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志-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荣成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介于东经122°08†-122°42†、北纬36°45†-
37°27†之间,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海岸线曲长达491.9公里。
东与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区。
全市土地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8.4平方公里,辖26个镇、4个省级开发区,920个行政村,总人口68.8万人。
荣成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建制虽晚,但历史悠久。
据河口、兰格古遗址考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 ,始置不夜县,这是境内第一次设县。
东汉时裁撤不夜县,县地或属昌阳,或属东牟。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 ,析牟平、观阳县地置文登县,境内全属文登县地。
明初为防外患,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置成山、靖海两卫,兼理屯区内民事,屯区以外仍由文登县领属。
清雍正十三年 (1735年) 裁成山卫设县,雍正帝钦赐嘉名荣成,荣成县建置自此开始。
198 8年经国务院批准,荣成撤县设市,属威海市管辖。
荣成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米,海拔虽然不高,但地形复杂,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3.5%,丘陵占50.4%,平原占16.1%。
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如伟德山、成山、槎山、龙庙山等。
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仅有斥山(俗称石岛山)和朝阳洞山。
伟德山最高,主峰老阎坟,海拔553.5米;槎山次之,主峰清凉顶,海拔539.8米。
全市大小河流共有102条,均属季节雨源性间歇河,干流总长469.9公里,集水面积1150.2平方公里。
最大河流沽河,长度也仅30.7公里。
荣成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大陆度为53.1。
因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特点突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暑、季风明显、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等特点;年均气温11.3°C,与同纬度内陆相比,冬温高,夏温低,春温低于秋温;年均日照2578.5小时,无霜期214天,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785.4毫米。
濒海是荣成的特点,岸线曲折,湾岬相连,海岸沿线分布有龙眼、马栏、荣成、临洛、俚岛、桑沟、黑泥、石岛、王家等10个较大港湾,以及鸡鸣、海驴、镆铘、苏山等10个较大岛屿。
20米等深线以内的可养水面200万亩。
石岛渔场为中国五大渔场之一,主要产鳕鱼、对虾、小黄花和青鱼等。
荣成自然资源有优势,也有不足。
由于垦殖率高,土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
199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208.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79.49万亩,占总面积的38.1%,人均占有耕地1.16亩;林地面积59.9万亩,占总面积的28.7%;内陆
水面22.27万亩,占10.67%;地堰、沙地、裸岩等荒滩荒地40.3万亩,占19.3%;村镇、交通、厂矿等建筑设施占地29.24万亩,占14%。
荣成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滩涂、浅海生物资源相当丰富。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铝、铜、锌、钼、铍、金、锆、磷、石墨、石棉、石英玻璃砂、花岗石等。
南部沿海的沉积型锆矿,分布面积大,品位高,质地好,含量5公斤/立方米。
石英玻璃砂呈广泛分布,尤以港西镇旭口储量最丰,达688 0万吨,层位稳定,质地优良,被国家列为一级工业玻璃用砂。
而各色花岗岩遍布全市,总储量达134亿立方米,特别是石岛红花岗岩更是闻名国内外。
荣成拥有滩涂面积15.6万亩,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97.5万亩。
这些滩涂、浅海海域,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水产养殖资源,而且已经探明滩涂、浅海生物资源394种,其中软体动物123种、棘皮动物22种、甲壳动物54种、鱼类74种、多毛类25种、其他动物23种、藻类73种。
这些生物中,魁蚶、海胆、扇贝、刺参、牡蛎、紫菜、羊栖菜等均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荣成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年均总水量4.74亿立方米。
地下水靠地表水补充呈浅层循环,短途排泄,地下水储存量2.34亿立方米。
可供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4.4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627立方米,一般年份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荣成人民富有革命传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荣成人民积极响应,一举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在荣成的统治。
1917年,石岛渔民进行的抗税斗争,影响甚大,波及整个胶东半岛,给北洋时期军阀政府以沉重打击。
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荣成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荣成党组织积极参加了胶东特委发动和领导的“一一·四”暴动,给当地国民党反动政府以沉重打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曹漫之、汤丁光、李耀文和林乎加,发动和领导了埠柳乡校武装起义;朱志洪、王明光等130余人在黄山宣布武装起义;刘国柱、龙飞在伟德山古迹顶举行武装起义。
这三支起义队伍均西上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日军侵占荣成后,荣成人民在县委的领导下,迅速组织起农救会、职救会、青救会、妇救会、自卫团等抗日救国组织,对日军进行了奋力抵抗和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荣成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参军支前运动。
全县共有5次“大动参”和8批民工支前,参军人数达12061人,支前民工计6544人,为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荣成有6577名优秀儿女,为祖国、为人民献出了宝贵生命。
荣成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
早在春秋时代,管仲相齐就大兴渔盐之利,沿海居民建灶煮盐。
到汉代盐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把东牟辖地划为产盐区。
渔盐业虽一时繁荣,但因生产方式比较原始,占用过多劳力,以致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是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到清代道光年间,才引进小麦、玉米,但产量十分低下。
至辛亥革命后,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下,水利条件很差,农业技术落后,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小农自然经济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直到1931年,粮食亩产还不足75公斤。
1945年荣成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发展很快,特别是1982年,全县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1959-1995年,粮食总产量由15853万公斤增至39315万公斤,增长148%,年均递增2.6%。
1959-1995年,花生总产由2033万公斤增至8434万公
斤,增长314.8%,年均递增4%。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9年的53元,增加到1995年的2657元,增长49倍,年均递增11.5%。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至199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在山东省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1995年达到了204.1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60.3亿元,夺得了全国百名农业大县第一名的殊荣。
荣成工业发端较早。
到了清代,手工业已发展有铁业、木业、陶业、缝纫、弹花、纺绳、雕刻、粉丝、烧炭等30余种。
辛亥革命初期,相继兴办了鞋业、银匠、纺织、榨油等行业。
抗日战争时期又建立了印刷业、造纸业、机械修理业等,兴办了铁工厂、纺织工厂、发电厂、织袜厂等企业。
1949年,荣成工业及手工业,有的由个体经营发展为合作社,有的几家合并起来扩大经营,这时的合作社多为经营纺织、刺绣、油业、鞋业、铁业等。
至此,全县工业、个体手工业总户数870处,其中机械工业25 1处,纺织工业20处,食品工业4处,文教艺术用品工业1处,其他工业594处,年内完成总产值214万元,从业人数3780人。
新中国成立后,荣成工业迅速发展,工业门类逐步增多。
至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总数为3106个,已形成以机械、电子、造船、电力、冶金、轻工、化工等为主体的26个门类,70多个自然行业,许多产品如“成山”牌轮胎、“旭日” 牌电机、“海山”牌农用车、“宇翔”牌煤气表、“山海”牌连杆、“进道”牌保暖内衣等驰名中外。
1995年底,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2.7亿元(按现行价格),实现利润11.7亿元。
荣成渔业生产历史悠久。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县志中,对沿海渔业捕捞有如下记载:“海族,荣最称盛,虽老渔莫能尽识。
”“濒海渔家,隆冬,彻夜结绳;早春,剖冰击鲜;惊蛰以后,登筏出海,动经四五十里或一二百里。
”民国初期,荣成捕捞业在山东占有重要地位,30年代后,因国民党渔行局苛捐杂税及战乱,境内沿海捕捞业日渐衰退。
1931年山东省渔业调查记载:“荣成位于山东角之端,港岛最多,沿海居民全数以渔为生活。
城之东有龙须岛,该岛渔船有260余艘,附城居民皆营渔业。
县城南30里为俚岛,有渔船百余艘。
之南160里为石岛,石岛之东有镆铘岛,南为大鱼岛,皆为产鱼最多之港岛……山东海产以荣成为最,年渔获量达300余万斤,如龙须之虾、俚岛之干贝、石岛之海米,均甚著名……”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办理渔业贷款和发放灾荒救济等措施,恢复和发展海洋捕捞生产。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荣成更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不断扩大渔业生产规模,改进渔业生产技术,生产上实行“捕捞、养殖、加工并举”,经营上实行“渔、工、商一体化”,进一步促进了渔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199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82万多吨,渔业总收入75亿元,连续13年保持了全国第一渔业大县的位次。
荣成商业贸易的繁盛始于清朝。
清政府颁布奖励实业、鼓励经商的政策后,沿海港湾艚艘辐辏,县内富户纷纷经营,蓬莱、黄县等外地商贾也闻风咸集,商业开始繁盛。
商户大都集中于石岛、俚岛、成山卫,尤以石岛繁荣蔚然,其大街及诸坊巷,店铺林立,连门俱是,诸行百市,应有尽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战事频繁,海市歉收,物价暴涨,外来商船渐显萧条,大不如前。
1945年8月,荣成全境解放,私商行业顿呈活跃,摊行商贩遍布全县城乡村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商业按照商品类别和经营特点,相继成立了百货、纺织品、食品、水产、煤业、建筑、木材、药材等专业公司。
1953年下半年,开始对私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 政策,至1956年3月,全县私营商业2239
名从业人员,全部过渡到供销合作社或实行合营合作。
至1990年,全市拥有国营商业网点403家,集体商业网点1257家,个体商业7499户,共9159家,从业人员23779人。
每万人拥有商业零售网点121个。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75亿元,其中对居民零售57769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3.8%;对农民生产资料销售40645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7.8%。
农副产品收购总额66554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荣成大力建设农副产品、工业产品、渔业产品、工艺品等对外贸易供货体系。
1979-1989年,累计完成对外贸易出口额12.6亿元,年均递增22.5%,创汇3.2亿美元,每年递增21.4%。
1990年外贸商品收购总值28231万元,其中工业品出口额占67.9%。
“八五”期间,荣成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积极组织实施“南下北上,东进西联,全方位推进”的外向带动战略,狠抓了“借韩兴荣”、“以外引外”、“以港兴贸”和发展加工贸易等重点工程,使全市外向型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到1995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项目856个,合同利用外资5亿多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
全市出口商品总额53.3亿元,出口创汇2.49亿美元。
荣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95年,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3.6亿元,人均4878元,职工工资49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7元,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前列和山东省第一强。
荣成城乡建设起步于70年代后期。
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的方针,首先对市政府驻地崖头镇的建设加快进度,修筑50万平方米的沥青路面,20万平方米的人行道板,路旁、绿地植树达30多万棵,市区绿化覆盖率达27%。
敷设自来水管道56公里,排水管道86公里,建成厂房140多万平方米,并建设住宅面积达55万平方米。
1990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并夺得山东省“齐鲁杯三上活动”的齐鲁杯。
在加强市政府驻地建设的同时,还大抓了小城镇建设,把乡镇驻地建设成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先后荣获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市和“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称号,被列为全国6个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和全省3个小城镇建设试点市之一。
境内交通十分便利。
自1990-1995年共修筑公路340公里,并全部进行了硬化,6年筑路工程量为建国后40年总和的4倍。
海上交通尤为发达。
开辟了直达日本、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航线,主要港口有石岛港、俚岛港、龙眼港、朱口港和蜊江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海开放港口群。
信息传递便捷。
1953年电话开通正式营业。
1991年从德国引进的程控交换机及无线移动电话设备已投入使用,全市所有乡镇村庄的电话用户全部实现7位码拨号,并可与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大中小城市实行电话直拨。
至1995年底,市话交换机容量达2.99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达2.79万门。
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各种形式的依法治理活动卓有成效,全市各个领域都形成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
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初步达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198 8年3月,山东省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荣成县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全国1990年4月第三次、1995年12月第四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荣成市委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1919年荣成共有63个学区,学校仅为211处。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52年全县小学
发展到858处,在校学生67528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类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
至1995年底,全市各类学校达409处,在校学生10.9万人,其中小学学生5.8万人、初中学生3.4万人、高中学生6376人、职业学生5353人、中等专业学校学生3400人、普通高等院校学生439人、聋哑学校学生134人。
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普及率、高考升学率及在校学生巩固率均有较大提高。
1977-1995年升入大中专院校学生22485人,居威海市之首。
荣成科技事业发展较快。
1995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114人,其中高级职称735人、中级职称7457人、初级职称14922人,科研项目遍及工业、农业、渔业、建筑、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科研、推广和技术开发网络,共有机构154处。
自1978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和推广奖300余项,其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75项;申请国家专利287项,其中授权186项。
1994年,荣成被国家科委评为科学技术先进市。
全市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设施进一步完善。
1995年,全市拥有专业电影放映单位20个,其中电影院16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已有330个村安装了闭路电视,收视质量明显提高。
卫生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医疗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199 5年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67个,其中医院28个、门诊部(所)74个、妇幼保健所1个。
医院共拥有床位1486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06人。
1995年荣成市参加世界性比赛2人次,获金牌2枚、银牌2枚,并突破一项世界纪录。
计划生育成绩突出。
1953年3月,荣成县政府首次提出节制生育。
1971年,荣成县革命委员会第一次作出人口规划。
至197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19.5‟降为6.83‟。
1978年11月,荣成县革命委员会明确提出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
在具体工作中,荣成计划生育委员会总结出“以宣传教育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的“三为主”工作经验,得到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在全国推广。
1993年,荣成市被国务院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荣成风景名胜较多。
有中国好望角之称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成山头,巍拔险峻,涛涌浪吼,蔚为壮观,秦始皇曾两次登临。
全真教发祥地九顶铁槎山,常年云雾缭绕,九座峰顶在云雾中映现,如九只风帆在云海中飘游;八宝云光洞、千真洞等独特景观似“海市蜃楼”令人流连忘返。
天然海湖“天鹅湖”犹如镶嵌在成山卫海湾的蓝宝石,每年有上万只大天鹅来此越冬,是世界上四大天鹅栖息地之一;还有“五虎圈阳地”圣水观、中日韩友好象征的斥山法华院和花斑彩石、崂山云洞、百尺悬崖、琉璃宝瓮、秦桥遗迹等风景名胜以及十大天然海水浴场,都以其独特的丰姿吸引众多客人前来观光旅游。
1995年,全市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
荣成历代人才辈出。
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建县,到清光绪末年的170年中,全县先后出现了10名进士、 50名举人、462名贡生。
今埠柳镇不夜村孙葆田在任合肥县令时,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处死了李鸿章的悍奴,虽遭弹劾,仍不屈从。
辛亥革命时,荣成人在县内、县外均发挥出积极作用。
成山卫鞠思敏,早在山东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时就加入同盟会,为争取山东独立积极奔走;在县内,刘培源、曲璜、张伯仁等积极联络同道,推翻了清政府在荣成的统治机构--荣成县正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为人才涌现开辟了广阔道路。
1930年,荣成第一位共产党员孙季周回县后,丛烈光、曹漫之、刘家语(谷牧)、刘佩忠等优秀青年纷纷走上革命道路,揭开了荣成历史的新篇章。
在革命战争年代,
荣成先后涌现出射击英雄魏来国、侦察英雄齐进虎、空军英雄张积慧等英雄人物。
建国后,荣成籍担任副省(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20多名;在军界中,荣成籍担任副军以上领导职务的达120多名,是全国将军最多的县级市之一;在文化、科技界中,荣成籍有宋健获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郭永怀获科学院院士,袁业礼获工程院院士,第一批南极考察科学家董兆乾,少数民族语言教授马学良,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政琅,著名国画家颜地、周韶华等;在企业界中,荣成籍有长虹集团总裁倪润峰、“三株”集团总裁吴炳新、旅居美国实业家李信麟等,他们都是荣成人的杰出代表。
此外,荣成籍新一代各条战线上的名人不断涌现,各有建树,出类拔萃。
荣成历代人才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和鼓舞着后人继续发扬“团结拚搏、求实创新、敬业奉献、勇争一流”的精神,全力从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本地自然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荣成而不断努力奋斗。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岁月里,荣成人民定能将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文明昌盛、富饶美丽的胶东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