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
社会性质的问题》
《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篇一」
中国文化的特征:
第一,中国文化具有延绵不绝,体系完备的特点
中国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不断自我完善,于坎坷跌宕中创新发展,虽多有曲折和磨难,却从未中断。

同时,由于历时久远,文化体系完备,文化的各个方面成就斐然,无论是制度文化、风俗文化还是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都十分发达,且各代均有所发展,各文化门类的发展保持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形态。

第二,中国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观念而加以维系的。

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学说,并将伦理道德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分支中去,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去,是中国传统的做法,也是维系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

这种“伦理型”文化教育人们“为理想而献身”,颂扬高尚的情操和名节。

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际,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慷慨赴国难,不惜舍身取义,马革裹尸。

历史上,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不辱君命持节牧羊的苏武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第三,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广收兼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学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将是中国化的。

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其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

第四,中国文化具有务实的精神和崇尚中庸的特征
务实是农人的基本特点,不务实则无以收获,在文化上自然强调实用,中国古代与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学科受重视而发达,如农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传统学科成果丰硕,许多领域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儒家的思想,中庸之道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主张之一。

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智慧特征,体现在政治上裁抑豪强,平均权力和田产;体现在文化上,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能异中求同,求同存异;体现于风俗,则不偏不颇,同于一体。

第五,中国文化具有重人事轻宗教,重现实轻来世的特点
中国农业民族务实的精神、务实的性格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上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尤为重要。

中国人虽然敬宗祭祖极为隆重,宗法制度极为严密,但对鬼神则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罕言鬼怪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相信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

儒家强调现世的功名,把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鄙视投机取巧和玩弄阴谋诡计的小人,体现了中国人重现实重人事的精神。

当然,中国重人事并非尊重个人价值,而是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

对古代宗教,中国文化兼收并蓄,在百余种曾经流传过的各式各样的宗教中,佛教与道教是古代中国宗教的主体。

与许多地区和国家不同的是,宗教并没有主宰中国的一切,中国也从没有陷入宗教迷狂。

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积极:
(一)科举的平民化效果对文化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面向全民的,具有一定平等竞争性的选官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用人选拔制度一次重大飞跃,其进步性体现在科举的平民化效果,即科举的开放
性、公正性。

科举制在形式上的平等、公正创造出一个空前伟大的精神激励给广大人民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

为草野寒竣人士开辟登进之途,增加了社会内部的流动性,消解了社会内部的张力,打破了豪门士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二)科举制度的平等、公正带来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官政治的成熟
上下阶层的分子通过科举制不断的合法对流,从而阻止了权利的世袭化,并带来社会的进步。

它不仅使我国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更重要的是使中国的文官政治日益成熟,从而催生出了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英才,对中国文明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科举制度对文化思想的凝聚整合起着重大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在几千年间未曾中断的持续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国的科举制度,特有的文官政治。

文官政治树立了一个与自身高度适应的社会政治思想——儒家思想,并通过文官选拔使之成为知识分子的共同信仰,进而传导向整个社会,形成一股统一的民族国家所必须的精神凝聚力。

(四)科举制度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在科举考试制度下,功名、地位与权利的获取,是需要社会成员以获取这个社会的主流知识文化为基础的,科举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勤奋读书的热情。

科举考试是取士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养士的法则。

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整合为一条龙,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这就使文化教育得到了较全面的普及。

消极:
1.科举制度下“八股取士”的弊端,抑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创新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代,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形式越来越程式化、格式化,最终形成“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种非常刻板僵化的文体,限定论题、格式等。

它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泯灭了人们的个性,销蚀了人们的创造力。

考生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只能熟读四书五经以应付科举考试。

2.科举制度下考试内容狭窄单一的弊端,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进步
科举考试的内容狭窄单一,不外四书五经,而且只能为“圣贤”作注,不能越雷池一步。

科举考试在内容上基本把自然科学排除在外,这使得资本主义“分权时代”到来、相应的“分科之学”(西方科学的基本特征)开始主导世界科学发展潮流的时候,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华民族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聪明智慧。

因此,明清以后中国科技大大落后于西方,科举制或许是难辞其咎的。

3.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弊端,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认为受教育、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做官,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动力和毕生追求。

“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制度和价值取向也极大地缩小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空间。

《第七章、封建社会以及战国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篇二」
导论
一、释“中国” “中” 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 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 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 “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 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 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 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1 地理环境 2 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 社会结构
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第三,族权与政权结合 4 国际条件
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㢕协和,延绵坚韧
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3 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5 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东西文化交汇至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今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三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转换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中国人的起源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是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奍畜业和陶器制作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
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之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小麦、粟子(小米)、水稻、大豆、茶、柑橘、梨、李、梅、荔枝、龙眼等作物都被公认为原产于中国。

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2 东方尚鸟尚凤,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 1 中原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落集团)主要活动在华夏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三是苗蛮集团(江汉集
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

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三代是“大道之行”的“大同”时期。

3 大禹传子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

第二章青铜时代
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约相当于从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约1500年,习惯上将这一时段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
20世纪末完成的“夏商断代工程”的目的是揭示夏商周的精确年代。

该工程1996年启动。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类:
饪食器:如鼎(出土青铜器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为青铜礼器的代表)酒器和水器:如爵、尊、缶等兵器:如戈、矛、剑、盾、胄等生产工具:如耒、耜等
乐器:如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65件,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观。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中国古来即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目前所见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化最多的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

大致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部分。

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或称“吉金文字”。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1 商人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周人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2 天命观:一是对“德”的强调,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与宗法制相关连的是封建制,这里的“封建”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

周礼包括吉礼、凶
礼、宾礼、军礼、嘉礼(古代婚礼属于此类)等。

3 所有的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

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最著名的“奍士”贵族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与昔日的巫史和同时代的其他阶层相比,士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身份羁绊,形成新的品格:
(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3)道德自律严格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孔子: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 2 墨家:最富于宗教性质 3 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变法”与“专制” 管仲、子严、李悝、吴起和商鞅 5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的代表人物邹衍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中国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六艺”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
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其一,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
其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
其三,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民为邦本,才能尊君)
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邹衍等巨子诞生于齐鲁。

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地括今山西全境及河南中
北部、河北中南部。

秦文化的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

4 楚文化的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

所谓“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 2 秦汉是郡县制政策: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轮、地同域(废除西周以来的封邦建国制,打破地区壁垒,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
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四面楚歌发生在安徽境内
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汉朝,为巩固君主专制,继续寻觅统治思想。

汉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

2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他们都为了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他们两位都是在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

其核心为君权神授。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
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
第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第四,二者学风不同
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答多。

它领悟到苦、集、灭、道“四谤”以及“十二因缘”。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

3 道教的基本信仰――“道”被释作宇宙本原。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秦汉帝国以农业立国,重本抑末,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都达到相当高度。

包括一人一牛、隔年轮种、对粮、菜、桑、麻的栽培过程的详细叙述、水利。

2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
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

“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潮。

所谓“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礼教。

王国维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能动时代”,将两汉视为“思想凋敝”的时代,将六朝至唐代视为“受动之时代”。

5 魏晋至中唐间,亦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期。

强宗大姓与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郡望和氏族谱在当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件。

大姓如瑯琊王氏、颖川庾氏、谁都桓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渤海高氏之类,先后掌握军政大权。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 玄学在魏晋南朝,成为豪门高族借以自矜并沉潜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3 一般认为,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正始时期
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第三:东晋、南朝时期,玄佛合流。

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通、难、胜、屈,清谈风格。

5 这还是一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做有《酒德颂》蔑视礼教,曾经长醉60天以拒绝与司马氏合作。

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即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

三、胡、汉文化的融合互补对于胡文化来说,抛弃旧质,以适应新的农业文明环境是首当其冲的急务。

2 胡文化“汉化”通常通过两个渠道进行
第一个途径,是由胡人统治者采用汉族统治的组织形式,推广儒学。

第二个途径便是入迁内地的胡人在“与华民错居”的情势中,不仅“语习中夏”,“多知中
国语”,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汉族儒士改造胡文化的主要途径是以胡族上层为中介,倡导儒学,建设汉式政权组织以及以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倡兴文教。

隋唐时期的汉族,是受容了鲜卑等胡族的新汉族。

隋唐皇室便有胡族血统,如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

四、南北文化的差异与整合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其中心区域在洛阳一带。

秦汉帝国的文化整合以中原文化为本位,大量汲取南方文化的成分;而隋唐帝国的文化整合,则由于“五胡乱华”、南北分治、中原文化的特殊历史演变,转而以南方文化为基础,融汇北方文化。

五、佛教华化与三教共弘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广泛流播,其重要物化成果有二:其一是寺院的广为兴建,其二是巨型石窟造像(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兴建,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梁武帝萧衍)3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灭佛,与以后的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合称“三武一宗灭佛”,佛教史上称为“法难”。

隋唐时期还是中国佛教宗派创始、成熟的关键时期,如三论宗(法性宗)创始于隋唐间的吉藏,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于唐代的玄奘。

5 玄奘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6 唐朝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设有太学。

六、隋唐盛世与东西方文化交流这一时期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全盛佳境。

最为人称道者,一为西汉的“文景之治”,二为唐太宗贞观年间的“贞观之治”。

3 隋唐盛世的辉煌气象:京都、帝陵(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祖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运河隋唐时期,敦煌地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

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教,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文化的恩人”。

现在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生动的历史见证。

6 科技的传播是隋唐文化对远西的主要影响之一。

七、科举制度系统的科举制度创设于隋,以分科举士而得名。

2 唐代明经科主要考帖经和墨义。

进士科在考试策论和帖经之外,诗赋成为必考的重要内容。

武则天亲行殿试,此制后代沿袭。

殿试的实质在于“君师合一”。

5 自隋唐始兴至晚清昭废,科举制度实行约1300年。

八、文史自觉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文史走向自觉。

魏晋间的散文也多有佳篇。

诸葛亮的《出师表》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所谓“惊人文字,千秋涕泪”。

至唐代前期撰《隋书●经籍志》才确定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和顺序。

4 这一时期还出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评专著――刘知几的《史通》。

5 杜佑编纂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第六章近古文化的定型
一、唐中叶的文化转折
史家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二、渗透神机的新儒学――理学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

2 周敦颐和邵雍是理学体系的开山人物。

继周敦颐、邵雍之后,张载、程颢、程颐真正奠定了理学的坚实基础。

至于张载关于“心统性情”,“天地之性”,“德性所知”等伦理学问题的思索,都成为后来理学家们关切的重大命题。

5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

重要的是,朱熹将“理”推绎为政治哲学。

7 在这里,朱熹提出了精神修炼的方法论。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二是理学家所推崇的“孔颜乐处”,三是张载在《正蒙●西铭》中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四是所谓的“浩然正气”。

三、文化的雅化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韦庄《女冠子》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苏轼尤为推崇王维,他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四君子:梅、兰、竹、菊四大书院:嵩阳、乐麓、睢阳及白鹿洞。

6 米芾以“石痴”著称。

四、俗文化的展开《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画家张择端之手。

仔细察看画中人物,可以发现各色人。

宋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即可与《清明上河图》相互印证。

市民文化的发展,导致宋代城市出现了迎合市民口味的娱乐场所――瓦舍,每一瓦舍都有若干专供演出的圈子,史称“勾栏”。

“说话”是宋代民间艺术中颇具影响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分小说、讲史、讲经、合生四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