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非系统风险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非系统风险的分析
作者:祝雪山洪荣华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01期
摘要由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受多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项目投资风险很大,因此在项目投资前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和后面的风险控制对淡水鱼养殖项目投资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分析和研究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风险特点的基础上,对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的投资情况作实证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淡水鱼养殖投资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评估指标及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就如何运用此模型,对项目投资的非系统风险进行了评估,为淡水鱼项目投资的非系统风险控制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投资;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05-03
我国丰富的水域资源及其水生生物资源,为我国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食品染毒事件频频暴发,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于大水面水产品质量优,目前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水产品,这也为大水面渔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我国仍以池塘小水体为主,池塘养殖病害频发,成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障碍之一。
而大水面渔业的发展完全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产品需求也在逐年迅速增长,如杭州的千岛湖有机鳙等国内供不应求的名牌优质水产品。
这也就使得曾经被人们所不问津的大水面水产养殖重新回到水产养殖舞台上来。
但是渔业生产(特别是大水面淡水鱼养殖)是自然资源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由水体生态和经营管理2个系统构成,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进行规范化操作的技术难度较大。
除工业化养鱼,自然水域特别是大水面养殖,这些就给水产养殖生产带来极大的不可预见性,使得投资者对其了解存在着更大的盲目性,从而造成生产经营的风险性。
又由于我国有关风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金融领域,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业风险没有得到普遍重视和系统的研究,导致其制约着中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企业发展[1]。
鉴于以上问题,中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风险管理问题已经显得十分突出。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迫切需要对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系统性的研究。
1我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水产业带来勃勃生机,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业的开发利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出一批大水面生态养殖的典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辟了大水面成功养殖的先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
然而综观全局,我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的规模化企业不多,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总体生产水平和效益还比较低。
根据调查结果和有关资料看,我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业发展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对于存在的风险因素认识不足,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内外部风险因素困扰和严重制约着我国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企业的发展[2-4]。
在投资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渔业认识不足
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渔业在实现第二战略目标中的作用,大水面渔业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潜力,以及对深度和广度开发大水面的指导思想、发展路子等问题未予以高度重视。
对发展加工、流通,促进大水面开发,渔工贸一体化发展缺乏战略观念。
1.2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各地在大水面水域管理、权属关系、经营体制关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水产部门处于参与管理和技术指导而又无权、无力管的状况。
特别是跨行政区界的水面问题更为突出(如丹江口水库、小浪底水库、千岛湖等)[5],不仅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还给有些地区的社会安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1.3承包和租赁混乱
目前大水面虽然都建立了生产承包责任制,但是一些地方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够完善。
有的以包为名,实际是霸占水面;有的以包为名获取大水面的库湾和湖汊,靠偷捕经营。
同时,大水面渔业整体开发的科学研究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和加强,导致后期调整困难,使许多地区扶持的龙头企业权益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大水面的统一规划和整体的产业化经营。
1.4渔政管理滞后
近几年,一些大水面面积大,承包分散,关系也比较紧张,炸鱼、毒鱼、抢鱼的重大渔政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因养鱼合同纠纷引起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其影响大、后果严重。
一方面由于渔政
执法人员经费不足,设备落后,积极性不高,很难进行水上渔政执法;另一方面办案手段落后,偷捕的界定、行政处罚额度和渔业资源的补偿费用难于形成统一,直接影响到案件及时查处,危害大水面的渔业生产。
1.5开发资金不足
在大水面渔业开发利用上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也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小范围开发都难以形成气候,它直接影响到大水面渔业向深度和广度开发。
由于大水面受水域广阔、环境复杂、资金不足等影响,给整体开发带来较大难度,许多大水面仅是承包库湾和湖汊进行养殖,大部分区域处于闲置状态(比如柘林湖和东江水库等);加之水产行管部门无法控制水域开发的生产经营方式、鱼种投放、饲养管理、产品销售等,造成生产水平发展不平衡。
1.6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河湖,致使河湖水质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使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直接毒害水生生物,危害水产资源,已经给很多渔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2007年5月,太湖、巢湖和滇池等水面出现大量的蓝藻,在水质变坏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
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国共发生渔业水域污染事故1 463起,污染面积9.4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43亿元,共获得各类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赔偿2 882.2万元。
1.7渔业人才缺乏
就全国现状而言,许多大水面经营缺乏生产技术人员。
由于大水面一般地处市区偏远,交通不便,渔业工作比较辛苦,许多专业的人才转行或自己承包水面,造成现有的技术队伍中有长期实践经验的人才缺乏。
另外,由于许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很难到主要的领导岗位,加之专项经费少,新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开发、技术培训难以开展和有效地实施,阻碍了渔业生产力发展。
1.8企业与渔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由于经营分散和所需投入大,一定程度影响了大水面的整体效益,许多地方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培育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的尝试。
但是许多龙头企业没有和
渔民签订合同,企业与渔民之间的关系停留在简单的供销关系上,一方面会造成渔民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企业要求,企业拒收,渔民蒙受损失;另一方面,当市场价格高于企业价格时,渔民为了眼前利益,不向企业交售产品,给企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双方的利益难以保障,企农关系不顺,很难形成利益共同体[6,7]。
2项目非系统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法
由于当前我国对于渔业风险基本没有系统性的研究,仅有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董方勇等在渔业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2]和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许朝霞在渔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等报道中说明渔业风险大致分为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提出渔业产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渔业风险产生原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了渔业风险防范的艰巨性。
并说明由于养殖品种多样化、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环境适应性的不同,使得渔业风险也变的更为复杂。
这些都是建立在依据渔业特点基础上进行渔业的风险分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风险管理的案例,通过运用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识别和分析项目产生的风险,设计风险调查表,然后利用专家经验对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和权重进行评估,建立模糊矩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渔业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
3项目实证分析
3.1项目概况
东江水库(也称“东江湖”)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水一级支流耒水上游,资兴市东江镇上游11km 的峡谷处。
是一个以电力调峰为主,兼有防洪、航运、旅游、供应工业、生活用水和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巨型水库。
面积1.6万hm2,是华中区域最优质的水资源之一。
东江水库的渔业生产与管理由开发库区管理局负责,库区管理局在管理的几十年时间里,向水库大水面渔业方面投资过千万元,而回报几乎为零。
当地政府于2000年成立市东江鱼制品有限公司进行鱼制品加工,鼓励渔民从事网箱养殖和拦网养殖,政府收购进行加工销售,希望能促使渔民走上正规开发经营的道路。
经过几年的开发运作,由于环境、体制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造
成投资者在东江库区的投资也无法得到收回,也挫伤了东江鱼集团的进一步开发,使得近几年库区鱼类已经越来越少,大水面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3.2调查表的设计
通过头脑风暴法识别出的非系统风险,对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的相关非系统风险和各非系统风险包含的内容设计风险调查表,并由各专家对项目的各种非系统风险进行优良中差的权重评价。
该项目定义的风险等级的评语集W为:W={W1(优),W2(良),W3(中),W4(差)},并设定优=90分(风险很低,投资潜力大),良=80分(有一定风险,具有投资潜力),中=70分(有一定风险,投资潜力一般),差=60分(风险大,投资潜力小),即W={90,80,70,60},调查表见表1。
3.3东江水库项目模糊矩阵的确定及分析
根据专家给出的评估值可以得到主因素集X1、X2、X3、X4的评价矩阵:
R1= 0.6 0.3 0.1 0.0
0.5 0.3 0.2 0.0(1)
R2= 0.5 0.2 0.2 0.1
0.4 0.4 0.2 0.0
0.4 0.2 0.2 0.2(2)
R3= 0.4 0.2 0.2 0.2
0.4 0.2 0.2 0.2
0.4 0.2 0.4 0.0(3)
R4= 0.4 0.4 0.2 0.0
0.4 0.2 0.2 0.2
0.2 0.4 0.2 0.2(4)
根据该项目分析的侧重点,对于主因素层指标的权重ak和子因素层指标的权重aki,采取填表的形式,要求专家给各评价因数分配一个权重,然后对评价人员的对应项评价值采取算术平均
方法得到每个因数的权重,权重是对因数的一个统一的权衡,满足(a1,a2....an)=1。
鉴于项目的权重是否科学和准确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评级,为了使评价更合理,在所有参加该次调研的专家都参与权重的同时,又邀请了10位专家也进行了填表,进行各因素两两比较的方式进行打分,取其平均值,确定各层风险因素的权重。
A=(0.1,0.2,0.4,0.3)
A1=(0.5,0.5)
A2=(0.2,0.4,0.4)
A3=(0.4,0.4,0.2)
A4=(0.3,0.3,0.4)
进而建立该淡水鱼水产养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B=A×R=A× B1 B2 B3 B4=A× A1×R1 A2×R2 A3×R3 A4×R4 (5)
然后,根据以上建立的起来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A×R,可得到目标指标X对于评语集W 的隶属向量:
B=(b1,b2,b3,b4)(6)
式(6)中b1、b2、b3、b4分别表示X对于评语优、良、中、差的隶属度。
按照上述方法,可以确定总体评价B。
B=A×R=(0.1,0.2,0.4,0.3)× 0.55 0.30 0.15 0.00 0.44 0.24 0.20 0.12 0.40 0.20 0.24 0.16 0.40 0.34 0.26 0.00
=(0.423,0.260,0.229,0.088)
以上的计算结果B即为该淡水鱼养殖项目所求风险的综合评价结果,其表明“优”的成分为42.3%,“良”的成分为26.0%,“中”的成分为22.9%,“差”的成分为8.8%。
将评估集W={W1(优)、W2(良)、W3(中)、W4(差)}的每个等级评语做出转换后,最终评价结果Y为:
Y=■bj×fj =0.423×90+0.260×80+0.229×70+0.088×60
=80.18分
评估结果80.18分表明,该淡水鱼养殖项目的投资风险处于良的水平,说明从该项目在各指
标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本项目具有很好的投资潜力,基本与前期分析结果吻合。
从B1、B2、B3、B4等4个评价模型中,通过计算获得数据分别为(0.55,0.30,0.15,0.00)、(0.44,0.24,0.20,0.12)、(0.40, 0.20,0.24,0.16)和(0.40,0.34,0.26,0.00)的数据中进一步计算B1、B2、B3、B4 分别是84.0分、80.0分、78.4分和81.4分,可以看出对于东江水库而言4个风险中管理风险是最大的,而资源风险是最小的。
总之,通过对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以上的分析和论证,基本可以达到对项目投资前期非系统风险分析的科学性,对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的投资操作有积极的意义。
4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绿色、有机、生态的鱼产品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使得无污染、无药物残留生态养殖的水产品需求强劲。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加入,大水面渔业迅速升温,获取优质资源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焦点,但是由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受制于自然资源且投资大;加之许多投资企业缺乏决策管理,没有正确的风险意识和发展战略,凭着感觉发展企业,盲目获取资源,导致许多企业陷入困境。
因此,发展至今在中国水产行业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不多,还是处于低层次、无序的竞争中,这样不利于企业品牌打造和强有力的占有市场[8-10]。
因此,该研究就是通过涉及东江水库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在项目中引入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通过对东江水库淡水鱼养殖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识别、风险评价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淡水鱼投资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评估难于定性这一问题,给大水面淡水鱼养殖的投资企业一个
参考的平台,为决策者对淡水鱼投资项目的非系统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较为简单和具有一定可
靠性的判断方法[11-16]。
希望大水面淡水鱼养殖的投资企业在决策前能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全面地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能在项目投资发展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判断,抓住目前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产业升级的时机,增强生存能力,快速将淡水鱼养殖产业做强、做大。
5参考文献
[1] 陈立文.项目投资风险分析理论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董方勇,徐磊.渔业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3(5):31-33.
[3] 高大勋.大水面渔业资源开发与增养殖[J].科学养鱼,2002(1):2-3.
[4] 范小建.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5] 洪荣华,刘其根,陈来生.千岛湖的渔产潜力估算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下转第324页)
(上接第307页)
[J].水产科技情报,2005,32(4):175-177.
[6] 刘大安.完善渔业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渔业经济,2003(6):14-16.
[7] 李金明.论渔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中国水产,2002(12):20-21.
[8] 刘其根,陈马康,何光喜,等.保水渔业——我国大水面渔业的发展的时代选择[J].渔业现代化,2003(4):7-9.
[9] 吕振平.浙江省水库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水利渔业,2000(5):45-47.
[10] 苗卫卫.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
报,2007(S1):319-323.
[11] 欧燎原.东江水库渔业资源利用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J].内陆水产,1999(5):30-31.
[12] 饶扬德,伊俊勇.投资项目风险综合评价研究[J].价值工程,2005(9):124-125.
[13] 史岩,张小栓,梁安波.渔业产业化经营中风险因素辨识[J].当代生态农业,2004,13(1):132-134.
[14] 王爱香,韩立民.我国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9):50-53.
[15] 姚洪正,洪荣华.千岛湖渔业产业化经营对策[J].水产科技情报,1997,24(6)265-267.
[16] 杨林,刘文辉.渔业产业化养殖的运行模式及其实施[J].中国渔业经济,2007(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