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桥兴学校新初一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桥兴学校新初一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看拼音写词语
我爱读书,因为shū jí( )中有不惧jìmò( )、积极向上的鲁滨逊,有家家期盼的yuán xiāo ( )节、缅怀逝者的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有míng mèi( )的春光、无边的胜景,有极具地方特色的là bā zhōu ( ),有qīng cuì( )悦耳的音韵……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掀.开(xuān)真谛.(dǐ)遨.(ǎo)游垂涎.(dàn)三尺B.掐.(qiā)住淳.(chǔn)朴步履.(nǚ)东施效颦.(pín)C.蓬.(péng)松耷.(dā)拉栖.(qī)息头晕目眩.(xuàn)
D.咀嚼.(jiǎo)镶嵌.(qiàn)狭隘.(yì)兴趣盎.(yāng)然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解释骆驼腊肉浓稠
B.彩绘学藉栖夕徘徊
C.蚂蚁肿帐机遇逃避
D.防御蟋率执着炊烟
选出不是比比喻句的一项是()
A.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B.地中海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C.燕子像褐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D.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青山绿水画。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A.爷爷的菜园里种满了西红柿、桃子、青葱、大蒜等蔬菜。

B.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家乡的小河,那是我成长的乐园。

C.春风化雨又一年,老王家的果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D.在英勇的解放军面前,敌人只能落荒而逃。

下列句中的省略号有不同的作用,请找出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A.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B.表示心理活动时断时续C.表示语意的跳跃D.表示说话吞吐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B.《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局部入手的梗概,另一部分是从整体情节入手的精彩片段。

C.《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点明父亲遇害的时间,更突
出了作者对父亲李大钊的深切怀念。

D.“鲁提辖”“刘姥姥”“星期五”分别是《水浒传》《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人物。

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是()
(1)瞬间,大圆盘的边缘,透出一线光亮。

(2)月亮失去了银白色的光泽,变成古铜色的大圆盘,悬挂在宝蓝色的天幕上。

(3)渐渐的,渐渐的,月亮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似乎比先前更明亮,更皎洁。

(4)为了看月食,人们站在房前的空地上等待着。

(5)八点十七分,一派壮丽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6)周围的繁星闪烁,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发出青白色的光。

A.(4)(6)(5)(2)(1)(3) B.(4)(5)(2)(6)(1)(3)
C.(4)(5)(6)(2)(3)(1) D.(4)(5)(6)(3)(2)(1)
按要求写句子。

(1)、老师说:“王明,把窗户关上”。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鼎盛”的“鼎”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_____。

这个字第九笔是_____________,“鼎”的解释有: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②大;③(方)锅;④正当,正在。

“鼎盛”的“鼎”应取第_____________种解释。

(2)古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的瑰宝,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古诗中有不少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如写寒食节的“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七夕节的“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描写_____________节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

诗人还会借助景物表达自己的志向,郑燮借竹子“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特点表现不屈不挠的性格;于谦通过对石灰的赞颂表明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_____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遇到老人哀叹岁月催人老时,可以借用《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慰他。

(3)“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面对时光的流逝,朱自清发出这样的疑问:“聪明的,你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文学家司马迁诠释生命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却一反这种感伤之调,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激励之语。

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有限的时间,及时行孝道,趁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山下兰芽短浸溪,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端午节。

请你结合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_________。

(1)“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出了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习俗。

(3)根据画线句子的结构特点补写一个与内容相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狂泉
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

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

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

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国主不任.其苦,遂至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汲( )②既( )③执( )④任( )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愿为.市鞍马B.疗其.狂疾其.狂若一
C.莫不毕.具饮毕.便狂D.众乃.欢然蒙乃.始就学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15、国主的可悲在于:__________。

(多选)
①不识时务②屈从③无自知之明④不能坚持真理⑤独断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民意调查。

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古人尚懂得“”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

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
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A.20岁及以下B.21-30岁C.31-40岁
D.41-50岁E.51-60岁F.60岁以上
17、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

理由: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18、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A.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飘香的生命
莫斯哲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

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什么香味。

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

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我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我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

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

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

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

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

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

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
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心里也没什么异样。

直到有一天,大门紧闭,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

他为了不麻烦守门的老大爷,就蜷缩在校园内的二楼过道角落过了一夜。

可他哪里知道,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

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

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20、用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我这才恍然醒悟
....,这确实是桂花香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三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作用。

22、短文围绕题目《飘香的生命》,选取了______个材料,分别是____________。

23、文中“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和“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这两处句子中的“湿润”一词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的老人有什么特点?请结合短文内容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说,“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请联系生活实际,简单地写写身边为你开方便之门的人及其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习作。

(1)题目: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成长道路上,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事情。

这些事情可能让你兴奋,可能让你伤心,可能让你激动……如今这些经历成了你记忆中的珍宝!请从记忆的宝库中寻找一份真情,写一件让你无法忘记的事。

要求:1.把过程写完整、具体。

2.表达出真情实感。

(2)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未来,机器人有可能进入课堂为学生上课。

假如你就坐在未来的教室里,听机器人老师讲课,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要求:1.题目自拟。

2.想象要合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书籍寂寞元宵明媚腊八粥清脆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一定要读准字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

书写时要注意“籍、寞、媚、粥、脆”容易写错。

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考查汉字字音。

A项掀.开(xiān);真谛.(dì);遨.(áo)游;垂涎.(xián)三尺
B项淳.(chún)朴;步履.(lǚ)
D项咀嚼.(jué);狭隘.(ài);兴趣盎.(àng)然
3.A
解析: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错别字的掌握。

A.正确。

B.学藉——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栖夕——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C.肿帐——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D.蟋率——蟋蟀:昆虫,身体黑褐色,触角很长,后腿粗大,善于跳跃。

4.A
解析:A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修辞手法。

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A项属于陈述句。

5.A
解析:A
【解析】略
6.B
解析:B
【详解】略
7.B
解析:B
【详解】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课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A、C、D正确。

B:错误。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整体情节入手的的梗概,另一部分是从局部入手的精彩片段。

8.B
解析:B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

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

9.老师叫王明把窗户关上。

大雁飞到空中,像一个个勇敢的士兵。

【详解】1.本题考查了学生句型转换,把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转换方法:①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②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

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本题中,把“说”改为“叫”或“让”,去掉双引号和逗号即可,故改为:老师叫王明把窗户关上。

(2)、本题考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就要看有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有没有本体和喻体,和比喻词“好像,犹如”等,本体和喻体要具有相同的特点。

本题例句中把“海鸥们”比作“亲属”,形象地突出了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仿写时抓住本体和喻体具有相同的特点来写即可。

示例:枯黄的落叶从树上缓缓飘落,像脱离母亲寻求自己独立成长的新天地。

10.D
解析: D ding 目竖④春城无处不飞花泣涕零如雨中秋节不知秋思落谁家千磨万击还坚劲粉骨碎身还不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或轻于鸿毛谁道人生
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子欲养而亲不待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积累。

(1)音序查字法:1. 读准字音,根据该字音节确定应查什么字母。

2. 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一字母,在这一字母相应部分找到该字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标明的页码。

如:“鼎”先查大写字母D,再查“ding”。

2.部首查字法:找出这个字的部首有几画→在部首目录找到几画→看页码到检字表→剩下偏旁有几画→页码看到就翻到哪一页→找到字,如:“鼎”先查“目”部,再数笔画,其中“鼎盛”的意思指的是:正当盛大的意思。

(2)此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积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

迢迢牵牛星[ 汉] 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
知秋思在谁家。

竹石[ 清]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作者:于谦(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

傍晚,下起了小雨,杜鹃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3)此题考查诗词名句的理解。

选自《匆匆》,《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正义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

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

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11.(1)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2)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荷包
(3)每一盏酒杯都飘散着清香四溢的雄黄。

12.D
解析:12、打水已经抓住承担、承受
13、D
14、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

舀泉水喝了下去。

15、②④
【分析】译文: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

国内的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

只有国君食用井水,不患狂病。

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

于是合伙捉住国君,要治疗他的狂病。

他们对国君又用火艾烧,又拿银针扎,又熬药汁灌,什么办法都施出来。

国君受不了折磨,也只好喝下“狂泉”,也开始发狂。

国家群臣大小,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大家才欢心乐意。

12、本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字词,结合语句所在语境进行分析。

“唯国君穿井而汲”意思是只有国君食用井水,所以“汲”的意思是打水。

“国人既并狂”意思是全国的人已经都狂了,所以“既”的意思是已经。

“共执国主”的意思是于是合伙捉住国君,所以“执”的意思是抓住。

“国主
不任其苦”意思是国君受不了折磨,所以“任”的意思是承担、承受。

13、本题考查的是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

在本题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D项。

A项:“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意思是反而认为国君的不狂是真狂。

“为”的意思是“是”。

“愿为市鞍马”意思是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为”的意思是“为此(指代父从军)”
B项:“疗其狂疾”意思是要治疗他的狂病。

“其”是指他的。

“其狂若一”意思是个个都颠狂成一个样子,“其”是指每个人。

C项:“莫不毕具”意思是什么办法都施出来。

“毕”的意思是都。

“毕便狂”意思是也开始发狂。

“毕”的意思是开始。

14、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语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

以及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

整段话的语句要连贯完整,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本题中,划线句的翻译是于是去了“狂泉”所在地。

舀泉水喝了下去。

1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国王的可悲之处在于屈从和不能坚持真理。

13.A
解析:16、A
17、41——50岁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情况最低
18、列数字、引用
19、AB
【分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根据图表‘打包比例’的信息”,即只看“打包比例”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20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20岁及以下。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41-50岁打包比例58.7%,浪费比例为10.3%可知,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41-50岁。

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结合“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

”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

该项符合文意。

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

该项符合文意。

C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这一关键
行为。

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14.20、听了老师的话,他才恍然醒悟。

21、承上启下
22、两①桂花不张扬,默默奉献芬芳;②“我”的同学学校的看门老爷爷
默默地关心学生,晚上总是耐心等候他回家后再关校门
解析:20、听了老师的话,他才恍然醒悟。

21、承上启下
22、两①桂花不张扬,默默奉献芬芳;②“我”的同学学校的看门老爷爷默默地关心学生,晚上总是耐心等候他回家后再关校门
23、第一个“湿润”是指作者闻到桂花香,看到桂花静谧、毫不张扬的个性受到了触动。

第二个“湿润”是指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被老人的做法所感动。

24、默默无闻、关爱学生。

25、有时同学忘带学习用具,家长送到校门口后,保安叔叔都会不辞辛苦地义务给同学送到教室。

【解析】
20、本题考查用加点词语造句的能力。

“恍然醒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觉悟过来。

所造句子要符合词语的运用的语境。

如: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恍然醒悟,原来这善意的谎言背后是无尽的母爱啊!
21、本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

句子“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前面写桂花的馨香,不张扬,后面写回忆同学讲的故事。

因此,这个句子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22、本题考查文章的选材。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的选材有两个,分别是第一到三段的桂花静谧地绽放花香,毫不张扬和
第四段的老大爷默默地为贫困同学开着方便之门。

2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由句子“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可知,这里的“湿润”指作者从桂花静谧、毫不张扬的个性中受到了触动。

由句子“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可知,这里的“湿润”指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被老人的做法所感动。

2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这位老大爷总是在学生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门,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老人做这些事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知道他生病学生才知道真相,体现了老人默默无闻,不张扬的特点。

25、此题为思路拓展题。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写出身边为你开方便之门的人及其事例即可,但要言之有据,不能偏离文章所表达的文章主旨中心。

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15.例文:
无法抹去的记忆
人生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充满了感动、后悔、兴奋和伤心。

在我童年的时光里,有一件令我后悔的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刚刚转来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一
解析:例文:
无法抹去的记忆
人生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盒子,里面充满了感动、后悔、兴奋和伤心。

在我童年的时光里,有一件令我后悔的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记得在我小学一年级刚刚转来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有一次竟然打了60分,我心里非常害怕,老师又让家长签字,我没有办法。

突然,我的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邪恶的念头——我看60分的“6”比较像“8”,所以我就用红笔把“6”改成“8”,我的心这才平静下来。

我回到家,兴高采烈地把卷子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也很高兴说:“考得不错,可是下次还要继续努力,我期待着你拿回更好的成绩送给妈妈。

”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句话我心里酸酸的。

第二天,我们上心理健康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了一句这节课最重要的话——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撒谎。

因为诚实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诚实可以决定或否定一个人,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那么不管你做错什么事,都会得到原谅。

下课之后,我觉得我自己非常愚蠢,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回到家之后,我看着为我忙碌的妈妈,心一下子就凉了,我觉得我对不起妈妈,到了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