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
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3.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
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
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4.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
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5.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
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
这主要说明英国
A.首相违背宪政精神B.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责任制内阁未形成D.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6.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
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7.列宁曾设想了革命胜利后将要实施的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取代议会制,废除警察、常
备军队,用全民武装来代替;废除官吏,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这些设想
A.吸取了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B.都在苏俄的政治实践中落实
C.并未否定资产阶级政治制度D.完全符合俄国革命的实际
8.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
人欲人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9.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
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
该学人
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10.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
”“顺流而渡者,其英
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
”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①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②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③梁启超希望我国从西方得到借鉴
④“凡百举措”是指清末预备立宪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
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12.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B.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D.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二、连线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
亚洲
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自大的文化心理。
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为受中
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
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
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
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极度暴烈。
这是不妥协的必然结果,国王和贵族首先不妥协,接着所有的派别都不妥协。
但法国大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没有能建立起新制度,也就是没有能到预定的目标。
结果,经过拿破仑的个人独裁,又回到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
后来,法国陆续采用一系列的革命手段来解决问题,包括1830年革命、1848年革命、1870年革命,每一次革命中又有好多次晓得革命或暴力夺权事件。
从1789年到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也就是19
世纪70年代中叶,将近90年的时间里,法国政局动荡,出现过三个共和国、两个帝国、两个王国,可是到第三
共和国形成时,法国人终于学会妥协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政局也就稳定下来,大革命所追求的共和制度终于确定下来,但那是各个派别妥协的结果,“共和”就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美国的民主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学者们一般以“三大妥协”来概括费城制宪会议。
这就是
大州和小州就国会代表权达成的妥协、南部和北部就税收和代表权上如何计算奴隶人数达成的妥协;北部和南部就管理对外贸易和征税达成的妥协。
其实,制宪会议上意义重大的妥协还有不少,至少应包括两院制和总统选举等问题上的妥协,然而,这仅仅只是美国民主实践过程中无数重大妥协行动的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广东高二高中历史期末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
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故A项正确;《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
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C项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落和诸
侯势力的增强。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
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
根据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说明吕不韦对诸家思想是持开发的态度,并不主张文化
专制。
AB的说法与材料的核心无关。
故C项正确。
D想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吕不韦思想
【名师点睛】
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
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
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
3.据施树民《贾谊为何不受重用》一文载: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见人之有细过,
专掩覆盖之”。
……虽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实际并未得到认真执行。
甚至在官场出现“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
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的怪现象。
材料旨在说明
A.统治者对农业重视不够B.黄老政治存在消极影响
C.社会奢靡之风开始盛行D.封建统治危机已经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由于以黄老之学作为统治思想,导致政治上出现了这些现象,故B项正确;材料“文帝多次下诏“劝课农桑””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奢靡之风,故C项错误;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比较
繁荣的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文景之时”“官场出现各级官吏消极苟安,渎职怠工”“廉吏释官而归为邑笑,居官行奸而富为贤吏” “文帝
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4.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政府正式实施南北分卷(分榜)制度,录取名额也实行南北分配,这一制度“嗣后相沿不改”。
明朝的“南北分榜”主要是为了
A.稳定明朝的统治秩序B.维持科举制度公平性
C.调和南北士子间矛盾D.照顾地区间文化差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初科举录取者多为南方举子,北方举子寥寥”并结合所学知可知,明朝通过设置“南北分榜”缓
和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明朝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C项包含在A项之中,B项错误;“南北分榜”不是为了照顾南北文化差异,故D项错误。
5.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代替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但“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
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罗伯特·沃波尔强烈抗议自己被称为首相。
这主要说明英国
A.首相违背宪政精神B.有浓厚的王权传统
C.责任制内阁未形成D.王权势力仍然强大
【答案】B
【解析】材料““首相”一词最初被用来形容专制君主的首席大臣,也用来指国王的走狗”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王权
传统还是比较浓厚,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是英国代议制民主的重要内容,符合宪政精神,故AC项错误;材料“17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的权利进一步缩小,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象征,故
D项错误。
6.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
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
7.列宁曾设想了革命胜利后将要实施的措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取代议会制,废除警察、常
备军队,用全民武装来代替;废除官吏,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这些设想
A.吸取了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B.都在苏俄的政治实践中落实
C.并未否定资产阶级政治制度D.完全符合俄国革命的实际
【答案】A
【解析】巴黎公社的经验之一是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巴黎公社革命后正是以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取代临时政府,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从而建立了一整套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从材料看出,列宁的设想是吸取了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故A正确;B、
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取代议会制,废除警察、常备军队,用全民武
装来代替”,体现出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C不符合材料,错误。
8.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
人欲人侵中国。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
”上述变化说明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答案】C
【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C项正确。
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
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
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
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9.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
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
该学人
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位学者主要批判洋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侵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 项正确。
材料认为政府是不重视工业并非限制民间办厂,同时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不符,故C项
错误。
A和B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
点睛:材料“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反映了外国侵略者利用条约阻碍了民族
工业的发展。
10.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
”“顺流而渡者,其英
吉利耶?乱流而渡者,其法兰西耶?……(中国)数月以来,凡百举措,无论属于自动力者,属于他动力者,殆无一而非过渡时代也。
”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①英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走向现代化
②法国现代化的历程曲折艰难
③梁启超希望我国从西方得到借鉴
④“凡百举措”是指清末预备立宪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英国采取和平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法国通过曲折的道路进入资本主义,但中国的清末新政不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没有真正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结合题目的时间“1901年6月”①②③均符合;“凡百
举措”是指清末新政,故④错误。
所以答案选C项。
点睛:材料“1901年6月”时间点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
11.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时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
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答案】D
【解析】材料“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体现了救亡图存与民主政治
互相促进,故D项正确。
近代史上国民党并未明确开放党禁,故A项错误;民众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五四运
动时期,故B项不符合;C项与材料无关。
12.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人口和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B.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D.国民党对中共进行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根据“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抗战时期,随着人口和
军事、政治重心的西迁,我国西南地区土地出租率上升,促进了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故A正确;四川、云南、
湖南等省属于国统区,与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无关,排除B、C;20世纪40
年代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仍然合作抗日,D错误。
二、连线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持鄙视的态度,将其称之为“蛮夷”,并与之保持相当距离。
亚
洲东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及封闭的状态,其他文明对于华夏文明长期处于尊从和学习地位,中原王朝由此形成孤傲
自大的文化心理。
奉华夏为宗主与文明中心的观念,在很长的时期被其他文明的拥有者认同,以此为基础,东亚
地区形成通行的天下秩序,中原王朝根据文明的类型划分夷夏,其被称之“蛮夷”包括华夏以外的其他文明,它们或
为受中原王朝管辖的边疆民族,或为接受中原王朝羁縻的域外势力,或为通过朝贡与中原王朝交往的远方他国。
在地理分布方面,以华夏为中心的部分较清晰,与蛮夷毗连的区域较模糊,同时蛮夷的范围可由边疆向外部扩展。
——摘编自《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1期
材料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外交涉、通商事务随之增多,经常办理对外交涉的部分官员开始意识到,对英、法、美等国,断不能“绳之藩属之礼”,主张“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道光皇帝采纳这些人的“权宜之计”,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的大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这时,因皇帝和太后逃往热河,被迫留京的恭亲王奕䜣由于经历了与各国使节谈判的过程,深感清廷“夷务”处理混乱不堪,“弊在体制”,加之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已成定局,于是萌生在京
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的想法。
1861年l月,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下设英、法、俄、美及海防五股。
―摘编自《史学月刊》2015年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统治者“夷夏观”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统治者对外交往观念的变化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内容: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一定联系的同时又对其持鄙视态度并保持相当距离;根据文明类型划分
夷夏;华夏为宗主和文明中心;华夏以外的民族和势力被视为蛮夷。
原因:中原文明的先进性和周边地区相对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大一统观念和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的心态。
(2)变化:逐渐抛弃夷夏观念;萌发近代外交思想;有意建立近代外交机构;外交重点转向欧美国家。
评价:是列强侵华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必然产物;加速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夷夏观”的变化。
从古代“夷夏观”的内容和形成原因,到近代中国外交思想变化等方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