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文史二串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识记: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西昆酬唱集》;
4.杨亿的生平;
5.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6.晏殊的生平;
7.《珠玉词》。

理解:1.“白体”。

2.西昆体;
3.晚唐体。

应用:1.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王禹偁(954—1001),宋初有名的直臣,因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今存《小畜集》30卷。

在宋初作家里,王禹偁是成就较大的一位,他在诗和文两个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

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

主要诗人有李昉、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谕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偁兼擅各种文体,而以诗歌较为著名,他的5.七言古诗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易诗风,其近体诗、绝句则不乏平淡清远的格调。

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在文的方面,王禹偁既能写古文,又是四六文的高手,但他尤致力于倡导古文,改变五代以来的雕绘习气,始为古雅简淡之作。

王禹偁的文章多有现实政治内容和鲜明的思想倾向。

如《唐河店妪传》,借歌颂一个机智勇敢的老妇人,揭露了宋代立国之初即不修边防的危险形势,文易而思深。

王禹偁的散文在追求平易自然的文风方面有开创之功,使中唐韩、柳切近现实的平易古文在宋初重现,成为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先声。

2.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西昆诗派特点:重形式,轻内容。

题材范围狭小。

(1)西昆诗派是宋初影响很大的文学流派。

(2)西昆诗派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3)西昆诗派特点:重形式,轻内容。

写法上仿效李商隐的同题之作。

诗风典雅而华丽。

以学问为诗。

(4)西昆诗派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的江西诗派。

3.林逋诗歌的特点。

除了白体和西昆体,宋初还流行晚唐体诗。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诗作,以清逸隐幽为旨趣。

林逋是颇受后人推重的一位晚唐体诗人。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游历于江、淮间。

后归杭州结庐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年,不仕不娶,植梅养鹤,时称“梅妻鹤子。

”林逋以江湖散人之诗装点山林,用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幽静的隐居生活。

他虽然也模仿贾岛诗的字斟句酌,但诗中颇有其性情的孤淡清逸。

如其《山梅小园》: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是咏梅的名作,脍炙人口。

写景精细,字句精练,但尤有完整的意境和活泼的情趣。

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音调词格等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晏殊,字叔同,抚州临川人。

他一生历居显宦要职,有“太平宰相”之称。

词集为《珠玉词》。

晏殊的审美取向为清丽典雅,这种审美取向也影响到他的词风。

他的词风流闲雅,温润秀洁,没有很强烈的感情,也没有华美的词彩,比较平淡。

他创作的词的题材内容,由于没有更多的社会下层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词的题材内容一般写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致,有时抒发淡淡的哀愁,有时写自己的人生体验。

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雅致含蓄的倾向,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

如《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识记:1.欧阳修的生平。

2.梅尧臣的生平;
3.苏舜钦的生平。

4.王安石的生平。

5.“三苏”。

理解:
1.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2.《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欧阳修的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其特点是变旧赋的骈偶对仗为骈散相间、奇偶错杂,既保持了赋体铺陈的特性,又使文气趋于舒缓。

如其《秋声赋》。

此赋叙事议论,悲秋咏怀,骈散兼用,行文自由活泼,运用铺排手法,写秋声更写出秋心,表现了作者历经政治斗争磨难的苦闷,对险恶官场的厌倦,反映了历经沧桑后的感受。

3.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梅尧臣和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对北宋诗文革新有较大的贡献,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他们的风格不同,却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推动了宋诗的发展。

清代叶燮认为,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钦二人。

4.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
5.王令诗歌的特点。

王令的诗歌特点,主要在于气势雄壮,粗犷豪迈。

应用:
1.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在北宋的诗文革新中,欧阳修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

欧阳修学习韩愈而能自出变化,摒弃了韩愈文章艰涩怪奇的一面,发展了其“文从字顺”的一面,建立起平易流畅、委屈婉转的文章风格。

他的各体文章都具备这种风格,如《与高司谏书》、《原弊》、《朋党论》等议论文。

欧阳修散文的佳处,在于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他常常从平易近人处入手,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但写得婉转曲折,富有情感。

他只是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散漫不经的安排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使人感到新鲜而富有韵致,别具一种魅力。

其《醉翁亭记》就是典型例证。

此外,《醉翁亭记》记叙简洁有法,行文纡徐有致,多用带感情色彩的语助词,注意语气的轻重和声调的谐和。

善于利用句子的长短变化、语气的停顿转换,加强文句间的联系,使语句圆融轻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含蓄蕴藉而又平易自然,富于诗味,是欧阳修散文的显著特色。

欧阳修的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其特点是变旧赋的骈偶对仗为骈散相间、奇偶错杂,既保持了赋体铺陈的特性,又使文气趋于舒缓。

如其《秋声赋》。

此赋叙事议论,悲秋咏怀,骈散兼用,行文自由活泼,运用铺排手法,写秋声更写出秋心,表现了作者历经政治斗争磨难的苦闷,对险恶官场的厌倦,反映了历经沧桑后的感受。

欧阳修将建立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基本目标,由此开创了一代文风,为了实践自己“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他身体力行地撰写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2.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欧阳修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与后来的王安石、苏轼及黄庭坚相比虽然略显逊色,但仍然是宋代文学史上一位自成一家的诗人,对宋诗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他自己写诗学韩愈的“以文为诗”,带有韩诗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变重情韵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时代。

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在古体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用古文的章法写诗,讲究转折顿挫,句子彻底散行,长短句杂出,少用偶句,故意作得似对非对,造成散文调而非诗调,在诗中常用语助词,如《庐山高》。

由于多用古文的句法、气势入诗,故可称为古文体诗。

其创作追求气格,其风格或曰古健、古硬、气雄、气豪,或曰怪奇、奇壮、奔放,皆重气格所致。

自欧阳修之后,这成为宋诗的突出特色,诗歌风气为之一变。

欧阳修的诗开创了取材广泛、命意新颖、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的一代诗风。

他的诗歌创作,于命意上追求深刻创新,透过事物的表象进一步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在描述中杂以议论,如《和王介甫明妃曲》。

欧阳修是宋诗的创始者之一,是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风格的诗人。

其诗虽有学韩的痕迹,但风格与其散文一样,也有平易的特色。

如《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描写夷陵山乡早春之景与贬谪边鄙的寂寞与悲凉,流露思乡恋京之情和不遇之苦,而强自宽慰。

写景状物伴之以感慨议论,写得清新自然,平易流畅,然又深寓沉郁之气。

欧诗的这种平易风格,核心是追求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明白易懂,在构思上能立足人情物理写景、议论、叙事,不以情感的鲜明热烈取胜,而以思致的宽和通达见长,从而为说理的内容进入诗歌创造了新的表现方式。

在诗由唐而宋的转变过程中,欧诗实为枢纽,他一方面保留了诗体相对整齐凝练的传统,另一方面,则使诗体形式具有弹性,使诗的节奏、声律多变,语言自然流畅。

在以均衡对称、声律和谐圆润为美的唐诗以外,建立了一种不讲究均衡而以古拙取胜的宋诗格调。

3.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与诗文相比,欧阳修对作词并不经意,只是为了“聊佐清欢”(欧阳修《西湖念语》)而已。

欧阳修与晏殊同为北宋初期花间体词人的代表。

在欧阳修的词中,情词的比例较大。

欧阳修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较大,他继承了南唐词“思深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

如其《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词写离情别绪,上片用迢迢春水形容行人的愁思,下片写闺中人凭栏远眺,结句将思妇的视线和愁绪带往春山之外的远方。

感情深挚,韵味悠长。

欧阳修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词人,他的词不仅有颇得花间风味的温润秀洁之作,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

如《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此词虽是传统的歌妓惜别题材,却毫无柔靡之色。

欧阳修这些具有豪放气概的词作,对后世豪放词派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欧词是出于他性情气质,并非有意的新风格的追求,这一点与后来的苏轼词有所不同。

4.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文学成就:
诗词文全才,以散文成就最高
贡献:
(1)诗文革新的领袖
(2)开创了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文风
(3)开创了散文赋的先河
(4)开创了宋诗的新时代
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市)人。

他出身于农家,门荫为吏,长期任主簿、县令等职,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

世称梅宛陵(宣城古名宛陵)。

今存《宛陵先生文集》。

他在庆历新政中站在新派的一边,早年为钱惟演、欧阳修诗友,交游酬唱,以诗名家。

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

与欧阳修同为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领袖,是杜甫与江西诗派之间重要的承传者。

梅尧臣诗的题材非常广泛,其内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的作品;另一类是写个人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务。

前者如《汝坟贫女》,但这类作品在梅尧臣诗歌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他的多数作品具有取材个人化、生活化、琐碎化的倾向。

历来不在诗中歌咏的卑小的事务,例如打喷嚏(《愿嚏》)、虱子(《扪虱得蚤》)等,他也有意识地写入诗中。

他不断地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同时以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贯穿其中,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

从宋代开始,对于平淡,人们常有宽狭不同的理解,梅诗之“平淡”实属“古淡”,是一种老树着花的美。

当梅尧臣面临着社会矛盾和个人身世的激变时,其诗的古淡趋向于劲峭苦硬;当他仕宦失意而追求隐逸山林时,则发而为冲和恬淡而蕴涵深意。

例如: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山行》)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翦,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东溪》)
梅尧臣作诗追求“苦硬”、“瘦劲”,其实是要求平淡其表,深邃其里的。

这不仅是梅尧臣的创作追求,也是宋诗的一种审美取向。

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

是以范仲淹为领袖的政治革新的积极参与者。

是以欧阳修为盟主的诗文革新的重要倡导者。

今存《苏学士文集》。

苏舜钦诗、文皆擅长,但在诗歌方面成就更大一些。

他是一位关心社会而力主改革弊政的诗人,忧国忧民的政治热情,患难悲愤的生活经历,豪迈刚烈的性格,都促使他用豪犷激切、直抒胸臆的方式写诗。

其早期诗歌反映现实,揭露社会黑暗,敢于大胆直言,如《吴越大旱》。

在苏舜钦的诗歌中,以风格豪犷雄放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尤其是他前期的诗歌,揭露与抨击时弊无以避讳,充满着一种奋不顾身的气概,但也难免粗糙、生硬之弊,缺乏蕴藉隽永的韵味。

在他被贬谪而过上闲居生活后,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多了起来,不乏情景交融、精练含蓄的佳作,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这种富有幽独闲放趣味的作品,说明苏舜钦后期诗风是有变化的,与前期作品的风格显然有别。

7.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作为政治家,王安石的文论重在致用,把文章看做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不免有忽视文学特性的倾向。

王安石的散文一定程度上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特别是在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的政论文中。

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很突出,无论长篇还是短制都很谨严,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很强。

如《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的小品文尤脍炙人口,虽篇幅不长,而笔力雄健,富有感情,文风峭刻,读之可以想见他那种刚毅果敢的政治家风度。

如《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写游记和短文,也不放过发议论的机会。

如其《游褒禅山记》,记叙游褒禅山的经历见闻,而重在借游山之事作比喻以议论说理,寓以治学之道与人生哲理,阐明追求最高境界的道理。

王安石的文章成就很高。

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说,都结构谨严,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

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

近代政论家梁启超、严复诸人的文章,都受了他较深的影响。

8.王安石诗歌的成就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有早期与晚期之别。

王安石早年的诗多直道其胸中事,意味较薄,但也反映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风貌。

他写了不少感时、咏史或怀古的诗篇,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如《河北民》。

与政治上力排众议、实行变法相类,王安石在诗歌创作方面也要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语调求劲峭。

如《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通过写登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虽涉议论,但带情韵以行,不失为诗味隽永的作品。

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王安石的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少年浮躁之气消弭,性情老成含蓄,感慨的怀抱趋于冷淡,而艺术和修养却更进步了。

他晚年创作了较多的描写自然山水的小诗,新颖别
致而雅丽精绝,如: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移来作为对他诗歌艺术的评价。

所谓“奇崛”,以瘦劲刚建为特征,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与其坚强刚毅、果敢有为的“拗相公”本色有关。

但其诗进入老境后,化奇崛于寻常之中,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被称为“半山诗”,亦即“王荆公体”。

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主要是绝句,雅丽精绝,含蓄深婉,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当苏、黄等人将宋诗特征推向极致的时候,这种受唐诗影响较深而能自成一体的“王荆公体”格外引人注目。

王安石词的成就虽不能与其诗文相比,但也富有自己的个性,不受五代以来绮靡柔弱的词风的影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

如《桂枝香》[金陵怀古]将以史为鉴的凝重题材引入词中。

9.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10.曾巩散文的特点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有《元丰类稿》。

曾巩的散文得欧阳修赏识,文学主张和古文与欧阳修风格相近。

其文古雅平正,雍容冲和,卓然为一家。

在后代文家看来,曾巩与欧阳修一道是开文章“义法”的人物。

曾巩在文章写作上,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屈周详。

曾文长于议论,多引经据古,明白详尽;布局完整谨严,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

如《墨池记》。

曾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风格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所以在唐宋八大家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明清的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

11.苏洵散文的特点;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年27始发愤为学,举进士不第。

他是苏轼、苏辙的父亲,父子合称“三苏”,诗文皆有盛誉。

苏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他博攻群书多年,厚积薄发,作文以学养为基础而重气势,文字雄奇坚劲,喜议政议军,带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

他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具有结构谨严、说理周详、气势磅礴而曲折多变的写作特点。

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12.苏辙散文的特点。

苏辙(1039一lll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

嘉祜二年(1057)他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第。

有《栾城集》。

他的文章在接受父兄疏放洒脱文风影响的同时,以欧文为学习楷模,把委婉纡徐的艺术情趣融入自己的作品中,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尤近乎欧文之神韵。

如《黄州快哉亭记》。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识记:
1.苏轼的生平。

2.“东坡体”;
3.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理解: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理解: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理解: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应用:
1.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记叙文是苏轼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的部分,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而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

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如《前赤壁赋》。

苏轼的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诗情画意,触处皆是;覃思妙理,一出自然。

如《石钟山记》。

2.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散文的艺术成就:
(1)总体风格洒脱自然,挥洒自如,错综变化,清新活泼。

(2)善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如《石钟山记》。

(3)诗化散文,善于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前《赤壁赋》。

3.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苏轼诗歌现存27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

按其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四类。

这些诗的创作,可以作者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他怀着宏大的政治抱负,本着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写出了一批富有批判精神的社会政事诗,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和讽刺新法的作品。

后期的题材是抒写贬谪时期复杂矛盾的人生感慨,以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佛老思想为基调,创作风格由豪健清雄向清旷简远、平淡自然方面转变。

4.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用散文的章法、句法写诗。

如《百步洪二首》等。

(2)以才学为诗:包括“才气”和“学问”两个方面。

好议论、善于使用典故,以理趣见胜。

(3)众体兼备,风格多样。

以“七言”见长。

风格或刚健清丽,或平淡自然。

高风绝尘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

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

5.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6.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苏词把士大夫文人较为宽广的生活内容带到了词中。

诗中通常表现的题材,如咏史怀古、悼亡怀人、登临送别、田园风光、说理谈禅、爱国热情等等,无不涉入笔端,正如刘熙载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东坡词题材的扩大也是他以诗为词的一个方面。

词以言情为“当行”,然而晚唐五代以来词中之情多为艳情。

苏轼词将情的范围扩展至朋友、师生、兄弟、夫妻之间。

前引《水调歌头》即是“怀子由”,抒兄弟之情;《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乃抒师生之情;而《江城子》则是悼念亡妻的。

以悼亡入词,乃苏轼的首创。

词为“艳体”,词中内容多写城市妇女生活。

农村生活、农民形象极少入词。

农村题材正式入词由苏轼始,如《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充满了乡土气息,给晚唐五代以来的香艳词坛吹进一缕清新的村野之风。

咏物是北宋渐兴的题材,敦煌词及中唐文人词中虽已有咏物因素,但还不是专事专题咏物之词,苏轼的咏物词作有开拓之功。

东坡的咏物词有三十余首,咏桔、咏古松、咏柳、咏红梅、咏琴、咏海棠等等,已具规模。

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咏物词借鉴了咏物诗的艺术传统,将所咏之物形与神理浑然结合,咏物以寓寄托,奠定了咏物词的体制特色。

在苏轼之后,咏物词渐盛,至南宋姜夔、王沂孙等已蔚为大观。

7.苏词的创作风格;
在苏轼之前,词体风格以婉约为主,虽有个别词人或因特别的经历,或因特殊的性格,有少量突破传统词风的作品(如范仲淹、欧阳修)外,未能形成引人注目的新气象。

苏轼豪放旷达词风一出现,立即引发了词坛的震动。

苏轼词打破了花间以来为应歌合乐而形成的独重女音,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定式,而代之以表现抒发士大夫情志的创作心理,风格上也打破了专以婉丽柔媚为美之局限,转变为具有多样化的审美风格:苏轼的词气象宏大,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神子》[密州出猎]。

苏轼词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在当时并不为词坛认同,还招致了不少非议,甚至连苏门弟子也颇有微词。

南宋以后,时代的主旋律与东坡豪放词风相契合,东坡风渐盛,并衍为辛弃疾的爱国词派。

苏轼的豪放旷达的风格既是他个性的真切表现,又是他清醒的审美追求。

还应指出的是,苏轼创新词风,突破音律的束缚,并非不通音律,随意而为。

其实苏轼词中音律谐婉的作品为数不少,这些传统应歌之作,为适应女子谐婉的歌喉,不仅协律,而且精妙;而那些或为表现自我,或为士大夫之间同声相求的辞章则往往只求畅情达意,而于音律有所不顾:不同的创作目的、创作环境,影响到不同的风格和音律特点。

8.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