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共51张)

合集下载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全国卷历史41题应试技巧分析
一轮复习 ——41题主题式题型解题小技巧
• 一、主题陈述型:围绕*****,自行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二、主题评析/述型
围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常见类型:
• 一、并列式即AB式主题精准型(范围较小、内容具体直 观),其中又可分为限定项时空精准或限定项时空笼统型, 比如: • 1、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妇女婚姻观与社会变迁” • 2、结合世界史,围绕“科学与启蒙运动” • 二、并列式即AB式主题笼统型,比如: • 结合世界史,围绕“政治与经济”\“科学与思想” • • • • 三、比较型,比如: 围绕中外政治制度、围绕古代书院教育和现代高等教育 四、单一型,比如: 围绕近代中国婚姻,围绕科举制,围绕抗日战争

• 论题二: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 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4分) • 阐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 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 的报道上来。(4分) •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 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 日渐丰富。(4分)
• 材料 一定的生产方式要求有一定的运输方 式(运输工具)与之相适应,生产方式的 革命必定伴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 革命。交通运输一旦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 应,会反过来对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 作用。 • ——据马克思《资本论》 •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 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实依据)。
1950—1970年 1978—至今
《人民日报》 《红旗》(党报 党刊)、《文汇 报》(综合性日 报) 内容更加丰富, 但依旧政治宣传 方面涉及较多, 娱乐题材缺乏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0题命题规律分析

近六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历史第40题命题规律分析

2018/2/2
6
4、青睐社会转型,体现国家意志。
以“社会转型时期”取代“单一历史时期”,有利于命题者选取更多的考点考查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进而通过对比,考查学生对“转型”的历史 背景、过程、特点、作用或结果的理解分析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在“转型”过程 中,考查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的能力。 2012年、2013年以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1历史卷第40题都是以社会转型期的
2018/2/2 8
例:(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0)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 的背景。(15分) 标准答案:背景:宋: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 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牛: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 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15分) 这道题如果按照广东长期以来形成的答题思路和答案的语言系 统,广东(专家)考生可能会给出如下答案: 背景:中国: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束缚;经济,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文化,程朱理学,三 纲五常禁锢人心,科举制度的束缚;对外:海禁政策。
重大问题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研读、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 等能力。 作为国家选拔考试,在题目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国家意志。比如,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歌颂爱国精神,提升法治意识、重视法制建设,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强化环保意识,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 平、歌颂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等。各卷题目的具体内容以教材知识
2018/2/2 5
3、考察视角独特,折射学术热点。考察内容以历史小专题为
主,注重小专题的深挖拓展。紧扣现实热点,折射学术热 点问题。比如,2013年的第40题,考查近时期对海洋的开 发和利用问题,这既是世界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从古老 的“大陆帝国”走向“海洋强国”的现实课题。2016年的 第40题,以清代以降我国人口增长为题,考查学生对人口 增长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以及对近代知识分子提出的解 决之道的认识等。

谈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中的比较题

谈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中的比较题
要对比就要有对比的角度,否则对比无从入手。 对于对比的角度,有的题干设问中有明确提示,如今 年 2 卷第 1 问所给的对比角度是“种植利用”,3 卷 第 1 问所给的角度是“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 素”、第 2 问所给的角度是“有利发展条件”;有的 题干设问中就没有明确提示对比角度,如今年 1 卷。
54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问中没有给出角度,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
文本分析并针对比较的主体结合所学知识来寻找对
比的角度。
下面我们就按此思路将今年的四道比较题逐一
解析。
1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56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中国从古代即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豆饭、 各种豆制品; 中国大豆的种植从黄河中游向南方扩展;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齐民 要术》; 再对比材料第二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而到 1765 年,大豆才引入北美; 中国从古代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而美国 最初将大豆作为饲料或绿肥;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而美国 利用大豆则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成果;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题干设问只是问中国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因此尽 管我们将中美做了对比,但只需要答出中国特点的 内容即可,美国只是中国的参照物。 3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相同因素”,限定语包括“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这里就有了对比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我们可以据此制表如下:

2018全国卷40、41题备

2018全国卷40、41题备

遵循的几个原则
1、审好设问,分值。问什么,答什么,简明扼要,不必 展开。 2、语言准确、规范。 3、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 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4、尽量用教材的语言表述,材料里的关键词要保留。 5、克服思维定势,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 6、答案书写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工整化”
命题视角
视角一:对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及其精华的考 查。突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 耻、勇的核心价值观。围绕国学经典,诸子 百家,传统文学,民风民俗,传统节日,中 国戏剧,中国医学等内容进行考查。 视角二:依法治国理念。中国近代法制的发 展历程。 古今中外的法制理念的对比。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2、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 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 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 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 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 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 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 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 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 问题之间的关联
问题内部的关系:并列、递进、因果
应对策略:2、找:获取信息并解读信息 ——解题的关键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 具体做法是: A 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 短材料分句,找 出各句的含义; 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 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B 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材料主旨概括。 材料的出处,内容 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 至材 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 往给解题 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 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 发作用,不可漏读。 C 对挑出的层意要进行处理,不能把原文抄成答案。考试考 查学生的能力就在于此。 处理材料时注意:同类的要合并概括,能够对应教材知识的 要对应;注意层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41、42题评析
一、稳中求变,变中创新——高考全国Ⅰ卷41 (原40)题命题规律与解题思路的探究
1、近6年来全国Ⅰ卷· 41(原40)题考查题型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40. ( 1 )40. ( 1 )40. ( 1 ) 指 出 40. ( 1 ) 41.(1)说明 41.(1)概
②说明……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即作 用,价值。
2、社会伦理型试题的解题思路与答题范式
【例1】(2018 ·全国Ⅰ卷·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 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 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 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 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④概括……主张,简要评价:主张——见解。评价——指对人 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
⑤概括……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原因:相同之处— —相同点,不同之处——不同点。
⑥简述……历史背景:简述——是用简要的语言陈述,描述或总 结。
4、(3)问设置: ①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 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②指出……特点及……背景:指出——指点出来。背景——即时 代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③指出……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即不同点,与相同点向左。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规范二:全国卷第40(41)题解题能力规范(含解析)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规范二:全国卷第40(41)题解题能力规范(含解析)

规范二全国卷第40(41)题解题能力规范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一直是历史高考的重头戏,能否答好也可以说是高考是否制胜的根本。

在日常练习和考试中,我们的同学往往视之畏途,常犯“全不对,对不全,全不精”的毛病,怎么办?笔者据多年经验,总结了“四步走”的解题策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设问。

但很多同学平时做题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一看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然后再看设问;读材料时还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几乎是盲目地读。

当看完设问后,又得回过头再读材料。

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审设问后读材料。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1.审清答案来源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材料和教材。

2.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

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

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

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的了解。

其二,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

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技巧)

全国卷历史41题开放性试题必胜技方法开放题常见三大类型:1、提取信息说明类;2、观点论证类;3、自拟论题类。

类型一:提取信息说明类(一般要求提取两项信息)基本思路:A.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信息)(尽量从宏观方面和整体材料入手)B.说明为什么(论证)答题模式:信息1——说明1;信息2——说明2例1: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I·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word完美整理版问题: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类型二:观点论证类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阐释题目中呈现出的观点,而不要求考生自行建构新的观点。

这些题目总是或隐或显地呈现了固定的“观点”,考生只需要明确选择(概括)其中一种即可。

解题思路:第一步: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及态度。

不能写“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或我同意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即:我同意(不同意)……(写出具体的观点,观点表述要准确且简洁),不要对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要么赞同,要么不赞同,选其一)。

牢记注意事项,规避风险,稳答稳扎(1)就材料中自己掌握史料最充分、最熟悉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2)尽量不要反对或否定作者的观点(一般原则是选择赞同的观点进行论证难度要低一些。

因为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的,找正面的史实比较容易,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利用价值高,论证过程简单;反面论证驳斥作者的观点难度较大(3)注意史论的时空限制(近代的还是古代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观点的提出也应符合题目时空要求。

第二步:用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并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要注意层次、角度的多样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三步:总结重申自己的观点,呼应论题。

(造一个和论点意思相近的句子)答题模式:表明观点(态度)+史实论证+小结(呼应观点)例2:(2012全国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

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一】2018年高考历史41题答技巧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改革的“试验田”)不论“包装”怎么变,考察的核心没有变,都注重对史论结合能力的考察。

从2012至2015年,41题始终要求我们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找出一种或多种变化趋势进行解读说明。

2、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引入史学最新研究成果)3、基本是开放性试题(一题多解,答案多元化)分类型掌握突破1.找变化趋势,并分析说明(解读)类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从所提供的材料、表格或图片中选取一种或两种变化趋势,并结合史实进行说明、阐释或解读。

2. 例:(2015·全国ⅱ卷)(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题关键点(类型模版):1.第一步必须找出并选取一种变化趋势(4分)a.材料中可能有多种变化趋势,尽量选取那些宏观(主要)的变化趋势进行解读。

b.确定变化趋势时,一定要“深谋远虑”,结合自己的史实掌握情况确定,确保分析时有充分论据,有话可说。

c.注意格式:变化是从(由)……到……,一定要体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不能只答变化的结果)。

2.第二步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明确时空限制,筛选符合时空要求的史料,注意史论结合。

3.注意识别同类型题的不同变式,做到举一反三。

【二】高考历史41题类题型特点 1.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

2.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介绍】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介绍】

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介绍】高考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历史的备考策略你计划好了吗?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2018年高考历史备考:回归教材教材是学习的对象,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根本,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答题的前提,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

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回归课本,强化基础,这是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经过几轮复习过后,在最后的备考阶段,我们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课本知识,纯粹为了做题而看题,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或者是结论性的语言理解不到位,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确,很多同学常常出现最后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的复习备考感觉。

2007年的我省高考文综历史卷得分偏低,究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应变能力差等原因靠成的。

因此,回归课本,依据考纲,夯实基础是当务之急。

历史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一般地讲,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牢记教材的每一节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多看教材,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五、六遍以上,甚至还要过好背这一关。

只有过好了背这一关,知识才能运用自如,才能熟能生巧,这样就会为我们以后的复习逐渐扫清障碍,最后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全面的掌握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目录、正文、小字、注释、课本插图、年表、课后习题。

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

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也只有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全国卷历史第40、41题备考策略
(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 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 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
【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 用。
归纳、分析
151 儒学发展史
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 归纳、分析、比较、解释
态度
152 孟子与苏格拉底
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 归纳、分析、比较
161 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 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 归纳、分析、比较、评价
要评价
162 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 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 归纳、比较、分析、解释
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 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 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 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第二 次工 业革 命 第三 次科 技革 命
电气时代(劳动工具),内燃机及汽车(劳 电磁感应理论、 动工具),大企业制(生产管理),石油化 发电机、内燃机 工新兴行业及钢铁传统工业的技术革新(劳 等 动对象)等 量子力学、相对 信息时代(劳动工具),原子能(劳动工 论、计算机技术、 具),“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 空间技术、原子 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 能技术等
近代中国在外来侵略下的反抗、“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 探索 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
年份 11年 12年 131 132 141 142 试题 西方崛起 冲击与反应 汉唐地图 中英建筑 抗战目录 世界史目录 材料呈现 题型语 论述式文字材料 评(论)……观点 历史事件结构图 评析……模式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教科书目录 教科书目录 提取信息……说明 提取信息……比较 提出建议……说明理由 指出不同……分析原因 能力要求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②评论历史观点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①论证历史问题 ③提出不同看法 ③提出不同看法
全国卷41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
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 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 怀)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 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 出不同看法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12分)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 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历史全国卷第41题备考策略PPT课件

历史全国卷第41题备考策略PPT课件
41题备考策略
日照 杨华 本文201541题技巧及满分样卷均出自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之解题技巧》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四套教材 只需一种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 一教程》即可搞定
点击下面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均可购买
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
特别提示: 忌抄袭题干材料;修改或补充公式要说明理由。
8
【赞同观点论证方案】 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 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 成生产力速度加快。
事例
科学+技术
各生产要素
科技革 计算机技术、空间 “经营者革命”(生产管理),第三产业兴起
命 技术、原子能技术 (劳动对象)等

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
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
9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一: 观点: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 力的发展。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 迅速发展。(4分) 论证: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 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 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 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推动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 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 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整体评价2分)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二)考查的历史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史部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汉朝治国思 想、重要历史人物及事迹等初高中历史知识。
(三)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涉及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2、考查方式 唯物史观:本题解题时需要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时空观念:本题需要将历史现象置入特定的时空中思 考才能解决问题获取答案。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秦始 皇
李斯 陈胜
宋襄 公
夏桀
商纣
提取信息
论题(题目要求)
东汉、 史学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论从史 出”;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
班固、 学家,出身儒学世家;《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
汉代班固评价人 物等级的标准深受 儒家思想影响;
部重要的史书,其规矩法度清晰、 体例整齐合理,开启了官方修史
中国古代重视儒
的端绪;
家思想的发展;
尧、舜,上古治世,是公天下
物历及史事人迹;的周孔代文子儒表王开家;创 思周想王创朝始几人百;年基业;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屈原爱国诗人; 范蠡成功商人……
班固评价人物等 级体现了汉代的治 国思想; 班固评价人物等 级的标准与历史人 物的作用相互关联。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中中 (仁 人)
孟子 屈原 荀子
中下 (智 人)
子贡 范蠡 廉颇
中上
老子 商鞅 韩非
中中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加分指导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 含解析

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规律分析与应试策略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有人称之为开放性试题,也有人称之为探究性试题和创新能力评价题.这一类型试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

下面对这一题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反思其应对策略,以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一、命题规律1.从能力要求上看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1年“西方崛起”题和2012年“冲击——反应”题,都是考查考生“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013年“汉唐间历史变迁”题考查的是“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和2015年“公式探讨”题,主要考查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试题涉及了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基本的能力要求。

2.从命题立意上看近年来,高考文综试题坚持能力立意,引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逐渐加强了从注重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转变,试题由过去重视考查记忆能力向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在41题中的表现特别凸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答题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论从证出和史论结合;第三、语言表达上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从考查目标上看近几年全国卷第41题以社会重大时事热点、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争论话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依托,突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导向功能。

2011年“西方崛起"题,凸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效热点;2012年“冲击--反应”题引导考生思考现代化发展模式;2014年“目录修改说明”题体现中日关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2015年“公式探讨”题是科技创新这一热点聚焦的体现.这些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在选材上别具匠心,既突出了时政和学术热点,又突出了历史的教育功能。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应对策略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应对策略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命题的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学习潜力以及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俗地说,命题源于教材,但绝不拘泥于教材,往往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阅读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1.回归知识,考试内容多依托教材中重要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

因此在备考时切勿脱离课本,在考试中许多考生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不够严密,答题时出现漏洞,或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清晰,语言表达不准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学们阅读教材不仔细,知识点掌握不牢,观点理论理解不够深刻。

因此,一定要克服思维惰性和认知定势,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整理知识,窜联知识,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结构。

2.重视能力,学科特色鲜明。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两个方面。

前者体现在如何获取知识(包括获取材料和阅读材料等),处理材料(提取、甄别、解释材料的能力)和组织交流能力(概述、叙述、论述等能力);后者主要包括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逆向思维、历史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

我们常常借助于这些思维方式来解答主观题。

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能够提高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人简单地概括说:“记忆理解总结﹦能力”。

对教材和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深入理解、有逻辑性的完整表达、及时地总结感悟,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训练环节,仅仅靠死记硬背和搞题海战术是难以大幅度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的应对策略1.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高考三轮冲刺,历史41题解题方法

高考三轮冲刺,历史41题解题方法

高考三轮冲刺,历史41题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指导: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

(2---3分)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

(2---3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一、题型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2 、从材料陈述看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3)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注意:(1)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2)评价、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标志性的词语,如:评价、简评、评述、说明、论证、如何解释、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观点、如何理解等历史人物评价:(1)定性评价即整体评价;(2)定量评价,即以史实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
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力 为辅
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
4.呈现热点 如 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 皮书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
A、材料题的方法——5部曲
1个原则: 先看问题,后看材料。 (如何看材料见选 择题解题指导) 2个注意: 标点符号和括号里的信息 (时间、层次、 出处等) 3个来源: 材料 +教材 +脑子 ①“根据材料X,指出(或概括、归纳)……现象、 特点、趋势” ——答案在材料里 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概括、归纳等)……原 因、意义等” —答案在教材里 ③ “综合上述材料……谈认识(启示)” ——答案 在脑子里
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
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
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 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的理念
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 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
从2015年河北省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 体得分偏低。
B.把握解题技巧,面对难题巧妙突破
1.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
纵观近7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如2013年全国Ⅰ卷和Ⅱ卷;2014年全国Ⅰ 卷和Ⅱ卷;2015年全国Ⅱ卷;2016全国卷自拟论题。
(2)历史探讨题: 观点提炼+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从两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 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二、第41题
2010年起高考历史主观题首次出现了开放性设问, 即“恩格斯观点题”,但此时尚未独立命题。从2011 年起,主观题开放性设问独立成题,即第41题,共12 分。该题开放、灵活多变,可概括为:四类,“四类” 是指:学术观点评述题;历史图片信息说明题;目录 修改题、公式或图表探讨题。
41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分析问题能 力,对考生具有较大挑战性。因此,研究该题的解题 方法,形成模式,强化训练,对高考提分有很大帮助。
一、第40题
1.命题手法: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1)单考中国通史:古今贯通,多从古代考到晚清。 如 11古代选官制度——春秋至1905 13.1古代海洋利用——商朝至19世纪60年代 14.2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清军入关至1911年 15.1儒学发展——先秦至晚清 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康雍乾至晚清 (2)单考世界通史 如 12交通信号灯——1868到20世纪80年代
材料题答题方法
5化 (呈现在卷面上的答案)
(1)提示化 ,要善于使用提示语,问题的关键词、要点的关键词 要写在前面。 (2)序号化,要善于使用序号,使答案要点分明,条理清楚。 ①……②…… (3)要点化,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尽可能打开思路,多角 度列出要点。答题语言尽量做到概括,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 (4)段落化,最好能一个要点一段,即使空间不够,也要尽量做 到每个要点之间留2个字的间隔,尽量使要点一目了然,便于老师 阅卷。(让评卷教师很喜欢你的试卷,不自觉就给你高分。) (5)准确化,杜绝出现错别字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
一、高考回眸
二、试题特点
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 2.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 历史价值)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8年高考41题依然将是有限开放! 但又不会拘泥于前7年的题型,而会有创新!!
2.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 (阐明并论述)。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 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 研讨)。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 “若何”(怎么样) 提升小结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材料题审题方法
4审:利用四类语言,分解题干,提高审题能力。 题型语(规定回答问题的方式)
简述、分析、说明、概括、指出、评价、评述、评析、简评、论述、论 证、阐述、阐释、描述、比较、解读
答项语(规定回答问题的内容)——历史事物的三个要素
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 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 限定语(规定回答问题的范围) 时间:年、年代、世纪、时期、当时; 地域:中国、西欧、江南、中西 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 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答案来源:据材料……,据所学 知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中心语:要求回答的中心内容。
材料题阅读方法
1.要注意具体材料具体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 文,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 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 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此时,可按语文课中 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来处理,先找句子的主、谓、宾语, 再找定、补、状语等其它修饰成分。 2.一般应分段处理,逐段提取信息,段的划分应以句号 为标志。如果句号较长,就以逗号、分号、省略号(前 后一般表达不同的观点)为标志,提炼出的信息应分别 与课本知识相对照,最后形成答题思路。这个过程可以 概括为:看材料,划句号,句号太长找分号,关键信息 提取好,无效信息过滤掉。
1.命题手法 (3)中外对比: 如
132爱因斯坦热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 141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明朝中外对比 152孟子与苏格拉底——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 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外对比 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中外对比
总之,40题既关注“小切口,深分析”,又关注 “大跨度、宽领域”,既注意专题板块的条文绦细,又 注重同一时代、同一角度的中外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