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不拔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毛不拔成语典故
一毛不拔成语典故
成语资料
【拼音】yī máo bù bá
【释义】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

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

【出处】1.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2.《笑林》: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近义】斤斤计较、锱铢必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

【反义】一掷千金、慷慨解囊。

【用法】贬义,用来形容人极度自私自利,自己的东西丝毫不肯拿出来。

语法上一般作谓语、定语。

【灯谜】最吝啬的人——铁公鸡(一毛不拔)
【相关熟语】上等牙刷、凉水煺鸡、铁公鸡。

【成语典故】
出处《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成语故事】
古代有个富翁,大家都叫他六叔,他十分吝啬。

由于他整天盘剥穷人,累得病倒了,差一点昏死过去。

三天后,他稍稍清醒了一下,看见屋里挤满了送终的亲友,想要表示什么。

他的大侄说:“六叔,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没见面?”他摇摇头。

二侄问:“是不是有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交代?”还是他妻子明白,看见两根灯芯同时燃点,就挑掉一根。

这时六叔才微微舒了一口气。

突然,快断气的六叔流着泪,凑近妻子的耳朵,想跟她说话。

他说:“我死后,可把我留下的两张便纸分给前来吊孝的亲戚。

” “我死后,别用棺材来盛我,挖个坑,把我埋了就成。

” “我死后,不要请和尚念经,我在黄泉下自己会念经的。

” “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毛拔下来卖给做刷子的人,一根别丢了……” “一毛不拔”就是一根毛也舍不得拔掉丢失,形容极端自私。

拓展阅读
成语故事
墨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当时的哲学家杨朱和他的观点恰恰相反。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杨朱主张贵生重己。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你身上的一根汗毛,就可以让天下人受益。

你愿意吗?” 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岂是一根汗毛就能够解决的?”禽滑厘又说:“如果可以解决的话,你愿意吗?”杨朱不说话。

有人就此询问孟子的看法。

孟子说:“杨朱主张以己为重,即便是拔掉自己身上一根汗毛就可以有益于天下人,他也不愿意做。

一毛不拔,确实很自私啊。

墨子的观点恰恰和杨朱相反,主张要仁爱世间所有人,只要对天下人有利的,他都愿意去做。

即便磨秃了头项、走破了脚跟,他也没有任何怨言。

这是很难得的呀!”
成语寓意
一毛不拔的人很少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喜欢小气的人。

吝啬的人往往为人所不屑。

一个凡事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却谨慎付出的人是很难做人的,更不用说以此获得好人缘了。

“一毛不拔”的人容易失去人心,甚至最终会众叛亲离;慷慨的人则欢喜得人缘,处处受欢迎。

吝啬的人不能给自己也不能给任何人快乐,因为他们时刻不停地都在算计。

他们总是在害怕、猜忌和忧虑中度过。

对于这样的人,人情关系恐怕会越用越淡,一旦别人知道他们的“个性”后便不会再倾力相助。

人际交往注重“礼尚往来”、“相互买账”。

需要慷慨地购买礼品,在必要的场合以物相送传情达意,今天别人买单请一顿,不能把这当作理所当然或者天经地义,投桃需报李,下次就要知趣地主动买单。

只有互动才能沟通,才能加深和别人的感情,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子。

慷慨者乐善好施,不斤斤计较,让人感觉仗义,什么事情都好说,这种甘愿慷自己之慨的人大多性格乐观,胸怀阔达,开朗大方。

他们在慷慨的举动中体会到了快乐的情绪,别人也从中得到了方便和好处,也会被他的快乐所感染。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一毛不拔的意思是连一根毛也不肯拔,比喻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荆(轲)曰:‘有鄙志;尝谓心向意等;投身不顾;情有乖异;一毛不拔。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不过他天生就的另外一种脾气,是朋友遇有急难,向他借钱,他是一毛不拔的。


现代·杨绛《洗澡》:“胡小姐觉得攥着两个拳头一文不花,活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听说他屡遭女人白眼,想必有缘故。


现代·赵焕亭《英雄走国记4》:“真是上床认得白脸的,下床认得黑脸的,在戚族街坊等身上,简直的一毛不拔。


现代·姚雪垠《李自成》:“国家到了这样困难地步李皇亲家竟然死抗到底,一毛不拔,而各家皇亲也竟然只帮李家说话,不替皇家着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