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
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
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
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
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
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
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
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
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
鉴于此,青藏
高原在此阶段的加速隆升似应视为东亚冬、夏季风同时加强的原因。
360万年以来西昆仑山广泛分布砾石堆积及沉积速率增加;360~260万年前的临夏盆地砾石堆积,祁连山北侧老君庙剖面在360万年前开始粗砾石堆积,则进一步为青藏高原在360~260万年的加速隆升过程提供了充分的地质证据。
另外,孟加拉湾磁化率也表明,从390万年开始,陆源碎屑输入迅速增加,反映喜马拉稚山脉快速隆升,风化加强,河流侵蚀加快,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增加。
不仅如此,有关高原形成的模拟也表明在该时段高原范围向东部和北部的扩展。
260万年后,全球变冷和冰量达到临界值,全球气候进入了以米兰克维奇冰期---间冰期旋回为特征的大冰期,东亚夏季风变率加大,在某些时期,夏季风还有相当程度的减弱;轨道驱动与印度季风强度的耦合关系也发生变化。
与之相反,东亚冬季风强度得到持续加强,这一点为输入到北太平洋的粉尘通量及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持续和加剧所证实。
这些变化与在冰期条件下进行的气候模拟所表明的夏季风减弱,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冬季风加强以及高空西风带的加强相一致。
北半球大冰期的开始似乎不仅对于亚洲季风产生影晌,而且同时又受到亚洲季风变迁的影响。
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加强的冬季风环流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这有利于全球气候变冷,从而导致冰期气候不断地发展或加强。
青藏高原是全球大陆地势上最高的一级台阶,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地球表面的形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全球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平均高度在5000米左右,足以影响高层大气环流。
由于地面的比热较小,且海拔高的地区太阳辐射接收量也大,因此冬季和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变化使得冬夏青藏高原的作用不同。
青藏高原的隆起增加了冬季雪的覆盖厚度,改变了局部乃至全球的反照率,从而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冬季青藏高原完全处在西风带中,由于地表摩擦作用使得500hpa西风带中的西风气流受到阻碍而绕行,因此分为
500hpa西风气流两支,绕行高原北部边缘的北支西风气流在绕过高原时,出现反气旋式切变,(西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使得500hpa等位势米线在高原北侧向北凸起形成高压脊,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处于这个高压脊的前部,容易发展反气旋,且冬季上面的地区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因此在上述地区就形成了蒙古冷高压中心,且冬季青藏高原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要小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为冷源,这也增强了蒙古高压的强度。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作用,数据的研究显示冷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且强度大为减弱。
而夏季西风带北移,南部边缘移出高原,使得高原经常受到从伊朗移动过来的副热带高压的作用天气晴好;而青藏高原夏季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大于地表释放的热量,且地面比热小,因此这些多余的热量便加热了位于高原上空的自由大气,使得在对流层顶部形成了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对流层顶最强大的高压,具有热力性质,位于南亚高压底部附近的印度西部地区,由于地表为沙漠,比热更小,加上高层幅散作用,形成了印度低压。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夏季加热上层大气的作用,印度低压中心会移到高原且强度却远小于现在,也就形不成东亚季风。
(7月陆地低压中心,不是在印度半岛,而是在印度西部沙漠地区)
高原特异的壳—幔结构,一系列大型走滑断层的形成和其整体隆升,均影响太阳能量在大气层里的传输方式,使大气热机效率增大,导致行星西风增强,极—赤温差。
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物质运移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从此在干旱的内陆西
风气流的控制之下,降雨减少而蒸发量却上升,所以生物生存条件逐步丧失,地表裸露成为巨大的风蚀区,千百万年来在西风的输送下,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终于形成。
在暴雨的冲刷下,黄土进入黄河干支流,黄河又进行接力输送,河套平原、汾渭谷地和黄淮海平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风尘沉积是典型的大气沉积物,对大气环流格局和强度变化的响应特别灵敏,因而可以间接地视为构造隆升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地质证据。
因而与青藏高原有着天时、地利关系的黄土高原能够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起到好的说明作用。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序列真实地记录了东亚季风形成演变的信息。
青藏高原同时对中国成矿条件和矿产资源的影响。
我国江南地区在行星风系上属于副热带高压带,一般而言应该是干旱荒漠景观。
但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原来雨量丰沛的北方地区因此变冷变干,南方变得湿润适合于农业,因此导致我国的人口重心,与地质时期形成的矿产资源分布严重脱离。
所以我国煤炭资源的23,分布在今天生长牧草都有困难的晋陕内蒙交界地区,而消费地则集中在千里以外的南方人口密集区域。
能源运输困难和成本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制约因素。
大秦铁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经过电气化改造以后,年运力仍然不到1亿吨。
第二条北煤南运的铁路通道朔黄铁路又在规划之中。
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所以不可避免,就是因为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脱节造成的。
看来中华民族未来仍然必须象我们的祖先那样,凝集全民族的力量,修建长城和大运河那样巨大的公共工程,来推进民族生存条件的共同和适度的改善。
任何想要偷懒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想要在中国实现欧美日那样富裕发达的想法都是没有根据的。
历史上,导致中国军队难易轻易征服该地区原住民,长期占领该地区,从而使原住民从思想意识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中国只不过是他的宗主国而已,导致现在西藏问题成为中国很头疼的问题。
地理上,海拔太高,一块好好的沃土,愣是成了无人区,或者牧区。
此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很不适于人类生存居住,外地人初入高原,基本上多多少少都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若非原住民,外来人口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居住,易得高原病。
气候上,隆起导致印度洋的海洋湿润的季风难易逾越,而使季风不能循环交流,所以导致遥远的非洲接受不了从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季风,从而是非洲的雨林在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向下,逐步退化形成沙漠,撒哈拉沙漠就是它隆起的杰作;中国西部少雨干旱多沙漠也是它隆起的杰作。
矿产资源上,该地区矿产资源异常富饶,但苦于开采难度较大,所以可以说是现在中国少有的矿产尚未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的战略储备资源哦。
中国的未来,在于西部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这个就是西部大开发的由来。
自然方面,是三江源头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这个对人类的影响就不许多说了。
物产方面,是中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区内产有丰富的牛羊,为中国的农贸市场添加了最为上等的牛羊肉,其中很大一部分牛羊肉出口海外,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给中国人民的餐桌上加上了最为可口的食物。
冬虫夏草也是其
区内最为著名的物产之一,是时下最为著名的滋补品之一,价格远超人参鹿茸,一公斤的价格最高时,据我所知17万一公斤。
民族方面,由于自古以来是一个天然的牧场,所以基本上不适于汉民族的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但却是少数游牧民族的乐土,所以区内几乎涵盖了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基本以藏族,回族,蒙古族为主,区内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影响着全国的和谐与稳定,如若区内民族问题尖锐,让西藏分裂主义逮住机会,则中国必乱。
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地学、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
喜马拉雅山的存在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和南部降雨的增加,并进一步解释了季风为什么这么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为什么有的干旱,有的却保持湿润。
科学家说:“如果把山体移走,季风也将随之而去”。
山体和高原的隆升还加剧了亚洲内陆的干旱化,形成了一望无垠的戈壁和沙漠。
同时,干旱化的趋势有利于粉尘向东传输,从而在我国西部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也就是屹立至今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就像一本书,可以从中读取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
”长期从事黄土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安芷生说,这些粉尘堆积的底部的最早年龄,现在已经确定为800万年前,因而也就提供了一个独立于构造模拟所获取的、反映高原隆升、亚洲季风时间的证据。
另外,黄土堆积表明,在360万至260万年之间,盛行的西风环流,以及可能加强的冬季风携带了更多的粉尘。
这可能在另外一个角度指示了一个地球大气圈多尘的阶段及其冰期的旋回的加强。
研究者们说,尽管其他的因素尚不确定,但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可以导致大气粉尘载荷的增加。
10级地理信息系统
学生:毛海锋
2010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