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35期
精品课堂
28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引 言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其中,诗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诗歌鉴赏教学受到广泛关注。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师生都认为诗歌鉴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究其原因,多和教学内容晦涩难懂且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有关,导致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度较为缓慢,学生在理解、记忆与掌握程度方面也未达到预期效果,影响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1]。

对此,高中语文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和诗歌鉴赏教学现状从多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潜在的探究诗歌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修养,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偏低
高中与小学、初中两个学段相比,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要掌握多门学科知识,课业负担十分沉重。

大部分学生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认为,语文诗歌鉴赏远没有阅读和写作重要,以致不愿深入学习诗歌鉴赏。

事实上,语文诗歌鉴赏在高考语文中占据较大的分值比例,属于语文教学难度偏大的知识内容[2]。

学生如果在多次考试中未在诗歌鉴赏方面得到高分,就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长此以往,会变得不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鉴赏教学的质量。

(二)鉴赏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存在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在设置课程重点时以高考试卷考查内容为依据,导致教学目标呈现功利化,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与此同时,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以解题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高考语文试卷题目考查的诗歌题材类型、主题思想、表达手法等内容,简单为学生陈述高考语文考查方向和内容,未引领学生对诗歌背后涵盖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3]。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提出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三)学生鉴赏能力薄弱
教学是一项教师和学生高效互动的活动,并非教师单方
浅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曾琴英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仙游第一中学,福建莆田 351200)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古诗词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与欣赏品味,充分体验和感悟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薄弱、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阻碍了诗歌鉴赏教学效率的提升。

对此,本文以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0)35-0028-02
面传授知识和技能,整个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紧密配合,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但纵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可知,语文教师教学进程与学生学习进度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多和学生未积累足够的诗歌鉴赏基础知识有关,其无法及时吸收和消化语文教师传授的知识内容,更无法做到知识的迁移。

这就造成学生在课后练习时难以理解和掌握诗歌内涵,甚至在赏析诗歌时未能准确审题,以致连连失分。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优化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摒弃以往格式化和单一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学情和诗歌教学特征合理选取教学方式,活跃诗歌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诗歌特有的魅力[4]。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导学案教学法。

相关教育者指出,教师需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用于减轻教学压力,让学生掌握更多新知。

导学案能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前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实现真正层面的高效学习[5]。

其中,导学案涵盖合作探究、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教学精点、自主预习、课后反思、延伸拓展等多个环节。

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为其高效掌握和记忆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第二,对比分析法。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法,即将相同背景、题材、作者、风格的诗歌放置在一起展开比较或异类比较,让学生领略诗歌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同时,对作者传递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欣赏水平。

以《一剪梅》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将该作者的《如梦令》《声声慢》放置在一起对比分析,上述三首诗词分别出现在作者人生的不同时期,自然有着不同的思想情
感。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如梦令》的诗词画面,让学生明确诗词描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和无忧愁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作者“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特点。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及生活变迁,作者的心境也发生了相
2020年35期
29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
精品课堂
应的变化,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诵读和赏析《一剪梅》,并运用比较分析法将《一剪梅》与《声声慢》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前一首诗词表现作者中年际遇,后一首表现作者晚年际遇,虽然两首诗词主题均为愁苦,但具体表达的愁苦有着极大的区别。

《一剪梅》表达了少妇的闺阁之愁与相思之愁,带着一丝天真烂漫;《声声慢》则更加凄楚沉静,表现了作者历经沧桑和饱经忧患后的寡居之愁。

通过对比分析教学,学生能加深对所教诗歌内涵的理解,以由线到面的方式形成系统化的学习体系,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效率和质量。

(二)指导学生积累鉴赏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鉴赏能力薄弱问题,应从多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和诗歌鉴赏有关的知识,并借此提升学生的鉴赏诗歌水平。

高中生需要积累的诗歌鉴赏知识有常见诗歌的题材与体裁、主旨与表达、表达技巧、意境与意象、语言风格、作品风格等,只有夯实上述基础知识,才能为高效鉴赏诗歌做好铺垫[6]。

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上述基础知识时,并非机械化地向其传授,而是借助上述知识有计划和条理性地鉴赏部分诗句,促使学生品味诗歌独特的韵味,深刻理解诗歌内涵。

掌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前提是读懂诗歌。

所谓读懂诗歌,即准确了解诗歌具体讲述了哪些内容及其含义、作者按照何种写作思路和层次来描绘的。

在阅读或朗读诗歌时,学生要先读标题,因为标题中涵盖诗歌内容、形式等各种信息,这也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所在。

部分诗歌标题直接点明诗歌线索,或者概括诗歌重难点内容,或者奠定整体情感基调,也有诗歌标题暗示诗歌的写作地点、时间、事件、对象、主旨等要素[7]。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从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歌是围绕梦游天姥展开的,留别是诗歌的写作目的,
其体裁是典型的古体诗,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揭示了诗歌内涵。

除了标题,学生还要读懂诗歌正文。

正文是诗歌鉴赏的
核心内容,学生如果无法读懂正文,就无法读懂整首诗歌。

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诗歌中经典名句,以梳理诗歌特征和结构。

以《山居秋暝》为例,这首诗歌的关键词句是最后一联,其中“留”是整首诗的核心,该字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疲倦与厌恶,以及对山水田园的留恋。

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挖掘诗歌的深层信息。

例如,每首诗歌下方均有对部分词汇的注释及课后相关练习题,此类信息十分重要,甚至可作为解读诗歌内容的关键,教师可指导学生理解注释和完成练习题,从而高效理解和鉴赏诗歌。

结 语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在陶冶学生情操和提升文学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需要语文教师给予高度重视。

教师可优化教学方式,以转变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和教学模式格式化的现状,根据学生学情调整教学方案,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诗歌鉴赏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凌云.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优化对策探究[J].中国校
外教育(理论),2020(03):24+37.
[2] 张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C].广
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期座谈会资料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 2019:616-618.
[3] 王绍忠.慧眼辨诗情:浅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
效策略[J].课外语文(教研版),2020(05):35-36.
[4] 晏志新.针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效策略的探讨[J].课外语
文,2020(02):25+27.
[5] 梁超民.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C].
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年第一期华中教师教育论坛资料汇编.武汉市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武汉创读时代出版策划有限公司,2020:241-243.[6] 徐烨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文
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2):80-81.
[7] 杜军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C].广
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51-153.
作者简介:曾琴英(1970.11-),女,福建莆田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