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会计教案(一) (35)[3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相关规定?
根据学生复习回答情况,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讲评。
【导入新课】(3分钟)
本节课开始将对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进行讲授,以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
【讲授新课】(70分钟)
7.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二)
二、应纳税额计算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计算
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基本计算公式为:居民企业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减免税额一抵免税额
《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安排
1、组织教学(2分钟)
2、复习旧课(5分钟)
2、导入新课(3分钟)
3、讲授新课(70分钟)
7.2应纳税额计算(二)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4、巩固新课(8分钟)
5、布置作业(2分钟)
板
书
设
计
正版
辅助手段
7.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二)
1、直接计算法
在直接计算法下,居民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与前述相同,即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在间接计算法下,是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教案案首
(总第35号)
授课时间
2017年1月4日第19周星期三第7.8节
授课地点
3#315
授课学时
2
授课内容
章节(单元、专题)
内容
期末总复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做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方法:单一科
2、教具:
3、是、否多媒体
是(√)否()
课件来源
自制
参考资料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Hale Waihona Puke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板书(√)
实物
展示()
投影片()
电子
教案(√)
教学过程(附教案纸2页):
【组织教学】(2分钟)
考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
【复习新课】(5分钟)
首先教师以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堂课内容,并提问:
1、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规定?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财产净值是指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
【补充习题】
【巩固新课】(8分钟)
本节所讲授的相关内容是企业所得税税应纳税额计算方法,对课堂上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加以认真巩固。
【布置作业】(2分钟)
1、补充业务实训题
2、预习下节课所学知识点。
【课后回顾】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所提问的问题。
思考居民纳税企业和非居民纳税企业计算应纳税额的区别。
【例7-3】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根据学生复习回答情况,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讲评。
【导入新课】(3分钟)
本节课开始将对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进行讲授,以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点。
【讲授新课】(70分钟)
7.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二)
二、应纳税额计算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计算
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基本计算公式为:居民企业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减免税额一抵免税额
《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指导及全真模拟测试》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安排
1、组织教学(2分钟)
2、复习旧课(5分钟)
2、导入新课(3分钟)
3、讲授新课(70分钟)
7.2应纳税额计算(二)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4、巩固新课(8分钟)
5、布置作业(2分钟)
板
书
设
计
正版
辅助手段
7.2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二)
1、直接计算法
在直接计算法下,居民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与前述相同,即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在间接计算法下,是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教案案首
(总第35号)
授课时间
2017年1月4日第19周星期三第7.8节
授课地点
3#315
授课学时
2
授课内容
章节(单元、专题)
内容
期末总复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指导学生做题。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方法:单一科
2、教具:
3、是、否多媒体
是(√)否()
课件来源
自制
参考资料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二)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对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的所得,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1.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和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应纳税额的计算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
(Hale Waihona Puke )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板书(√)
实物
展示()
投影片()
电子
教案(√)
教学过程(附教案纸2页):
【组织教学】(2分钟)
考勤、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创设一种有利的课堂情境。
【复习新课】(5分钟)
首先教师以复述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上堂课内容,并提问:
1、企业所得税税率的规定?
2.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3.其他所得,参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财产净值是指财产的计税基础减除已经按照规定扣除的折旧、折耗、摊销、准备金等后的余额。
【补充习题】
【巩固新课】(8分钟)
本节所讲授的相关内容是企业所得税税应纳税额计算方法,对课堂上尚未掌握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加以认真巩固。
【布置作业】(2分钟)
1、补充业务实训题
2、预习下节课所学知识点。
【课后回顾】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所提问的问题。
思考居民纳税企业和非居民纳税企业计算应纳税额的区别。
【例7-3】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