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单一型材料选择题——语意和语境
例: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 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4.2018年全国1卷引入学术界新观点统计
题号 28
30
34 41
内容
相关研究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舆论宣传 《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舆论
策略
宣传战》秦海侠 徐初波
新中国成立前夕西方国家与中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对
共外交接触
美外交政策的演变》等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研究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
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如全国I卷24题通 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 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 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指在一定时间、空间中理解和解释重大 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几乎所有的试题解 答学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才能够准确地 解答它。
复合型材料选择题——语意转折
例: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 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 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 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 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 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2.从试题提问词分析:有提问词和无提 问词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高考历史试卷的几点分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2018年全国卷I文综高考历史试题的几点分析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和方法的特质要求,使试卷试题保持了历史学科一贯坚持的严谨稳定,2018年高考的历史试题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性、思想性和导向性。

立意明确,选材典型,设问得当,遵循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注重主干知识、必备知识的考查,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

试卷新鲜,但着实难度比之往年,降了不少。

1. 紧扣热点。

第33题考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热点相关;41题考察中国古代地方自治,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民主自治等热点相关。

2. 避免偏题、难题、怪题。

试卷考察整体较为容易,主要考查主干知识,避免偏题、难题、怪题,如第26题和第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第32题考查人文主义起源,第34题考查工业革命等知识。

3. 考查历史核心素养及史观。

第30题考查建国初期我党的外交状况,第35题考查1945-1970年,考查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

这些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但也出现了时间考察的明显位移,如第33题的1847年,则考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前一年。

第42题虽为开放型题目,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中早期殖民扩张,延续考察近代化史观。

二、试卷结构(必做题)必做题部分分值共85分。

1、通史角度:中国史:57分左右(上升),世界史:28分左右;世界史的比重略有减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2、模块角度: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必修3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1比例激增,三个模块比例失衡。

42题按政治、经济、文化各占4分计算。

3、:试卷整体结构比较平衡,选择题继续保持着以往不变的时空排列顺序。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例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稳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风格,高考不讲求覆盖,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方向始终如一。

2018年全国文综1评析

2018年全国文综1评析

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48+25+12+15=100。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

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也较高,这样的考查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只要冷静回忆这一部分所学知识,注重答题分点、格式明确,该题迎刃而解。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反思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及反思

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三卷
25
28 3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
严复《天演论》对赫胥黎观点的改动 18世纪前半期法国的沙龙聚会 耿传明的“严复的《天演论》与赫 青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齐世荣世界史中《启蒙时代》 《十八世纪的法国沙龙:温柔乡,哲 学园与革命场》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韩延龙《中国近代警察史》
三卷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启蒙思想的传播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苏联斯大林模式
41
(40)上海和曼彻斯 特近现代城市发展 汉书中的古今人表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42
汉阳铁厂的兴办 洋务运动等
45 46 47
汉武帝年号改革 中共对二战性质的认识 美国罗斯福的睦邻外交等
1936-1981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 三娘子与明蒙关系
二卷 三卷
31 33 24 25 31 34
基本特征
6、加强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史和改革开放史的考查,体现道路 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价值倾向。
试卷 一卷 题号 29 30 考查内容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相关方向 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
31 33
41 二卷 29
分析:题干材料说墓葬中发现不少铁器实物,没有体现有多少铁农具,因而证明不了铁农具得到普 遍使用,并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在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是战国以后,所以A项错误。题干图中可 以表明当时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发现了铁器,但还不足以证明新疆地区的铁器就是从中原大量 引进的,或许是当地独立铸造的,因此也不能表明两地联系紧密,依据所学知识,中原新疆发生紧 密的联系实在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因此B项错误。由题干中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可知,这些铁 器在当时数量应当比较稀少,因此当时我国冶铁技术不可能已经相当普及。铁器的出现标志着生产 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图中铁器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相对社会发展较快,D项正确。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分析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I卷的历史试题,继续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在形式上,试卷的结构、试题的形式、各题的分值等与去年一致,在内容上,依然是既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历史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同时贴近现实,注意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结合。

最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

总之,2018年高考I卷的历史试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试卷结构2018年1卷历史分值分布表(必做部分)由上表可知,全国I卷的通史,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继续保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与前几年高考是一致的;而模块史比例严重失衡,必修二经济、必修三文化模块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必修一政治模块的比例激增。

二、试题形式1.继续史学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第34题,材料列举了目前学术界有关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几种新观点。

既拓宽了考生的学术视野,也考查了史学过程方法。

2.试题形式依然把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査的主要载体。

如第24题以科学知识与墨家思想相结合、第25题考查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第26题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28题的甲午战争、第31题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32题的梭伦改革、第33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第34题工业革命、第35题第三世界的兴起等。

3.试题形式上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第41题材料从宋代的乡规民约、清末新政下的地方自治、新时期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对比和发展,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分析、评价等学科方法和能力。

4.首次将文学素材引入高考试题,这是今年高考试题的最大变化和亮点。

如第42题以《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考查小说所反映历史现象。

三、试题难度根据新高考改革的实际要求,较大幅度地调整试题难度。

从整体上看,试题贴近考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体现了高考的选拨功能和对教学的引导作用。

具体体现如下:1.选择题所考查的都是考生熟知的基础知识,基本杜绝了往年拓展性的知识。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中中 中下
下下
(圣 (仁 (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愚
人) 人) 人)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秦始 皇李
斯 陈胜
宋襄 公
夏桀
商纣
看法3: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反映其渴望仁 政,反对暴政的思想。 说明:班固把实施仁政、提倡仁政的人物都给予了 很高的地位,把夏桀、商纣实行暴政的人物给予了 下等的地位,体现了其渴望仁政,反对暴政的思想。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中中 (仁 人)
孟子 屈原 荀子
中下 (智 人)
子贡 范蠡 廉颇
中上
老子 商鞅 韩非
中中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中下
秦始 皇李 斯 陈胜
下上
宋襄 公
下中 夏桀
下下 (愚 人)
商纣
看法2:班固评价人物等级体现了汉代的治国思想。 说明:班固把儒家学说主要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称为圣人、仁 人、智人,给予他们上等人的地位,切合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 术的治国思想。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处于中上地位,说明道家无 为而治的思想对汉代影响深远。把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 物放在较高地位,体现了汉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三、高考备考策略
1、启示
①本题用表格的形式设置材料,需要考生最 大限度的获取表格中有效信息,充分调动和 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能力要求极高。 ②解答本题时所需知识较多,不局限于教材 知识,涉及初中所学历史知识和日常积累的 历史知识,知识面要求广。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高考二卷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

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及2019复习策略讲座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及2019复习策略讲座

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
32.9% 25.9% 32.9% 32.9% 27.0% 27.8% 32.9% 30.5% 34.1% 29.4% 32.9% 34.1% 40.0% 34.1% 35.2% 33.0% 32.9% 44.7% 34.1% 32.9% 33.0% 38.0% 31.8% 36.5%
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评价
交流
分享
助力
(2018年全国I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 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
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 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乡村振兴
试题评价
必备品格。
交流
分享
助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
•(2018年全国III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 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 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 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试题评价

交流
分享
பைடு நூலகம்助力
上表显示,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 考查比重,与2017年相比,中国古代史增加了5.1%,中 国近现代史持平,世界史下降5.1%,基本保持了“三分 天下”的态势。

2018高考历史卷评析

2018高考历史卷评析

• 点睛:“现实的问题历史考”一直是高考命题 的思路,本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 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 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 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 • 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 才能快速反应,掌握主动权,沉着应对。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 料可简化为“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 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 政府则无动于衷”。
•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 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 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请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 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 查“双基”的基本特点。 • “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 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 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做‘麒麟’”?这一方面 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 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
• 【答案】A • 【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 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 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 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 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 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 国家的,故D项错误。
• 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 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 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 割据是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 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 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 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教材 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 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 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 • 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

2018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1历史分析

一、试卷结构总体分析评价2018年高考己经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今年高考既有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后的未来指向性,又有全国卷特有的传统性。

选择题24-35为历史选择题,共12个题,48分;材料题必做题为40题、41题。

选做题为44题、45题、46题三选一,满分为100分。

今年的高考,继续深化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以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事件为主要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考查,例如以村民自治建设为背景,考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尤其是依宪治国这一时代话题,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重要建设方略。

本次试题历史部分选择题较2017年风格相近,主要是材料更加新颖,考查更加灵活,这和之前的全国一卷文综历史部分风格是一致的,既关注学生基础,又有良好的区分度。

全国1卷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鲤分布考点5^124中国古代史先奏(政治史)425中国古代史隋唐(政治史)藩镇割据426中国古代史宋元(经济史)剥弋手427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史)明朝朝页贸易428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甲牛战争429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430中国近代史(政治史)解放暗431共和国史(经济史)-fiirtil432世界史(文快)西方433世界史(明台史)科河会*434世界史(场史)一工与史学素养435世界史(明台史)瓣全聊局演变441中国近代史与共和国史(材料题)基层民环台建设2542世界近代史(开瞄)资本*世界市场12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碇祚号改革154620世纪暗与和平国际反法西斯战争15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毕盛解罗斯福15二、考点分布分析必做题部分(85分)o中国史占57分左右,世界史占28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1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34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点评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点评

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点评一、试卷结构及难度分析本试卷延续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模式,历史试题数量、序号及模式均无变化。

12道选择题以中等难度为主,高难度较少,总体难度明显比去年降低。

大部分题目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调用所学主干知识,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很少真正的“超纲”或歧义。

考生平均得分应该比去年高出一道题(4分)左右的分数。

主观题41题,学生比较容易从解读材料、调用所学主干知识组织答案,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42题学生比较不好把握,难度可能会偏高一些;选做题45、46两题稍容易,47题解答比较难把握。

主观题总体得分应该也会比去年稍高一些。

二、命题特点分析试题基本延续近年全国高考试题风格,紧紧围绕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1.历史时空本卷几乎每道试题都涉及到相应的历史时空,其中26、29、30、31、33、35题需要直接运用所学的历史时空进行辅助判断;41(2)、42、46等题,解题时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均与历史时空紧密结合。

对“所学知识”的考查犹为突出,分值比重大。

有不少题目的“题干”内容明显超出所学知识范围,但其“选项”或“答案”,基本上无需调动运用“超纲”的知识。

考查侧重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推理”,所需调用的“知识”也基本上属于所学“主干知识”。

2.史料实证选择题引用的“史料”多样化,除文字史料,图表、图片史料占了四题,这也是近几年全国卷少见的。

主观题以“摘编”史料为主,“文字阅读”难度较小。

第42题采用“小说梗概”,似乎超出“史料”范畴;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也算是命题的一种新的尝试。

3.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重中之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本卷的绝大多数题目,都突出“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历史解释”中,特别突出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辨析。

如:24题“诸子百家”、“科学体系”;26题“雇佣劳动”;27题“中国文化”、“传统观念”;30题“独立自主”、“外交独立”;32题“权利平等”、“人文精神”;34题“研究视角”;35题“第三世界”等。

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2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2卷历史试题评析

A
民主,不可能也不会排除国民党。
一题一句:民族觉醒是今年核心考点,主要考查的都是爱 国的表现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的政策。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料实证)
•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 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 义。”) •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不一定是工业 •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违背史实,时空不对 •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违背史实,无关材料
•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 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 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违背史实,俄国还是封建制 •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违背史实,浪漫主义讲夸张幻想 无关材料,材料是崇拜权力 •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 • • • •
参考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 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 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 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 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 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 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 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 和传播》等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 原因。(8分)

2018年历史真题及解析_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18年历史真题及解析_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4.00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2.(4.00分)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3.(4.00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4.00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5.(4.00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6.(4.00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

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7.(4.00分)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I卷、全国II卷命题仍然延续了历史学科特色,既注重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又侧重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对于重点知识仍然重点考查,但是考试的形式比较灵活和多样,需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提取和思维加工;难度方面难易结合,难度适中,能较好的体现高考的检测性和选拔性;试题开放性大,角度多,有层次,结合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1、凸显历史核心素养历史的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部分。

历史考试通过选取典型的素材和巧妙的设问,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历史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史观,通过唯物史观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史实,如全国I卷24题通过呈现《墨子》一书中的成就,考查的落脚点在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历史唯物史观和人文情怀。

历史学科只有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才能不断的接近历史真实,如全国I卷中26、27题等题,都是在历史叙述的基础上,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联系,这是对历史解释的考查。

历史的家国情怀主要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

本次考试对于家国情怀的考查也比较明显,如全国I卷28题、29题通过中国屈辱史和探索史的呈现,引导学生的忧患意识、报国意识和实现中国梦的远大情怀,全国II卷中通过考查中国在联合国的重要活动和地位,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感。

如30题通过独立之前的外交,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如32题和46题就通过对史料的呈现,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2、注重基础,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与往年试卷相比,今年高考试卷覆盖的知识点有较多相似之处。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2018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3张PPT)

(二)考查的历史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史部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汉朝治国思 想、重要历史人物及事迹等初高中历史知识。
(三)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涉及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2、考查方式 唯物史观:本题解题时需要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时空观念:本题需要将历史现象置入特定的时空中思 考才能解决问题获取答案。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秦始 皇
李斯 陈胜
宋襄 公
夏桀
商纣
提取信息
论题(题目要求)
东汉、 史学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论从史 出”;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
班固、 学家,出身儒学世家;《汉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
汉代班固评价人 物等级的标准深受 儒家思想影响;
部重要的史书,其规矩法度清晰、 体例整齐合理,开启了官方修史
中国古代重视儒
的端绪;
家思想的发展;
尧、舜,上古治世,是公天下
物历及史事人迹;的周孔代文子儒表王开家;创 思周想王创朝始几人百;年基业;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屈原爱国诗人; 范蠡成功商人……
班固评价人物等 级体现了汉代的治 国思想; 班固评价人物等 级的标准与历史人 物的作用相互关联。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 人) 尧、 舜周 文王 孔子
中中 (仁 人)
孟子 屈原 荀子
中下 (智 人)
子贡 范蠡 廉颇
中上
老子 商鞅 韩非
中中
齐恒 公吕 不韦 荆轲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题(卷)分析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题(卷)分析

WORD 格式可编辑2018 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 3 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4 分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 4 分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 分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 4 分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 分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 分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 4 分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 分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 4 分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 4 分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 4 分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 分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 分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 分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 分46 20 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 分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 15 分必做题部分( 85 分)。

中国史占58 分左右,世界史占27 分左右,与2017 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 1 和必修2 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 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卷分析
激扬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体现高考内容改革对“助推改变应试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实现高考选拔德才兼备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一、体现历史学科积极育人导向
历史学科通过精心选取素材,构建试题情境,引导考生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唯物史观。

如文科综合Ⅱ卷第42题讲述了近代著名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投产过程,反映出近代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艰难曲折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激励考生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开拓进取。

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了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在考试内容选取上注意与党和国家的人才选拔要求相契合,考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必备品格。

如Ⅱ卷第47题描述了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以其杰出的个人能力与威望,维护明、蒙之间长期和平的事迹,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水平和家国同构观念。

历史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试卷的“鲜亮底色”,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师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强大思维工具,并成为他们信仰的指引。

如Ⅰ卷第29题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避免“偏、难、怪、深”
历史试题对考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优化与整合,避免“偏、难、怪、深”,强调考查主干知识。

如Ⅰ卷第26题和27题分别考查宋代手工业发展和明代的中外贸易,Ⅱ卷第32题、33题和34题分别考查古代罗马法发展、早期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等。

历史学科从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引导考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如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
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三、考查知识整合、迁移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分值权重,重点都在于主干内容,以此保障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如Ⅰ卷第26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考点,考查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历史科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在题目设计中做到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并以问题为导向,对知识与能力,理论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分层、综合、有效的考查。

如Ⅱ卷第29题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

历史学科以试题为载体,强调历史的实际应用功能。

如Ⅰ卷第28题以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差异的对比,引导考生认识到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国际环境局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只有首先抢占舆论制高点,才能掌握主动权,快速反应、沉着应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