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考试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原理:
1.构成生物体各类有机大分子的单体在不同生物中都是相同的;
2.生物体内一切有机大分子的构成都遵循共同的规则;
3.某一特定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1、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2、基因的表达调控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DNA重组技术
1、可被用于大量生产某些在正常细胞代谢中产量很低的多肽;
2、可用于定向改造某些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3、可被用来进行基础研究;
是一大类不编码蛋白质,但在细胞中起着调控作用的RNA分子。
这些RNA不仅在基因-蛋白质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更调节和管理着—基因的转录、表达、表型等几乎所有的功能。
在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凋亡、生殖、发育、遗传、损伤、修复、炎症、感染、防治等一切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
•转录组学;从RNA水平研究基因表达的情况。
•转录组即一个活细胞所能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总和,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你如何理解基因编辑技术?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又称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或基因组工程(genome engineering),是一种新兴的比较精确的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修饰。
基因编辑依赖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酸酶,也称"分子剪刀",在基因组中特定位置产生位点特异性双链断裂(DSB),诱导生物体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或同源重组(HR)来修复DSB,因为这个修复过程容易出错,从而导致靶向突变。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细胞、组织或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蛋白质组的广义含义:
指某种细胞或组织中基因组所表达的所有的蛋白质。
但与基因组不同的是,蛋白质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此有人用功能蛋白质组的概念,指的是细胞在一定阶段或与某一生理现象相关的所有蛋白质。
蛋白质组的狭义含义:
可以指不同类型细胞内蛋白质的变化,如正常细胞和异常细胞之间、细胞用药或不用药之间的蛋白质水平差异、不同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类型的差异。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不足
1.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问题。
2.但实际情况并未达到理想地步,虽然人类已经完成数种基因组计划,但并未弄清所有基因与相应蛋白质的关系。
这可能与蛋白质在翻译后的修饰是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的原因。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行使者
作为生命功能的行使者,蛋白质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比基因更能直接地反映生命活
动的功能和变化。
许多生命活动是通过蛋白的活动来体现的,也只有通过对这些蛋白质的直接研究才能真正解开生命之谜。
1、蛋白研究的困难性
1.蛋白质与核酸相比,结构更复杂
2.前者与后者残基的比为20:4;后者能在体外进行合成、前者则不能;后者结构和组成的差异不大、前者有着复杂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甲基化等内容。
3.蛋白质的结构易被破坏
4.核酸在变性后能够复性,并且结构不被破坏(这一点正是人们所利用的)。
5.蛋白质结构一旦变性则很难恢复。
2、传统蛋白质研究与蛋白质组研究的比较
传统研究通常是针对一种或一类蛋白质的研究;后者对蛋白质的研究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往往要在一次进行上千种蛋白质的研究。
蛋白质组的研究体现了:整体性动态性系统性
蛋白质的分离:将各种蛋白进行分离是进行后续分析的基础。
分离的越细、分辨率越高将会为分析创造更好的条件。
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手段有:
亲和层析分子筛离子交换毛细管电泳一向电泳双向电泳
双向电泳技术:
样品的制备
等电聚焦电泳(1向)
SDS-PAGE电泳(2向)
扫描保留图象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选定目标蛋白
切胶
后续分析
1、对多肽指纹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将获得的蛋白样本多肽指纹图谱的电子数据通过生物网站进行配比分析,我们主要是通过NCBI来进行分析。
通过生物网站的数据库对每个样本进行注释。
Genome这个述语是德国遗传学家Winkler在1920年创造的。
它的含义是指一个细胞中所含有的全套遗传信息。
也是泛指一个物种中所含的全部的遗传信息。
基因组学(genomics)主要是研究一个物种的基因组的组成,包括DNA碱基的排列顺序,基因的分布情况。
基因组学中研究意义最大的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en genome project HGP)。
HGP简介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形成
①1984年,美国能源部(DOE)委托几位科学家召开一个讨论会,讨论测定人类全部基因组DNA的意义和前景。
②1985年5月,在美国加洲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由美国DOE提出了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的动意,由此形成了“HGP”草案。
③1986年3月,DOE进一步讨论了HGP的可行性,随后DOE宣布实施这一方案。
④1986年3月7日,诺贝尔奖获得者Dulbecco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题为“癌症研究的转折点——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分析”的文章(Science,231:1055-1056),回顾了70年癌症研究的历程,使人们认识到,包括癌症在内的人类疾病的发生,都与基因直接、间接有关⑤1987年初,DOE和国家健康研究院(NIH)为HGP下拨启动的经费约550万,年终追加到1.66亿,并开始筹建HGP实验室。
⑥次年,实验室成立,称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由Watson担任第一任主任。
①1987年,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十五个实验室开始HGP的研究。
②198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学术会上成立了世界民间的“人类基因组组织”,其目标是推动世界各国协作开展这一研究计划。
③1989年,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与国家医学研究会启动英国HGP,并在剑桥附近的Sanger中心开始工作,特点是“资源集中,全国协调”。
④1990年,法国的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⑤1995年,德国HGP启动。
另外,榜上有名的国家还有丹麦、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
⑥我国的情况:首先由吴旻、强伯勤、陈竺和杨焕民倡导下于1994年启动。
1998年在科技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
1999年申请获得了批准,要完成人类基因组1%的测序任务。
⑦1990年10月1日,历经五年后美国国会正式批准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HGP是如何进行的:
1.基因组测序概观
基因组的测序的基本过程:
①选择物种
②从细胞中提取DNA
③把经纯化的DNA随机切割成大小合适的重叠片段
④指导DNA片段插入到载体中,并克隆
⑤测出第一DNA片段的碱基顺序
⑥确定片段间的重叠,把序列组装成最终的基因序列
2.DNA的测序方法
在发明自动测序技术之前,人们用手工进行测序,最常用的方法是末端终止法。
手工测序是通过凝胶电泳的手段将DNA片段进行分离,然后在胶上“读出”碱基的排列顺序。
这就决定了被测序的DNA片段不可能太大,而且效率很低,在20世纪80年代时,
一天只能完成500bp片段的测序工作。
3.自动化测序
1985年Leroy Hood,Lioyd Smith,Mike Hunkapiller发明了第一台自动测序仪,每天能测15 000个bp,1998年Hunkapiller领导的小组发明了一种新的测序列仪——ABI3700G型DNA 分析仪,每天可测多达400000bp。
测序的自动化推动了HGP的神速发展,研究人员仅用1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序列的90%。
4.测序用载体的改进
在进行基因组测序时,先要将提取的基因组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使每个片段之间能够出现部分的重叠,然后需将这些片段放入载体大量克隆后才能完成测序的需要。
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一般能携带较小的DNA片段。
但在HGP的测序中需要能携带更大片段的载体,人工染色体载体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困难。
现在用的人工染色体分为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或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YAC)。
BAC能携带300000bp的DNA,YAC能携带1000000bp的DNA,但不够稳定。
5.组装基因组的拼图游戏
基因测序后,要将一个个小的DNA片段拼装起来就象一个游戏,但是一个十困难的工作。
一个原因是人的基因组过于庞大,32亿个碱基对被切成小片段也要有上千万个片段,把它们从头到尾找到一起本身就是很困难的工作。
加上人的基因组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顺序,约占人基因组的一半以上,这样在拼接时很容易把一个区误认为另一个区域,因此在基因组测序和拼图中常常会出现空洞和错误。
要弥补这些空洞和错误,基因组的工作草图的每一个碱基至少被测4-5次,人类基因组的最终目标是产生完全的序列,没有空隙,准确率要达到99.99%。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2000年6月26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首次绘成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2001年2月15日,公共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及分析结果。
2月16日,Celera公司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结果。
2001年8月26日,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的绘制工作宣告完成。
2003年4月14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已完成的序列图覆盖人类基因组所含基因区域的99%,精确率达到99.99%(这要求有9倍的覆盖度),这一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多。
1、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表现在这“四张图”上
遗传图谱
又称为连锁图谱(linkage map),指基因或DNA标志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与遗传距离物理图谱
以定位的DNA标记序列如STS作为路标,以DNA实际长度即bp、kb、Mb为图距的基因组图谱。
转录图谱
利用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表达序列标签)作为标记所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
序列图谱
通过基因组测序得到的,以A、T、G、C为标记单位的基因组DNA序列
1、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研究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各方面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为手段,来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
2、生物信息及特点
核酸核酸是生物信息来源的源头
核酸信息的规模巨大、内容多,但信息较为单一、规律性强
蛋白质从整体上看,蛋白质的信息规模没核酸的大,蛋白质的化学性质、组成成份、分子结构都较核酸复杂得多,因而单个蛋白质的信息比核酸复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与进步
1、生物信息学是生物信息、计算机及互联网相互结合的一个产物
2、早期生物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利用
3、互联网的介入及生物信息网站的出现
4、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物信息学的影响
5、现代生物信息的进步
生物信息学常用的生物网站
蛋白质网站:
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共同投资建立的蛋白数据库PDB (protein databank)(/pdb)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
(/structure)
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 of Geneva)医学生物化学系和EMBL共同维护SWISS-PROT (/swissprot/)
1、基因组学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影响
1、开启了一个整体研究生命现象的时代,即组学时代
2、开启了高通量研究技术
3、与生物信息学相互促进发展
4、快速积累了大量的生物信息和基础资料
2、基因组学的进展
各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大量的被完成
测序技术的改进使成本快速下降
表达谱、代谢谱等应用性测序的大量开展
进入个人测序的时代
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
基因诊断:是以DNA或RNA为实验材料,通过对某种特异碱基序列的检出来确定某种疾病的发生或某种病原体的存在。
1、基因诊断早期的方法:
1、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2、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研究(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3、其它技术
分子杂交应用于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根据被检测目标设计一个核酸探针,再用探针对来检测具体的样本,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southern blot的方法来进行突变基因的筛查。
RFLP实际也叫限制性酶谱多态性,早期的RFLP是全基因组来做
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不足之处
用完整的基因组来进行RFLP分析时,条带太多,分析结果比较粗。
分析后的差异内容无法深入的来利用
材料的限制(太少时无法进行)
2、PCR技术进行基因诊断的几种基本设计:
1.根据突变位点来设计特异性的引物。
通过有无扩增片段来进行定性的。
2.通过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来进行鉴定。
3.PCR结合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鉴定。
4.通过PCR-SSCP来进行鉴定。
5.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来诊断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
6.通过RT-PCR技术来进行某种基因表达水平的鉴定。
7.PCR技术与测序技术的结合。
3、基因诊断的应用
多态性分析
对遗传病突变基因的诊断
已知突变位点的诊断
未知突变位点的筛查和定位
基因异常表达的诊断(定量表达)
外源DNA的检测
肿瘤标记物的确定和诊断
在法医学中的应用
DNA多态性
序列多态性(SNPs–单碱基多态性)
同源染色体5-GGTTTACACCTAA-
同源染色体5-GTTTTAAACCGAA-
长度多态性(VNTR-可变的串联重复顺序)
同源染色体5-AATCAATCAATC-
同源染色体5-AATCAATCAATCAATCAATC--
单碱基多态性:遗传信息变异是所有基因组的共同特征。
不同个体、群体在疾病易感性、对环境理、化、生、致病因子反应性和其他性状上的差别,都与基因组序列中的变异有关,这些变异最常见的形式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人类基因组中SNP的数目约为3百万-1千万。
4、人类遗传多态性的意义
与性状相关;
与疾病相关,可用于预测发病风险;
个体医学发展的基础;
可作为遗传标志,用于疾病连锁诊断;
作为个人身份识别标识用于法医学。
遗传多态性在身份识别方面的应用
公安司法系统——罪犯及受害人的身份识别及亲子鉴定;
部队——伤亡士兵的身份识别;
保安——个人DNA身份证,用于人员识别;
DNA长度多态性分类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
核心序列较长者(如大于8bp)常称为小卫星DNA,或称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核心序列较短者(如2-5bp)常称为微卫星DNA,或称短串联重复序列(STR)
我国人类基因组学研究
中华民族的人群
56个民族(汉族和55个正式确定的少数民族)
203种语言,源于6个不同的语系(汉-藏、苗-瑶、侗傣、阿尔泰、南亚、南岛)
汉族占93.6%,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于边疆地区
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是将来自基因的信息用于功能性基因产物的合成的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
这些产物通常是蛋白质,但是在非蛋白质编码基因(例如转移RNA(tRNA)或小核RNA(snRNA)基因)中,该产物是功能性RNA。
Transcription(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一段DNA链为模板合成RNA,从而将DNA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经转录生成的RNA有多种,主要的是rRNA,tRNA,mRNA,miRNA和hnRNA。
RNA合成的两种方式
复制和转录的比较
1,类似点:
多核苷酸链的合成方向都是5’—3’
在3’-OH末端与加入的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
2.不同点:
1、对于一个基因组来说,转录只发生在一部分基因,
2、而且每个基因的转录都受到相对独立的控制
3、转录是不对称的
4、转录时不需要引物
5、RNA链的合成是连续的
复制和转录的区别
转录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ription
1.Asymmetric(不对称的)transcription
2.真核细胞中的转录产物都是各种RNA的前体,既无活性,亦无功能,必须在细胞核内加工,
形成有活性的RNA后,由核运至细胞质中才能执行翻译功能。
转录步骤:
起始
原核细胞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romoter)相互作用
核心酶的作用是延长RNA链亚基的作用是启动转录
真核细胞RNA聚合酶、反式作用因子(转录因子)与顺式元件(启动子)相互作用——拼板理论
由于Ⅱ型启动子无-因子,因此,RNA polⅡ与启动子的结合至少与4种转录因子(TFⅡA~D)有关。
RNA-pol II位于核浆中,负责核内不匀一RNA(hnRNA)的合成。
而hnRNA是mRNA的前体。
它是最直接和遗传调节相关的酶
转录因子:
RNA聚合酶II启动转录时需要一些其他蛋白质辅助,才能形成具有活性的转录复合体,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
通用转录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s):
所有的RNA聚合酶II启动转录都需要的转录因子,包括TFIIA、TFIIB、TFIID、TFIIE、TFIIF、TFIIH。
基本转录机构(Basal transcription apparatus):
通用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组成转录任何启动子所需的机构。
延伸
原核细胞核心酶催化+延伸因子
真核细胞磷酸化的RNA聚合酶催化,核小体解聚
终止
原核细胞依赖ρ因子结合富含C的RNA区段,发挥ATP酶及解螺旋酶活性
不依赖ρ因子RNA3’端形成茎环结构
细菌DNA中有转录终止信号,称为终止子(terminator)终止子的作用是在DNA模板的特异位点处终止RNA的合成。
真核细胞转录终止的修饰点处切离并加尾
1、真核生物mRNA的转录后加工
1.5'端加帽转录未终止时加入m7G5'ppp,与稳定mRNA及翻译起始有关
3'端加尾加尾信号处切离,并加poly(A),与稳定mRNA及翻译效率有关
3.剪接(splicing)由小分子细胞核内核蛋白颗粒(snRNP)及核内RNA(如U1,U2,U4,U5和U6)去除核不均一RNA(hnRNA)中的内含子转录序列。
4.选择性剪接通过不同剪接方式选择性使用外显子,合成功能不同而结构只有微小差异的蛋白质
Translocation(翻译)
以特定核苷酸序列的mRNA为模板,合成相应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链,即将带有遗传信息的核苷酸顺序转换为氨基酸顺序的过程。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由其特定的tRNA携带和转运,在核蛋白体上按照模板mRNA所提供的编码信息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多肽链。
mRNA:作为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
mRNA中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三联体,代表一个氨基酸的信息,此三联体就称为密码子(coden)。
共有64种不同的密码。
原核细胞起始氨基酸为N-甲酰蛋氨酸(密码子AUG、GUG、UUG)
真核细胞起始氨基酸为蛋氨酸(密码子AUG)
翻译的基本过程
1.起始形成翻译起始复合物
2.延长指每加一个氨基酸经过进位、成肽和转位
3.终止
●原核细胞RF1,RF2识别终止密码,RF3激活转肽酶释放肽链
●真核细胞eRF同时具有上述功能
翻译后的折叠和加工修饰
从核糖体释放出的新生多肽链不一定是具备生物活性的成熟蛋白质,必需经过各种翻译后修饰、加工过程才转变为有活性的成熟蛋白。
主要包括:
蛋白质折叠(protein folding)
翻译后加工(post-translation processing)
㈠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temporal specificity)
是指特定基因的表达严格按照特定的时间顺序发生,以适应细胞或个体特定分化、发育阶段的需要。
故又称为阶段特异性。
(二)基因表达的空间特异性(spatial specificity)
是指多细胞生物个体在某一特定生长发育阶段,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细胞或组织器官不同,从而导致特异性的蛋白质分布于不同的细胞或组织器官。
故又称为细胞特异性或组织特异性。
基因表达的方式
(一)组成性表达(constitutive gene expression)
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是指在个体发育的任一阶段都能在大多数细胞中持续进行的基因表达。
其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对生命过程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且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组成性表达:管家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个体发育的任一阶段都能在大多数细胞中持续表达。
(二)诱导和阻遏表达
1、诱导表达(induction)
是指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被激活,从而使基因的表达产物增加。
这类基因称为可诱导基因。
2、阻遏表达(repression)
是指在特定环境因素刺激下,基因被抑制,从而使基因的表达产物减少。
这类基因称为可阻遏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大多数是对这些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速率的调节,从而导致其编码产物的水平发生改变,影响其功能。
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
基因表达调控可见于从基因激活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各个阶段:
1、转录水平
2、转录后水平
3、翻译水平
4、翻译后水平
操纵子:原核生物中几个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成簇串联排列组成的一个基因表达的协同单位
(DNA序列)。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环节,主要在转录水平,其次是翻译水平。
1.Inducible operons:the lac operon(乳糖操纵子).
没有乳糖存在时在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遏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起动。
有葡萄糖时
有乳糖存在时无或低水平葡萄糖当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即可被诱导。
乳糖,半乳糖(诱导剂)与结合阻遏蛋白,使阻遏蛋白构象变化,导致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发生转录。
2.Repressible operons:the trp operon(色氨酸操纵子)
当Trp水平低时,阻遏蛋白以一种非活性形式存在,不能结合DNA。
在这样的条件下,trp 操纵子被RNA聚合酶转录,同时Trp生物合成途径被激活。
在有高浓度Trp存在时,阻遏蛋白-色氨酸复合物形成一个同源二聚体,并且与色氨酸操纵子紧密结合,因此可以阻止转录。
3.Positive Regulation of Bacterial Gene Expression
当没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cAMP与CAP结合,CAP结合在lac启动序列附近的CAP位点,可刺激RNA聚合酶活性,表达↑。
当有葡萄糖存在时,cAMP↓、cAMP与CAP结合受阻,lac操纵子表达↓。
1、翻译水平的调控
1.E.coli核糖体合成反馈抑制:
核糖体合成过量核糖体与本身mRNA的
(1)UTR(5’非翻译区)结合或者
(2)Shine-dalgarno序列(AGGAGGU与rRNA互补配对)结合。
2.反义RNA:
与UTR或者Shine-dalgarno结合翻译
PCR技术于1985年由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发明。
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给DNA的体外合成提供一种合适的条件——摸板DNA,寡核苷酸引物,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合成DNA的原料。
PCR的改进与完善
Mullis最初使用的DNA聚合酶是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Klenow片段,其缺点是在90℃变性会失活,每次循环都要重新加。
1988年Saiki等发现了耐热DNA聚合酶。
及Taq DNA多聚酶(Taq DNA Polymerase)。
1993年Mullis发明PCR技术获得
诺贝尔化学奖。
PCR技术的实验原理
模拟细胞内DNA合成的过程
利用了DNA变性、复性和能进行杂交的特点,在引物存在的条件下DNA聚合酶开始对DNA 进行体外合成。
通过全自动的热循环仪来完成
PCR反应的基本条件
模板的制备
模板是进行DNA体外扩增的依据,它的来源于不同的材料。
PCR对模板的质量要求很高,但对它量的要求不高。
制备模板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