准市场物价
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王安石公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限制主大官僚利益
C.鼓励开展农业生产 D。
稳固集权
17.以下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选项是
A、对人民控制,增强力量
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粮的供应
D、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根底
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
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
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法
20.中国历史上重大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②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存和维持
③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
④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日:“经钱贷民,使长进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引自<苏辙传>
材料二熙宋二月一日,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那么是官戏患钱。
〞
——引自<宋史·食货>
材料三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
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那么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
——引自<宋史·司马
光传>
答复:
①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
22.阅读以下三段材料:
材料一盖免役之法……那么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苟不得其人而行,那么五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得其人缓而谋之,那么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那么为大害。
故免役之法成,那么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先生文集>
材料二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变更。
〞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答复: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答复,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拟,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三.问答题
23.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拟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后者被废除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D 4.C 5.B 6.B 7.D 8.B 9.A 10。
C
11.D 12. B 13.B 14.D 15.D 16.A 17.A 18.B 19.A 20。
A
二、非选择题
2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
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22. (1)是否该实行募役法。
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
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剧烈严厉。
(4)没有区别。
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23.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
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制度;后者那么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
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开展,了兴地主阶级的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原因:符合历史开展趋势;所代表的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
失败原因:触犯了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