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语文诗歌阅读《答友人论学》讲评+课件27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号竹溪, 又号鬳斋,今福建福清市渔溪镇苏田村人,南宋 理学家。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其所注解的《列 子鬳斋口义》,在东亚文化圈影响极大,尤其是 在日本。所知林希逸《列子鬳斋口义》一书共有 传本十九种,其中国内传本十二种:元刻本三种, 明刻本八种,清刻本一种;日本传本七种。仅就 《列子》一书注本在日本的流传情况来看,林希 逸《列子鬳斋口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直 白易辨的援引佛禅之语,受到中文水平有限的日 本学者的欢迎,而独占鳌头,为列子学的发展, 以及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参考译文】 第四联:我直至今还记得鹤山先生对这些“儒学大师”的绝 妙评价:他们只是在卖花人的担子上见过桃花李花。
【诗歌鉴赏】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的是南 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 的道理。林希逸是南宋末年最后一位理学名儒。他对儒释 道三家理论都有深厚的研究。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 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 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释】 1.论学:论说学问。《礼记·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孔颖达 疏:“论学,谓学问向成,论说学之是非。” 2.林希逸:宋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 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 《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3.逐字:一字一字地。 4.笺:对文字内容进行注解或表达个人见解。 5.转:反倒,反而。 6.曾颜:曾参 和 颜回 的并称。皆 孔子 弟子,以德行著称。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释】 7.那:今作“哪”。 8.剥落:脱落。《汉书·五行志中下下》:“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 近草妖也。” 9.皮毛:人的皮肤和毛发。泛指人体的浅表部分。比喻表面的、肤浅的东西。多 指学识。 10.流传:传下来;传播开。 11.禅:佛教语。梵语“禅那”之略。原指静坐默念 。此处指佛理。 12.参:领悟;琢磨。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静心思虑,排除杂念来参悟 佛教的“妙谛”。 13.印可:佛家谓经印证而认可,禅宗多用之。亦泛指同意。《维摩诘经·弟子 品》:“若能如是宴坐者,佛所印可。” 14.炼:烧制,提炼。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参考译文】 第一联: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 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 师”,每逢遇到他人, 张口曾参,闭口颜回。
著有《竹溪十一稿》九十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已佚 。今存《竹溪十一稿诗选》一卷、《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三十卷 。事见《宋元学案》卷四七。
据《宋元学案》,林希逸的学问师承自陈藻,陈藻师林亦之, 林亦之师林光朝,林光朝师尹和靖,尹和靖则是理学创始人之一程 颐的直传弟子。可以说,在学问上,尽管林希逸出身福建,却完全 传承了洛学正统,与朱熹等人的闽派理学旨趣不同。
在此,诗人强调了两点:首先,是要亲身、亲自地参禅、炼丹,换 言之,要自己去读儒家的典籍,而不是只读那些名家大家的“语 录”“语类”。梨子什么味道,还是要自己尝一尝,而不能拾人牙慧、 啜人唾余。其次,是要参悟、烧炼,要去伪存真弃其糟粕,方能求 得印可炼成神丹。换言之,学习儒家经典同样需要参悟烧炼,要抽 剥茧披沙拣金,方能体悟把握儒家的奥旨妙义。这当然与上文的逐 字笺注、浅尝辄止的作法截然不同,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治学的态度 与方法。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参考译文】 第三联: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 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 步地羽化升天。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语文诗歌 阅读题林希逸《答友人论学》讲评
课件
【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在闲暇时,他经常翻阅古人的优秀作品,尤其喜爱唐宋 大文豪的名篇。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古人的诗句,颇有感悟, 即兴题写了这首七律,也顺便回答了友人的提问。
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作出了答 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逐字笺来”的治学方法的态度。逐 字笺,即一个字一个字地注释,并以此方式来学习儒家经 典、探寻儒家奥义。学转难,学习起来反倒是难以领悟儒 家真谛的。这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治学方法的否定。就实际 情形来看,通过逐字注解来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当然是 既蠢笨又可笑的,以此来治学,只会是缘木求鱼,自然是 无法领悟文章的真谛的。从深层上说,这实际上是中国文 化中常见的论题之一,即言意之辩。究竟是言可尽意还是 言不尽意,经过长久的争论,最终“言不尽意”获得大多 数人的认可。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释】
15.丹还:即还丹,道家术语,丹砂烧成水银之后,放置到一定时间水银又还原成丹砂,叫还丹。 九还丹或九转丹,即经过九次提炼而成的丹药。 16.桃李:桃花与李花。 17.鹤山:宋 学者 魏了翁 的号。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 ,字华父,号鹤 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南宋理学家。宋·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西山 、 鹤山 之抱负,诚未可厚诬也。”按, 西山 ,指 真德秀 。 18.卖花担上看桃李:应为当时常用语,指时人“讲性理者,亦几于舍六经而观语录。甚者将程、 朱语录而编之若策括策套”即只求理学诸书翻录一遍就空谈心性的求学习气。鹤山先生魏了翁在 《答周监酒》中说:“见得向来多看先儒解说,近思之,不如一一自圣经看来。盖不到地头亲自 涉历一番,终是见得不真。又非一一精体实践,则徒为谈辨文采之资耳。来书乃谓只须祖述朱文 公诸书,文公诸书,读之久矣,政缘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又: 宋代马廷鸾(1222-1289)《题张氏勤有堂》:“世间义理尽无涯,桃李春风总一家。最恨一般 浮浅学,卖花担上漫看花。”
颔联指出“大师”们的浅鄙。上句中,“皮毛”本指表面的、肤浅的 东西,此处即指上文的“曾颜”。剥落,即剥去剔落或脱落。剥落皮 毛,即皮毛剥落。在这里,指剥去曾子、颜子这些表面的东西。那 知,今作“哪知”,哪里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曾子、颜 子这些表面的东西脱落后的“大师”(就如同表面的金粉彩饰脱落后的 神佛菩萨一样,显露出了木质泥胎的“真身”),包含着诗人对“大师” 们的揶揄与嘲弄。下句中,真正的主语,应为“儒家经典的真义”。 诗人指出,儒家经典的真义不存在于口耳流传的话语中,甚至不存 在于儒家经典的字句中。这样写,与首句形成呼应,再次强调“意在 言外”,株守词句,无疑画地为牢;言必称曾颜,可能只是欺世盗名。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 自己治学的观点。诗人说,学习儒 家经典,探寻儒家宗旨,就像参禅 和炼丹,要自己去参悟、烧炼,并 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佛法妙谛或炼成 可以长生的九转金丹。作为南宋颇 有影响力的理学家,林希逸“置身儒 学,参引释道”,治学极具个性。在 此,诗人以“参禅”“修仙”为例,阐述 学习儒家经典的方法,就不难理解 了。
了解这一繁复的师承关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南宋末年文 坛领袖刘克庄何以会对林希逸如此看重,他说,“试把过江人物数 ,溪翁之外更谁哉。”这不能不说林希逸在学问上是有过人之处的 。另一方面,中国古人看重师承正宗,不同学派不仅治学观点存在 龃龉,在治学方法上也可能大相径庭。
【注释翻译】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尾联的正常语序 应为:吾今忆鹤山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鹤山,指南宋理学大家魏了 翁,他曾在《答周监酒》中把当时的读书人多看儒家解说而不读儒 家典籍的行为比作“卖花担上看挑李”,以此批评他们急功近利的 治学风气。诗人在旧话重提,一方面是援引魏了翁的话来论证自己 的观点,增强观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一方面是借助魏了翁的话,再 次强调道阅读儒家典籍并在其中参悟儒家真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 鲜明地表达自己治学的态度与方法,对友人作出有力、有理的答复。
正如庄子“言筌”的比喻,言只是“筌”,只是捕鱼的工具与媒介;而 经义的旨意是“鱼”,是使用筌的目的。读书是为了获得“鱼”,即经义 的旨意。倘不正视这一事实,只在“筌”上穷下工夫,只能距圣人的 旨意愈来愈远。以此观之,“逐字笺”的治学方法自然是不可取的。 下句中,写生活中的现象。那些只翻过语录、语类一类解说儒家经 典的书,从未摸过儒家典籍的却自诩为“大师”的人,遇见他人,张 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在这里,诗人准确地捕捉到“大师”们高谈阔 论的典型情态,生动地再现了“大师”们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风貌”, 在看似平静的叙写中,委婉地流露出诗人的揶揄、嘲讽之情。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 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不畏艰难、努力 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 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 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

答友人论学 宋代·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参考译文】 第二联:如果想通过对每个字进行注释来学习儒家经典,并 领悟儒经真意,反而会很艰难。当今,一个个的“儒学大 师”,每逢遇到他人, 张口曾参,闭口颜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