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韩子睿张雯刘中正沈瑾秋黄斌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9期
摘要:文章立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全面分析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情况,重点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6个
产业的发展现状、创新水平和瓶颈问题进行深入梳理,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做法,从建设产业
创新发展的载体、网络和生态等3个方面提出对策举措,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关键词:新兴产业;江苏;创新;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部署、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
重心和政策焦点。

江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面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
要求和新挑战,必须坚持把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针对重点领域发展的瓶颈和短板,加
强重大前瞻技术突破,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集群。

1 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情况分析
1.1 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全国领先,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十二五”以来,江苏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15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4.5 万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率达1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1/3(见表1)。

其中,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居于全国第一,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比重达25%,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新
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

但随着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逐年放缓,2011—2015年增幅分别
为26.4%,19.6,18.0%,13.2%,10.4%,呈现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

特别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还不够突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医药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和精密仪器设
备等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少;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利润率低于北京和浙江(见图1);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3%,低于美国35%的水平。

2015年,江苏全员劳动
生产率达2.3万美元/人,仅为挪威的1/9,美国的1/5。

1.2 企业创新的活力明显提高,但创新主体作用有待增强
近年来,江苏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契机,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
行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涌现了长电科技、亨通集团、远景能源、扬子江药业集团
等一批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全省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85%以上都来自6个重点新兴产业(见
表2)。

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还不足。

有的企业主导产品
多年不升级,品种单一吃老本,没有长远的战略考虑与超前的产品以及人才储备,也很少有企
业能主动介入高校院所的早期研发。

全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18%,远低于发达国家
的2.5%~4.0%;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占比为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还不多。

尽管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位居全国前列,但从占比来看还是不高。

2015年江苏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 799家,属于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仅346家,占比不足10%;全省列统国企中只有12%是高新技术企业,与上海、山东有较大差距(见图2)。

三是缺
乏全球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全省规上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占15%,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

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企业106家,江苏仅
沙钢集团一家入围。

福布斯“2015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家公司上榜,江苏
空白。

1.3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这几年,江苏以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加强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突破,在新兴
产业领域累计组织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1 269项,占项目总数的88%,建设医疗器械
等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6个,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部分产业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优
势地位(见表3)。

上市新药数和临床试验批件居全国第一;智能电网基本形成覆盖核心环节
的产业创新链;集成电路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材完整产业链,先进封装技术国
际领先;碳纤维打通全套规模化生产工艺,实现从T300,T700到T800系统产品产业化。

全省
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二。

但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更高的标杆水平相比,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整体还不高,大部分领域对外技术依存度较大,关键技术及装备长期受制于人,大型成套装备、高科技含量
装备80%以上来自进口,新药配方几乎全部来自国外。

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每百亿元的发明专
利授权量约为15件,仅为北京的1/13;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
重达2.2%,远低于发达国家10%的水平;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对全国1 346项技术进行
的竞争力分析中,江苏处于全球“领跑”和“并跑”地位的技术仅占4.5%,与国际先进水平存
在较大差距。

2 江苏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当前,从全球范围看,能源、信息、生物、材料、海洋等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是世界
产业竞争的主流方向,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围绕这些领域加紧布局。

从江苏省情看,新能源、新
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是江苏新兴产业的支柱领域,产值占
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90%以上。

顺应全球产业创新大势,立足江苏发展实际,从产业概况、创新水平和瓶颈问题等3个方面,对江苏6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梳理和研判。

2.1 新能源
2.1.1 产业概况
2015年,江苏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 690.95亿元,同比增长9.3%。

其中,光伏产
业走过了10年发展之路,经历了“摸索起步、爆发式增长、调整发展”3个阶段,江苏一跃成
为世界光伏产业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2015年实现产值2 651.1亿元,规模全国第一;同比增
长14.3%,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高8.1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685 亿元,同比增长16.2%,较2014年提高8.1个百分点。

目前,江苏太阳能组件电池产量约占全国的1/2、全球的1/3。

风电产业形成了以盐城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为核心,苏北、苏中地区关键零部件、风机叶片和整机制造,苏南地区控制系统和电气设备制造,沿海地区陆上、近海滩涂及海
上风电场百万级风电应用基地的格局。

全省规模以上风电企业约60家,实现产值超过1 000亿元,风能装备成套机组制造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风力发电机和高齿轮箱、回转支承等关键零
部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1]。

2.1.2 创新水平
光伏组件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光伏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00多项,天合光能位居全
球十大光伏组件制造商之首;无锡尚德的“基于高效率低成本光伏发电技术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合光能打破P型单晶硅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电池转换效率达22.13%,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全省风电产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核心零
部件研发制造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联合动力自主设计的国内首创单机容量最大的6 MW风电机组;连云港中复连众研制出5 MW风机用62 m长复合材料叶片。

全省建有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
实验室、国家级多晶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等近百家新能源产业
研发机构。

2.1.3 瓶颈问题
光伏“两头在外”特征明显,高纯度硅料生产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90%以上的光伏产品出口境外;风电装备整机生产企业较少,电机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

2.2 新材料
2.2.1 产业概况
新材料是江苏规模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的23%,约占全国新
材料产业的15%,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以苏州纳米、南京膜、常州石墨烯、无锡江阴高性能金属、镇江丹阳合金为主的区域布局。

其中,苏州以中科院纳米所为引领,集聚纳米企业200 余家,常州以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为核心,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石墨烯完整产业链;镇江、常州、扬州、连云港等地碳纤维建立起从原丝、纤维到织物和制品的完整产业体系;无锡高性
能金属及结构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制品等形成完备的产业门类[2]。

全省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达20家,位居全国第一。

2.2.2 创新水平
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
筑材料等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石墨烯触摸屏、石墨烯电缆、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处于
全球领先水平,建成国内首条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生产线;与中科院纳米所共建的国家大科学
装置——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代表了全球纳米科学实验装置的最高水平;高孔隙率陶瓷分离膜
材料、纳米催化陶瓷膜反应器、重大工程用水泥基新材料、新型低碳水泥基新材料等技术处于
国际领跑地位;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口径超临界锅炉用无缝钢管生产技术,成功
打破国外垄断。

全省建有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3个。

2.2.3 瓶颈问题
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还不多,电子信息关键材料、重大工程高性能金属材料等主要依靠进口,碳纤维等新材料技术成熟度、规模化水平和生产成本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2.3 生物医药
2.3.1 产业概况
“十二五”期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 年实现产值8 006.8
亿元,同比增长14.25%,其中,医药产业产值4 170.2亿元,同比增长14.84%,占全国比重接近1/7,居全国第二位。

化学药制剂、医疗器械规模保持全国第一;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单品
种药物19个,居全国前列。

全省初步形成了以泰州医药产业高新区为中心、六大产业基地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布局。

全省13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7家企业入选中国
医药企业创新力20强,总数列各省区首位。

2.3.2 创新水平
生物资源、工业生物技术、生物安全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干细胞、小核酸药物、基因
芯片、抗体诊断、转基因育种等领域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或国际水平[3]。

在药物筛选、药物代谢、制剂工艺、安全性评价和临床试验等新药创制关键环节,全省布局建设了400多家省级
以上科技创新设施平台,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8个。

全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达到6%以上。

新药申请数与获批临床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十二五”期间,新药申请数占全国1/5、上市新药量占全国1/7以上;累计获得艾瑞昔布、艾拉莫德和吗
啉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一类新药全国领先。

2.3.3 瓶颈问题
一是竞争力有待提高,原创药少,化学药品中90%以上为仿制药,缺乏在国际上有竞争力
的本土领导品牌。

二是研发能力有待增强,企业早期介入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的意识薄弱,能
有效整合资源快速提高研发能力的合作研发形式也比较单一,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发达
国家15%~18%的平均水平。

三是政策措施有待强化,对企业并购重组、产品价格认定、新产品
审批上市、项目建设用地等问题的支持政策亟待突破。

2.4 节能环保
2.4.1 产业概况
江苏是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第一大省,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达8 500亿元,约占全
国节能环保产业的25%、规模居全国第一,增速达18%以上。

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销售收入列全国第二、环境保护产品销售收入列全国第一、环境保护服务营业收入列居第二、环境友好
产品销售收入列居第四。

水处理、大气处理装备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水处理设备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烟气治理主导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达35%,机动车尾气催化转换器市场占有率
达60%[4]。

全省形成了以南京、无锡、宜兴、苏州、盐城、常州为代表的六大产业集聚区,
建有苏州、常州、宜兴三大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

其中,宜兴环保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达10%;盐城环科城集聚了全国大气治理前10强中的7家企业,烟气治理装备、玻璃行业脱硫脱硝工程、水泥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在国内市场占比分别达20%,90%和41%。

2.4.2 创新水平
洁净煤技术、生态修复、水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控制、环保产业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部分节能装备以及水处理、大气治理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和核与辐射污染防治装备3个领域专利授权量全国第一。

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突破应用大孔树脂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技术;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盐碱地改良和生态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电动分离技术等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和并行水平;中环工程自主开发的大型火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

全省建有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国电环保院、省环科院等科研院所等120多家科技创新平台,省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4个。

2.4.3 瓶颈问题
节能环保技术集成和再创新能力薄弱,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

2.5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
2.5.1 产业概况
2015年,江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其中,集成电路产值占全国近1/3;新型显示规模和技术水平稳居国内前三。

长电科技是我国最大、全球前五的集成电路封装企业;华润微电子是国内唯一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企业;昆山维信诺PM-OLED显示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二;重工第七一六研究所的北斗定位导航等产品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全省15 家内资骨干企业进入2016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

2.5.2 创新水平
封装测试、信息安全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集成电路封装领域技术保持国际领跑行列,在三维封装、晶圆级封装、平面凸点封装、快速测试等方面掌握了一批最先进封装测试技术。

第5代移动通信(5G)、未来网络等前瞻性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信息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基于生物学模型的计算机系统、电子核心基础技术与器件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排名全国第一。

全省拥有信息技术省级以上国家研发平台20个,其中国家级7个。

2.5.3 瓶颈问题
产业附加值较低,企业以加工组装为主,2015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利润率为5.5%,低于浙江和山东。

2.6 高端装备制造
2.6.1 产业概况
江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工程机械、高端专用装备等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的格局,现有列统企业近3 000家,销售收入过万亿元,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其中,高档全地面起重机、高空作业车等国内市场占有率排位第一;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全国第二,占据全国市场1/3份额;轨道交通装备规模约占全国的1/6,门系统、城轨牵引与辅助电源系统、车辆内装饰等,均居全国第一,工程机械装备产业的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2%。

徐工集团成为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位居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第5位;南瑞继保继电保护产品在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5%。

2.6.2 创新水平
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工程机械、智能机器人等是江苏的优势技术领域。

中远船务建造的世
界首艘具有储油功能的圆筒形深海石油钻井平台,其平台作业水深、钻井深度、甲板可变载荷
三项核心指标均列全球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

亚星锚链的“深海海洋工程用超高强度R5系泊链”,填补国内空白;亚威机床的数控冲剪复合柔性加工生产线,是国内首台一体化全自动钣金加工设备,各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的
“焊接机器人技术”处于世界并行水平。

2.6.3 瓶颈问题
新产品带动作用不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新产品产值率不到20%,远低于制造业强国50%以上的水平。

产品“空心化”现象突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不高,大型工程机械、高档数控机床等进口关键零部件占整机成本达40%以上。

3 加快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3.1 以提升新兴产业技术水平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
增强新兴产业全球竞争力首要任务就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掌握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技术。

这些年来,江苏“重引进、轻消化”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形成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
恶性循环。

究其根源,核心是我们缺乏世界一流的产业技术创新载体,很难持续涌现具有全球
影响力的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必须加推进快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建立全面支撑新兴产业科
技创新的大装置、大平台,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明确产业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
在有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依
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省创新资源,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一流产业科
技创新载体,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产业科技创新的差距甚至是赶超、引领。

充分发挥省产研院的产业转化引擎作用,着眼从“科学”到“技术”的薄弱环节,打通重大基
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通道。

3.2 以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着力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
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创
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要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功能互补、高效配置的
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全球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拥有全球顶尖人才、创新能力国际一流、规模与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进一步明确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等各
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使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良性互动,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开放协同产业科技创新格局。

支持
企业“走出去”利用全球科技资源,鼓励企业在创新实力较强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并购研发机构,创建国际化创新与生产营销网络。

引导企业实施开放式研发策略,支持企业发起或参与建
立国际科技创新联盟。

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合力支持我省技术、产品、标准、品牌走出去,开
拓国际市场[7]。

3.3 以构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

在创新范式升级的背景下,新兴产业创新已不是单一个体的行为,而日益依赖于互补性创新生态系统和富有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8]。

从全球范围看,新兴产业发达地区都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催生一批又一批新业态和新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江苏要改变将创新要素简单组合的传统观念,按照“宜居、宜业、宜研、宜资”的要求,加快构建基于国际标准的最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质机制和生态环境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安排,协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社会优势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产业科技创新。

绕重点产业领域和创新方向,重点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领军人才、工程师和创新团队,特别是集聚一批诺贝尔奖得主。

发挥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的基础服务资源优势,与众创空间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孵化链条。

发挥金融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助推作用,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发展,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