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而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乂是新的挑战。

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牛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耍。

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新经济政策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教学过程: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思考,十月革命Z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面对这些困难,苏俄如何解决?
1918年3月,帝国主义干涉者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 四分Z
三的领土落入敌手,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1、背景: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国内:武装叛乱,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根据背景及列宁的一•段话,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变化吗?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口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己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
2、目的:①前期:'‘一切为了前线”(军事胜利)
②后期: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
工业——普遍国冇化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
思考:为什么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追随理想的实验” ?
马克思对耒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一一实行公冇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4、特点: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

5、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晶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根据以上材料思考:如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什么贡献?受伤的是谁?“错”在哪里?)
参考答案:
评价:积极:能最人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工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违背经济规律,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弓1ST 1921年的政治、经济危
机。

结论:它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6、反思:
既然战吋共产主义政策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我们改怎么办?
我们述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
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一一列宁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背景(现实的困境: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1)经济:政府亟需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国家也没有能力总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人会,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内容:
农业:固定粮食税;
工业:关系国家命脉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问一问: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提示:所有制和经济管理体制)
单一公有制一允许私有制存在
计划经济一利用市场机制
特点(“新”):在公冇制的主导下允许多种所冇制形式存在,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苏联带来了什么?
i■根貝作砌产壘<<S

±0X3. X ON X X 023 X 020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它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
(1)现实意义:经济发展,政权巩固
想一想: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追”吗?
马克思对未來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丄人国家的性质,然而却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创新。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人林执掌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如何?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吋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斯人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斯人林模式的形成。

2、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2)高度集屮的经济管理体制;(忽视民主)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僵化指令)
核心特点:高度集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体现了马克思的设想,所以我们乂称之为“回归理想的实验”。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众说纷纭“斯大林模式”: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蟾的词。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归來后说:“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巨人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徳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英)丘吉尔:苏联用不到20年的吋间,走完了西方资木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
过的道路。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还没冇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成为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美)帕尔默•科尔顿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出\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认识斯人林模式?
参考答案:
(1)突出成就: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笫一、世界笫二②为后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崭新道路
④给资木主义国家提供借鉴经验。

(2)消极:
①经济上:存在严璽弊端(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A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B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牛活提高缓慢;
C伤农A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D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②政治上:模式逐渐僞化;强加社会制度于他国。

四、教训与启示
从对斯人林经济体制的评价及邓小平对苏联探索经济的评价,课下思考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偎化了。


邓小平如何评论苏联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对照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论述,邓小平强调什么?
邓小平看到了苏联的经验与教训,认为新经济政策的思路切合实际,斯大林模式佃化。

他认
为社会主义还需要探索,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一个,就是发展宀产力。

课堂小结
追随理想的试验一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总接过渡)
而对现实的试验一一新经济政策(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冋归理想的试验一一斯人林经济体制的建立(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

超越苏联生产力水平)
(1)在经济建设中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符合国情和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2)在经济建设中要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3)要处理好发展牛产与人民牛活水平的提高的关系。

(4)要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课堂检测:(见评测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