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苯是几种有机化合物中的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
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
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需要注意,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难度,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
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甚至芳香烃,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和毒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及趣味实验演示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然后实验探究,再根据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录像及动画模拟,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同时通过重要实验装置的探讨培养实验技能,了解苯的用途、毒性和减少苯对人体伤害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及实事求是、诚实质朴的科学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苯的结构探究;了解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色油状液体。
【第一组活动】
围绕苯的物理性质展开
活动1:展示苯的样品后,让学生观察,让学生闻一闻气味,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经验讨论、整理归纳出苯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
观察→阅读自学、
思考交流→得结
论
自学和讨论交
流为下面能灵活
的运用苯的物理
性质解释实验现
象做好铺垫。
活动2:趣味实验演示
用粉笔蘸苯,迅速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苯迅速燃烧明亮火焰且冒浓烈黑烟。
观察→震惊→积
极思考→解释原
因
苯极易挥发,它是
一边挥发一边燃
烧,注意观察烟的
浓度。
调动起学生的积
极性,去寻找内
在原因,对比清
楚苯、乙烯、甲
烷燃烧的现象。
活动3:小探究实验→两个思考
实验:试管取两毫升苯,然后将试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
思考:1、标准状况下,1mol苯是22.4L 吗?
2、冬天时,试剂瓶中苯会结冰,请帮老师想想办法,如何从试剂瓶中取用苯?
思考、预测现象
→观察→验证结
果→解释原因→
再思考、讨论→得
出结论
苯的熔点5.5。
C,
而冰水混合物为0。
C,所以苯凝为无
色晶体。
标况下苯的状
态决定了1mol与
22.4L无关
用热毛巾捂或
水浴加热一会让
苯融化再取用,而
不是砸碎取用。
从一个简单的
实验引出了对不
同温度下苯的状
态的思考。
最后再联系到
一个冬天苯试剂
取用问题,虽貌
似简单但体现出
一个学以致用的
理念,引导学生
善于用学过的知
识解决实际问
题。
【第二组活动】
苯是一种烃,其密度是同温同压下氢气密度的39倍,苯可以在空气中燃烧,1mol苯燃烧产生3mol的水和6mol的二氧化碳。
求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
思考、计算
选择“相对分
子质量——分
子组成——分
子结构”这样的
顺序,让学生进
一步体会研究
有机物的一般
过程,为后续有
机物的学习打
下基础。
信息: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学说
1866年,凯库勒(F. A. Kelule)提出
关于苯的两个假说:①苯的六个碳原子形成平面六角闭链;②各碳原子间存在着单双键的交替形式。
凯库勒发现苯分子具有环状结构的经过,带有传奇般的色彩:他受到了梦的启发。
但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建筑学造诣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得益于他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科学态度。
聆听
通过凯库勒
的苯分子结构,
提醒同学们要
勤于学习各种
知识。
活动1:苯分子中碳碳键
共价键苯分子
中碳碳
键
碳碳单
键
碳碳双
键
键
长
/pm
140 154 133
演示实验1:苯不能使溴水褪色,同时结合分层现象复习萃取分层的知识,苯的不溶于水且比水轻的物理性质及溴的苯溶液的颜色。
演示实验2: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同时结合苯层仍为无色的现象对比实验1中溶液的颜色指出盐不溶于苯的性质。
实验观察→分析
现象→积极思考
→得出结论
与教师共同
排除不可能的结
构式
和学生一起
通过探究实验、
共同讨论,将画
出的与实验事
实相违背的结
构式一一舍去,
排除了C=C和
C≡C的可能性,
以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使之
掌握科学探究
问题的基本思
路和方法。
两实验现象对
比观察,区分两
个重要的知识:
盐不溶于苯和卤
素单质易溶于
苯。
活动2:
设疑:那么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什么样
的?
提供信息1:1935年,詹斯用X射线衍
射法证实苯环呈平面的正六边形
提供信息2:隧道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到
的苯的结构
提供信息3:科学实验测得苯分子中的
六个碳碳键完全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苯的真实结
构,并结合模型讲解。
学生在教师的
指导下,分析所给
的信息资料得出
结论
1、分子式:C
6
H
6
最简式:CH
2、结构式:凯库
勒式
H
H
H
H
H
H
结构简式:
结构特点:平面正
六边形,所有碳碳
键等长,是一种介
于单双键之间的
独特的化学键。
培养学生获取信
息→分析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
力,使学生认识
到科研本身就是
漫长而艰难的过
程,必须付出辛
勤和不懈的努
力。
【第三组活动】
围绕介于单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化学键展
开苯的化学性质的研究
活动1:结合实验的现象书写方程式并讨
论现象。
1、苯的氧化反应
(1)2C
6
H
6
+15O
2
12CO
2
+6H
2
O
(2)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回顾现象并分
析→积极思考→
得出结论
苯燃烧的现象
对比甲烷和乙烯,
浓烈黑烟是因为
含碳量高
苯较稳定,难以
被酸性高锰酸钾
氧化。
引导学生透过
燃烧现象的不同
找出内因——含
碳量的不同,以
培养学生“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
分析问题的能
力。
活动2:观看实验的录像和反应机理的动
画演示
2、苯的取代反应:
观察产物的性质。
讨论水浴加热的优点。
甲苯的取代反应:
看动画→思考、
分析→讨论→得
结论
对重要的实验
操作进行讨论分
析,增强学生对
实验的理解分析
能力。
△
活动3:观看动画演示
3、苯的加成反应
+ 3H
2
小结苯的化学性质: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看动画→思考、分
析→总结→得结
论
把事物的最重
要特征用简单的
几个字来概括,
把本课的知识重
点理清,便于学
生记忆掌握。
通过不断归纳
总结,达到让学生
温故知新的目的,
训练学生掌握好
的学习方法。
【第四组活动】
围绕苯的用途和毒性展开
苯的用途、如何减少苯的危害。
倾听→思考、讨论
→记录→得解决
方案
让学生能一分为
二地认识苯的用
途和危害,即引
导学生辩证的看
待事物;同时增
强学生的绿色环
保意识和参与解
决社会问题的意
识,增强社会责
任感。
【课后思考】你能找出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苯分子中不是单双键交替的?你能
拿出我们本节课没有讲过的事实证据吗?请列举四个以上证据。
课后思考
巩固所学知
识,并期望学生
能想到诸如邻二
溴苯只有一种这
样重要的事实证
据来等等,将课
堂思维延伸到课
外。
C H
3+3H O--N O
2
C H
3
N O
2
N O
2
O
2
N+3O
H
2
浓硫酸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需要注意,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增加难度,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甚至芳香烃,这样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及对习题的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苯的化学性质掌握的较好,习题正答率较高。
但有些同学对苯的结构理解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顾习题第8题出错。
由于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整理,因此习题设计时题目难度不大,检测结果较为理想。
教材分析
苯是几种有机化合物中的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
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
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苯课后习题
1.苯的结构式可用来表示,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苯难氧化,难加成,难取代
B.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苯可以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2.下列有关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苯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B.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在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紫红色
D.在苯中加入溴水,振荡并静置后下层液体为橙色
3.关于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苯分子是环状结构,其性质跟环烷烃相似
B.表示苯的分子结构,其中含有碳碳双键,因此苯的性质跟烯烃相同
C.苯的分子式是C
6H
6
,分子式中的碳原子远没有饱和,因此能使溴水褪色
D.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的独特的键,故苯易发生取代反应而难发生加成反应
4.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乙烯使酸性KMnO
4
溶液褪色 B.将苯滴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C.乙烯使溴水褪色 D.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
5.将浓溴水加入苯中,溴水的颜色变浅,这是由于发生了-()
A.化学反应B.取代反应C.加成反应D.萃取过程
6.下列各组物质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A.溴和苯
B.溴和溴苯
C.戊烷和已烷
D.水和硝基苯
7.将苯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换成一个氮原子,得到一种类似苯环结构的稳定有机物,此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78B.79C.80D.81
8.1866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释的事实有()
A.苯不能使溴水褪色B.苯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C.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D.邻二溴苯只有一种
9.有6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乙烯⑤丙稀⑥己烷,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起加成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A.③④⑤B.④⑤⑥C.④⑤D.③④⑤⑥
10.甲烷、乙烯、苯三种有机物中具有下列性质的是:
(1)不能与溴水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_ ;(2)在催化剂作用下能与纯溴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_ _;
(3)见光能跟氯气反应,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__ _;(4)在催化剂作用下加氢生成乙烷,加水生成酒精的是_ _。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覆盖了苯的全部教学内容,既有苯的结构、性质的探究、讨论;又有实验的设计、实验装置的讨论;还有苯的用途和危害介绍和治理方案的讨论,本节课的前三个环节设计基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科学假说→实验探究结合信息资料→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线索进行实际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探究意识非常强烈,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培养了学
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
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所有活动的目的,使所有的学生有效地全程参与各个环节,保障学生的意义建构。
建立多向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活动空间、时间和参与实践的机会,学生能感受到技术手段的更新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是类创造活动。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发现的思维成品和发现的思维过程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样具有创造性。
课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知道苯的分子结构,了解苯的来源和物理性质,了解苯的可燃性、稳定性、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和毒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及趣味实验演示了解苯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然后实验探究,再根据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录像及动画模拟,理解苯的化学性质,同时通过重要实验装置的探讨培养实验技能,了解苯的用途、毒性和减少苯对人体伤害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及实事求是、诚实质朴的科学品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