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当考试结束之后,对试卷进行一次分析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以供大家学习。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一、试题评价本次的历史试题,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前两章;从题型看,包括32个单选题(48分),和3个材料解析题(52分),主观、客观的比例和高考一致;从题量和试题难度看,全卷难度系数为0.66,难度适中,只是题量稍微偏大,造成部分同学没有做完。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既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渗透很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善于分析历史问题的同学来说,成绩不够理想。

从总体上看,可以基本检测出进入高三以来历史学习的情况,希望同学们针对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不断提高自己。

二、考试中反映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客观题部分本次客观题试题大部分是材料型选择题,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为4、5、9、12、17、19、20、21、24、28、31、32题,这些题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2、21、28题为一类,这类题材料的意义不大,只是一种陪衬,或者是一种包装,实际上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对这类题就需要我们平时注重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才能适应考试要求。

第二类为4、24、31题,这类题以材料为依托,提供新的背景,对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这类题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不但要熟记历史知识,更要深入的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历史现象,如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不但要记忆准确,更要理解瓦解的表现和本质。

第三类为5、9、17、19、20、32题,这是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和课本关系不大,考查学生从材料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答案要完全依照材料,从材料中出,可能材料描述和课本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必须以材料为准。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课本中的小字、引文等内容,把它们当成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以培养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使自己有一个渐进性的提高。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

此次期末联考试卷考试内容覆盖了历史必修三个模块的全部内容。

命题在坚持考查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点。

从总体来看,题量适中,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全面,但是难度不大。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历史概念模糊不清:2题中对于吏的考察,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学生很多选择了A项,“分封制长期存在”,混淆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

致使很多同学丢分。

又如阶段特征的掌握比较欠缺:如11题中学生不能明确中国抗战的准备和国民党围剿红军时间区分,大意丢分。

2、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不强:如25题理解材料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前部分,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后半部分,结果导致断章取义。

3、审题不清、理解不到位:如27题中: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原因,学生大多没有依据材料进行概括,而是简单的按自己的想法概括。

三、在20XX年高考复习备考中应注意的事项。

1、回归课本、落实双基,突出历史概念和阶段特征的掌握注重主干知识体系结构的多次重复构建,正确牢固地形成主干知识网络体系,以应对不同的情景材料,要尽量把这一工作做实做好。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若将知识体系、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好,再能将历史概念理解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2、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

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切实加强课堂训练。

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尤其是小论文题型的基本解题模式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3、在选做题方面,个人认为应该是相对容易得分的,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平时授课和练习的过程中,尽量选一些自己最拿手的模块讲解;以及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有针对性的去做一些训练。

介休一中20XX年1月28日。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1)1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1)1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对于试卷的整体评价。

1.试卷结构:本卷命题是按照新课标全国卷的基本结构,分选
择题和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命题形式
基本符合高考要求。

2.命题特点:本卷命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很大程度上反
映高考要求,注重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对以往
命题的突破和创新。

第二:学生答题情况
就整体而言,本试卷学生最高得分51分,其中选择题最高40分,一般学生得分在24到40分之间。

主观题评分尺度适中。

1.选择题难易梯度明显。

反映一个共同问题,学生对历史概念理解不清,时间和空间慨念不强,也反映新课标改版后学生的通史意识不强。

教师在教学中对史实的内涵和外延挖掘不够。

2.主观题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开放性的特点,反映了新课标高考命题的趋势,答题的灵活性较强,材料比较新颖,而学生答题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学生对材料解读不清,时间概念不强,学生不能把材料和所学知识很好的结合,对核心考点缺乏深刻理解。

学生概括能力很差,并且字体不规范,卷面比较乱。

选修四选一,难度都不大,学生选哪个都有,由于一轮复习选修部分还没有复习到,虽然题比较简单,但得分并不理想。

第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 在今后的复习中,一定还要下大力气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增强史实中的时空概念。

2. 加强解题中的审题训练。

3. 在新情境下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4.提高主观题答题的规范性。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历史试题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经常面临的考验,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试题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选择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占据较大比例,其主要特点是给出若干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答案。

在解答选择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题目的关键词:选择题中常常会有一些关键词,如“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不符合的是”等。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以便正确筛选答案。

2.排除法:当考生对某些选项不确定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答案。

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再进行比较判断。

3.全面考虑:有时选择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考生需要全面分析选项,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解答题解答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在解答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清思路:考生解答题前,应先理清思路,确定回答的要点和主题。

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帮助组织思路,确保回答的内容有条理。

2.准确使用历史知识:解答题要求考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深入了解,能够准确运用和解释相关概念。

考生需要在回答中巧妙地融入相关知识点,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3.举例论证:为了使解答更加具体和可信,考生可以适当引用历史事件或事例作为支持材料。

通过恰当的举例论证,可以使回答更有说服力。

三、综合题综合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也有一定的比重,其特点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解答综合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审题:综合题通常会给出一些历史材料,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以便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灵活运用知识:综合题要求考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进行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

3.客观公正:在解答综合题时,考生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高考历史卷选修模块试题分析

高考历史卷选修模块试题分析

1高考历史卷选修模块试题分析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高考历史对于选修模块的考查,只在第二卷主观题第24A、24B中体现。

和的选修模块考查在整个试卷中的比重是1/6,每题10分,共20分。

一、考点解读:二、试题特点:(一)考察全面,突出主干知识。

选修一改革模块:1、重视改革原因的考查,尤其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引发改革这个角度。

24A中的(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24A中的(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2、重视改革最重要措施的考查。

24A中的(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建立“四百人会议”等国家权力机构改革);孝文帝改革:迁都、移风易俗选修四人物模块:24B考查孔子的“礼”“仁”观点及其作用,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注重了影响人物抉择的历史原因的分析(第(2)问中的第二小问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进行说明);24B考查克伦威尔平等观产生的原因(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和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政治影响,突出了人物的最大贡献或与其身份特征相应内容的考查,体现了专题的主题(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学生对这些主干知识的考查都可以较好地入手,没感觉到偏题难题。

(二)注重能力,设问视角新颖。

选修一改革模块:24A考查的梭伦改革,以立法拯救国家为切入点,探讨梭伦改革颁布的法令、改革目的无法达到的根本原因(阶级分析法)、改革的观念(公正、法治);24A考查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两个改革的广度、深度、影响入手,探讨改革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启示。

2选修四人物模块:24B中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从理想社会的秩序和个人品德入手,探讨他们相似的观点及相似的原因;24B中比较克伦威尔和拿破仑,以平等观为切入点,探讨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与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的关系,反应了命题者对历史研究的深刻感悟和独到见解。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印象及二轮备考思路一、试卷总体印象及成绩分析1、对于试卷的总体印象毫无疑问,对于这次皖西高中联考之阶段性检测,命题者是予以高度重视的。

从命题的思路、试卷的呈现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命制者把握新课标全国卷高考的脉搏,并使试卷命制力图贴近课标全国卷的用心。

该次历史命卷呈现出如下特点:1)、在考查的范围及内容方面力图贴近新课标全国卷本次历史学科检测采用全国卷文科综合样式命题,以历史必修课程三个模块册为考查范围,突出学科骨干知识,考点分布符合全国卷考试大纲要求。

尤其突出表现在选择题的命制方面。

在中国古代史方面命制了4道,近代史部分3道,现代史部分1道。

世界史方面4道。

可见命卷者以考查中国史为主。

在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文化史和经济史,在题例和分值分布方面基本符合新课标全国卷近三年来的命制规律。

不过中国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过大。

考查范围、内容及分值比重具体分布如下表:2)、原创性强虽然个别题目其文本部分令人熟悉,但该卷命制的题目基本是以全新的内容呈现,富于新意。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方面,基本都是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结合历史史实、历史现象进行考查,不但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而且创新性强,令人耳目一新。

3)、体现一定思辨性新课标全国卷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不再以认知技能为测试中心,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思辨性特别强。

具体说来,首先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于文本的历史分析能力,相应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比较、解释等能力。

这次历史命卷力图体现学科思辨性特点,在考查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巧妙设置知识和思维陷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试卷难度,达到考查的目的。

如选择题第25题唐朝筒车题。

该题要求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辨识诗句所描述的是何种灌溉(生产)工具。

但这只是考查的一层。

选项中没有“筒车”这一文本信息呈现,命制者巧妙地给出了与“筒车”同一时期的“曲辕犁”这一信息,通过思维转换增加了思维难度。

此题还辐射出对历史时序性的考查。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范文一、试卷基本情况。

1. 试卷结构。

- 本试卷为人教版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卷,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

2. 考查内容。

- 涵盖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内容。

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均有涉及,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选择题部分。

- 得分情况。

- 整体得分率约为60%。

其中第5题、第12题和第20题错误率较高。

- 典型错题分析。

- 第5题:题目内容为“唐代三省六部制下,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 中书省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吏部”。

正确答案是B门下省。

学生错选A中书省的较多。

原因在于学生对三省的职能记忆混淆,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这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三省六部制具体职能的记忆。

- 第12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 意大利商业城市的繁荣 B. 刺激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C. 促使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D. 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正确答案是B。

很多学生错选D。

学生没有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的直接影响和先后顺序。

新航路开辟首先刺激了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而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新航路开辟后商路转移的直接影响。

这表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方面存在不足。

- 第20题:“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后,苏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A. 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B.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提出杜鲁门主义 D. 实施马歇尔计划”。

正确答案是A。

部分学生错选B。

学生没有准确区分苏联在冷战不同阶段针对北约的不同应对措施。

2023届内江市高三零诊历史试卷分析

2023届内江市高三零诊历史试卷分析

2023届内江市高三零诊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的评价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能力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标高适度。

基于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比较适中。

(3)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三个班,平均67.2分,在十二家学校联考中居第一,较期中考试有较大进步。

三、学生答题质量分析1、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根据题意认真解答。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

大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增强;部分学生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具备了理解、分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读图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如综合分析题34题,对材料一的两幅图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不能由汉阳铁厂想到洋务运动。

(4))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34题第二问,戊戌变法起到的作用?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内容,这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分析。

(5)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特别是6、8、11.13、21错误率高、材料题31 (4),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扎实,没有真正地理解,只是死记硬背。

四、改进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英文回答:The analysis report of Senior Three History Test Papers. Chinese 回答:高三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英文回答: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is good. The students have a good grasp of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flexibl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and the lack of ability to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Chinese 回答:1. 考试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总体情况良好。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能灵活答题。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部分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欠缺等。

英文回答:2. The Specific Problems.(1)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some knowledge point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Opium War, some students can only answer the basic facts, but cannot explain the deeper reasons behind the war.(2) Lack of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For example, in the question abo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ome students can only list the events of the revolution, but cannot analyze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evolution.Chinese 回答:2. 具体存在问题。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试卷情况分析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17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

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

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

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

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

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

材料题5道,其中必做题2道,选做题3道,共52分。

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对材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

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6分,必修二约37分,必修三约12分,选修一15分,选修三15分,选修四15分。

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

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

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24分左右。

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第25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28题,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分不清楚;第30题,对材料理解不到位;第32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第35题,对经济政策概念理解不够。

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40题第1问,平均7.718分,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兴盛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40题第2问,平均7.13分,考查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落的原因,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较差。

41题,平均7分,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是学生仅能从欧洲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原因,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第一篇:高三历史试卷分析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卷分析刘雪萍一、试卷总的特点:本次期中考试是高三第三次月考,试卷从总体上说,题型基本稳定,难易度把握与高考接近,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广,包括选修及必修一四册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难度适中;主观题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察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体现了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

二、单选题:注重基础,考查能力1、单选题4、5、10、13、19、20题较为平易,考查学生的记忆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例如,第10题考查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考生可根据题干中所给的“二十九军”等词语来推算。

第19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对外关系成就的有关知识,考生只要能认真阅读整个题干,注意关键性的词语“20世纪70年代” 就可得出正确答案,此题最大的干扰项是A选项。

2、单选题1、3、6、11、14、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突出考查了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第3题考查中国西周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考生如果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不抓住“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这个细节性词句,就难以避开“在封建制度下”这个最大的干扰信息。

可见,认真审题是做好单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3、单选题第2、7、8、9、12、15、16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分析比较的能力。

其中第9题好多考生没弄清作者所说的“四肢”与“头脑”的涵义,选错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12题对抗战胜利后建国路线的比较考查,该题设计十分巧妙,考生得分率较低。

15题的关键点在于学生能否抓住“最适宜”这个关键词,然后再从选项中比较排查找出答案。

4、单选题侧重于设置陷阱,迷惑性很大,学生一不留神陷入圈套。

如、17、18在文字方面做文章,注重细节考查。

三、主观题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考查考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能力 21题(10分):问(2)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前期温州向近代化城市演变的重要表现,本问要求学生答题要“依据材料”,本小题失分主要在阅读史料、理解史料能力欠缺,致使要点概括不全、表述不明确、不具体所指。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

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高考历史三模质量分析报告近年来,历史科目在高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考生来说,历史成绩的好坏对最终的高考成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帮助各位考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总结与提高,下面我们将针对某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报告,以期为考生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整体情况分析该地区高考历史三模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

整体来看,成绩偏中等,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一般,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各题型得分分析1.选择题得分分析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的基础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分析结果显示,选择题平均得分为8分,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成绩分布呈现正态分布。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题上的得分偏低,这可能是因为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或者是在解题时没有仔细审题造成的。

2.解答题得分分析解答题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题型,也是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

分析结果显示,解答题平均得分为24分,成绩分布较为集中,高分段得分明显高于低分段。

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在解答题上的表现较差,可能是因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不深入,或者是表达能力不足导致的。

三、易错知识点分析根据学生的试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历史知识点是学生易错的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学生在这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常常出现对重大事件和人物的错位理解,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历程的理解不准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实和影响了解不深入,经常对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的描述出现错误。

3.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经验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理解不全面,对于党在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军事指挥、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细节了解较少。

四、提升建议1.对于易错知识点的掌握,可以通过多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加历史学习机构的辅导班等方式进行加强。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一、试卷分析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分,共50分。

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了变化。

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

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

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

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

高三12月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12月历史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12月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一、试题质量。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选择题部分比较成功,大题尚值得商榷,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内容上看,本次命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选择题政治模块涉及分封制、宋朝政治、科举制、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社会主义,共5道题;经济模块涉及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美国经济大危机及苏联和东欧经济,共4道题;思想模块涉及明清黄宗羲主张、近代中体西用、西塞罗思想,共3道题这些都是课标要求的基本核心关键点,完全针对目前一轮复习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

40题考查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问题,41题为地图开放题,考查中国近代和当代开放的信息,选修题45题考查民国国民政府发起的新生活运动。

第二、从考试题型方面看,本次命题主要设有2种常规题型,分别是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与判断;材料分析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分析,总结归纳和文字表述能力等,从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入手,考查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运用、对比、评价等,题型的设置依据传统,与高考接轨,比较合理,尤其是自2013年全国高考卷一改传统的SPLO型试题,而改为单一材料形式题,即仅提供两幅图片作为试题的主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行说明。

第三、从难易程度上看,本次命题难度和区分度都较合适的题有24、26、27、29、30、31几个选择题。

难度合适、区分度不合适的有25、40(1)。

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的有35、40(2)、41。

难度偏易、区分度不合适的有33题。

总体来看,选择题难度和区分度大部分比较合理。

毋庸置疑,本次命题存在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第25、33及40(1)三道题,区分度不合适,导致学生思路不明晰,答题及老师讲解破费周折,体现在大题上面就是学科特点不明显,很多学生答题时用地理学科语言在答题。

二、考试效果及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考生得分整体不高,选择题均分为25.2分,大题均分为15.1分,都偏低,尤其是大题第40(2)、41两大题分数都为12分,但均分却为3.2及3.51分,明显偏低,导致整体分数上不去。

【DOC】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DOC】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第1~25题选择题这份试卷中,分析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选择题,其错误原因和题目如下:1、学生阅读存在盲区,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第1小题,学生普遍不知道墨子是哪个诸候国人,又如第22题,学生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这块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再如第19题,学生对"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并没有很好理解;2、题目本身超出大纲要求或接近于超纲,如第2小题和第11小题,学生基本靠猜;3、读不懂题意,如第24小题,许多学生选择C,即"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插图的其中的含意不能很好理解;4、属于学生的知识面和能力问题,譬如第10小题,学生必须理解"文化"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最主要因素才能作出正确选择;二、第26题分析如下:1、大部分同学能答对,部分同学未答皇帝因素,扣1分。

2、大部分同学全答错,问题在于材料读不懂,答题思路错误,往往用三省六部制的关系来回答,或没有联系到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学生答题较好,个别同学答成“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的冲突。

4、两种权威的冲突基本能表达出来,但“受到大臣的约束”往往写成“受到大小官吏的约束”。

结局的说明脱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脱离“上述事情”而泛谈认识。

5、第26题有些同学能得到10分以上,大部分同学能得到6分。

三、第27题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第一问:(1)材料一、三反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相似之处?针对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写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有学生认为大生产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因此写了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的需要和当前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很多学生把材料一、三的主要矛盾分别阐述,没有概括出他们的相似之处。

(2)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审题不清,把材料一、二、三、四的作用全部都写出来了;也有学生没有根据材料分别阐述,不知道哪一点是回答材料一,哪一点是回答材料三;关于材料一扶清灭洋的作用部分学生写的是它的评价,材料三自己动手、缝衣足食部分学生写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温饱问题、发展经济。

三模历史试卷分析

三模历史试卷分析

三模历史试卷分析本次历史试卷质量很高,与同期深圳二模,广州二模试题质量相比,远远胜出!一,试卷分析1、站位高,契合中央教育精神和高考改革要求,如24题,选项:“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观念由来已久。

”再如27题,“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这些题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考试本身,更是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对社会有很好的积极影响。

2、试题新,本套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的一个特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如42题,中外相较,古今相连,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再如,第31题“农村的生产关系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体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的现状。

3、考察核心素养凸出,25、28题唯物史观,29、30题时空观念,32、33题史料实证,42题历史解释,47题家国情怀等等。

通过一次考试考察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1、选择题正确率较高,一本线以上的学生基本上选择题最多错一个。

集中在26、28两道上。

2、41题学生第二问答案有重复的地方。

3、42题非常好!有知识,有态度,有方法,还有情感。

题上明显应该有两个观点:第一段,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段,现代化要脱胎换骨。

学生观点很多样,可以看出学生思维很灵活,并且有些学生的观点很深刻,改卷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很享受!学生答题存在问题:①,史论多,史实少。

②,所列举的史实没有按时间顺序。

③,有明显的史实错误。

④,角度单一。

⑤,规范性不足,完整三段论的不多。

语言表诉也不规范,有些观点直接就是政治学科的语言。

4、45和47题选47题比较好。

三,建议:增加区分度。

8.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8.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8.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巴州一中2020年高考适应性检测成绩分析报告
学科:历史
一、试卷分析
此次试卷覆盖面全,符合高考命题要求。

难度选择题偏大,问答题难度适中。

二、考情分析
此次考试我校学生整体情况不乐观,选择题18(班)平均分19.22分,12(班)班平18.58分,大题18(班)班平18.65分,12(班)班平16.96分。

选择题得分明显超低,大题41题第2问得分偏低,42题出现严重问题,离预期差太多,选做题得分也需提高,高分学生太少。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记忆混乱的现象严重。

2、答题逻辑思维能力差,发散性思维不够,回答问题角度不全,失分严重。

3、复习过程中大多学生精力集中程度不够,高考的欲望不强,对自我要求太低,紧迫感不够。

四、教情分析
1、目前正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学生练习程度不够强。

2、第一轮复习尚有欠缺,夯实学生基础力度不够到位。

3、特殊题型训练不够,在学生处理特殊题型的能力方面需强化。

五、改进措施
1、在进行二轮复习的同时,再抓学生的基础知识。

2、每周坚持训练学生至少一套高考套卷,提高学生答题能力。

3、强化提优补差力度,加强课外个别辅导。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6篇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范文一、试卷题型分布和命题特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共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简答题四个题型。

其中,选择题和判断题属于客观题,简答题属于主观题。

在选择题中,命题者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填空、完形和选择等,以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选题的设立则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并提高答题难度。

判断题部分则注重考察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可以快速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假。

此类题目在构思时注重混淆真假选项,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要细节的注意力和辨别能力。

简答题是历史考试中较为复杂的题型,它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并展开自己的观点。

选择此类题项时,命题者注重历史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二、试卷难度分析和评价根据试卷题型的设立和命题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历史试卷的难度适中。

选择题和判断题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大部分内容是基本的历史常识,易于记忆和回答。

多选题设有较高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并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简答题部分涉及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事件和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叙述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属于较高难度的题目。

总体评价来看,本次历史试卷难度适中,能够有效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试卷知识点分布和重点分析本次历史试卷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三个方面。

各个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如下:•古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文化和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近代历史:占试卷的40%,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改革和革命等方面的内容。

•现代历史:占试卷的30%,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

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试题考察范围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没有选考内容,难度明显比上次丹东试题简约。

但试卷在着重基础的同时,仍着重技能立意,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

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创设新的情境,着重考察知识的敏捷运用及迁移技能。

四道非选择题也都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设问,突出主线与重点知识的考察。

但个别设问存在分数不明确,导致同学答题时,侧重点涌现偏差,失分较多。

二、同学答题状况〔一〕亮点:学年总平均分64.7分,90分以上三人,3年17班80分以上19人,这是相当不错的成果,充分说明我们前一段复习是卓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是对路的,是对我们前一段教学的'极大确定和鼓舞。

〔二〕存在的问题:1、选择题:第一:审题不细,比如时间没看准,正确和错误看马虎。

第二:基础知识记得不坚固,分不清哪段时间涌现的史实。

第三:材料看不懂或不会看、抓不住关键词。

2、非选择题:第一:审题马虎,涌现落问现象。

第二:阅读提取信息技能较差:如不能精确归纳概括,只盲目翻译原文。

第三:知识迁移、敏捷运用技能较差,不能判断考查的知识点并与教材有机结合。

第四:语言不够规范、字迹不够工整,条理不够清晰。

三、教学改进措施1、对试卷及考试状况进行实时讲评,着重讲方法、讲问题、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边讲解边提问,力争举一反三。

抓住每班亮点鼓舞同学树立分分必争、高考必胜的信心。

2、继续贯彻以往复习思路:先建构每单元知识网络,再据课标要求夯实每课知识点,最末进行针对性巩固和训练,形成良好的复习思维习惯。

3、针对同学复习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遗忘,坚持背、讲、问、练紧密结合。

背就是基础知识过关;讲就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结合点、讲联系点;问就是反复提问,不厌其烦地提问,援助同学巩固强化记忆。

否那么课堂上会了,下课就忘了;昨天会了,今日就忘了。

练就是进行针对性训练,一个考点一练,一个单元一练,一周精选一套综合习题一练〔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既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又可训练思维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模块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内容包括必修一(1——13课)内容,现对其分析如下:
一、试卷分析
本次命题总的来看比较成功,主要表现在:
1.从内容上看,本次考试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25道,每题2
分,共50分。

材料题3个,共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
考所考察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完全针对老师教学及
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未出现超纲现象,且对于各单元知识点
的考查重点突出,分配合理。

2.从命题特点方面看,本次命题特点分明,主要表现在:一是立
足教材,紧贴高考,命题取材多样化,命题视角多元化,目标
考查多维化,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拓展性”的
原则;二是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
料的能力,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
材料知识的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着力树立起学生的“全球
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

3.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灵
活应变能力,设问时把握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对考生的思维提
出更高的要求,对高中文科教学和高考备考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4.具体分析
第26题,考察的核心信息是各国经济体制创新与调整,是必修二第三单元重点,三个设问都是基于基础知识,只是设问的问法发生
了变化。

比如第一小题“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实施战略上退却的含义及目的”,本题命题意图是考察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如果设问是直接问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影响,估计同学们都会,但是并没有这样设问,造成学生失分严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现在学生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能熟练的记忆基础知识,但就是缺乏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的能力,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

所以在讲评过程中,除了落实基础知识点外,还是侧重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

第27题,考察的是中国与经济全球化关系的阶段特征,是以小论题的形式考察。

本题是学生拉开差距的一道题目。

答的好的同学可以拿满分,但如果开头论点弄错,写再多也是零分。

要加大这一类型题目的练习力度。

第28题考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及其影响。

关于儒学是学生分科后进入高二学习的内容,基础知识记得牢,但这题得分率不高,主要是对题干的分析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比如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一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很多同学在卷面上呈现的却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材料相去甚远。

二、学生失分的原因
1.本学期时间短,内容多,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消化不够,平时
缺少试题的训练。

2.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知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综合性,知
识储备少,缺乏历史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和能力,一知半解,分析问题过于片面。

3.审题不注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突破,抓不住关键点,
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知识的迁移力度不足,不能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

4.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联系、比较、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分析不够准确、到位,应变反应迟钝,不能紧扣材料作答,思维混乱,答案缺乏必要构思,所答非所问。

5.答题不讲究策略,不能按点按分值回答,缺乏应试的技巧性。

语句不分段落,没有序号,没有格式,层次不清,缺乏段落化、序列化、规范化,不会使用历史专业语言或学科术语来答题,口语化严重,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和错别字,表意不准确。

三、今后教学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内各老师知识及经验的交流,发挥
集体智慧;加强与本地或外地其它兄弟学校的交流,强化教师基本业务素养,提升专业能力,与时俱进。

2.研读新课标,把握高考方向,明确考点,抓住主干,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夯实基础,适当拓展重难点,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加强史学新观念的学习。

3.教师授课须注重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及不断完
善,每一专题上完后作知识体系的梳理,平时注意古今联系、
中外对比,让学生具备全球史观,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及更全面深刻的思维。

4.进行定时定量训练,抓住每一次讲解试题的机会,有针对性的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的指导,总结规律性,讲求实用性。

(1)加强专项题型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尤
其是文言文材料)的能力,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联系。

(2)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加强审题指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敏锐度,使其能善于抓住关键词和提示语。

(3)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指导要点式作答,主义语句的
准确性、规范性,养成运用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

端正
态度,重视错别字的危害,杜绝“随意涂抹、增减删改、划
线打叉、乱画箭头、乱做标记、旁注”等不良答题习惯。

(4)另外,印发一些学习方法及答题技巧方面的资料供学
生参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是
一种很好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