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弥散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肺的气体弥散主要为O2与CO2的弥散。 CO2弥散能力很强,故不存在弥散障碍,弥 散功能一般是对O2而言,但直接测定肺毛细 血管中氧分压是极其困难的,通常用CO作 为测试气体。CO透过呼吸膜的速率及与血 红蛋白反应的速率与O2相同,且结合力比O2 大210倍。正常人血浆中CO含量接近零,可 以不计(所以肺泡气CO分压即为呼吸膜两 端CO分压差,可代替肺毛细血管内CO分 压)。因此,用肺CO弥散量表示肺弥散。
四、弥散量测定原理: 气体通过膜的弥散速率可用Fick定律表 示: V=K(A/L)*(P1- P2) V:弥散速率 K:弥散系数 A:弥散面积 L:膜厚度 P1- P2:膜两侧气体分压差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公式可见:决定气体弥散速率的驱动 力为膜两侧的分压差,在一定驱动力下则 弥散速率决定于弥散系数(与气体溶解度 及气体与膜的反应有关)、弥散面积与膜 厚度。 用肺弥散(DL)表示弥散膜的特征 则DL=V/(P1-P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DLCO(或TLCO)系指气体在单位时间 内及单位压力差下所能转移的CO量。公式 表示为: DLCO=VCO/PACO-PCCO VCO:肺CO摄取速率 PACO:肺泡CO分压 PCCO:肺泡毛细血管CO分压,可忽略不计 则DLCO=VCO/PACO。 DLCO与DLO2换算:根据Graham与Henry定律: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六、影响弥散量的因素 1. 身材体积:弥散量与身材体积成正相关。 2. 年龄:成年人弥散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减 少,平均每年减少0.75~1.80ml/mmHg/min。 3. 性别:同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 4. 体位:弥散量卧位>坐位>立位。 5. 运动:运动时肺通气量与血流量增加, 导致弥散量增加。健康人可增加25~35%。 6. 血红蛋白:Hb减少直接导致弥散量降低, Hb下降1g,DLCO下降7%,因此需校正。 7. 吸烟:吸烟可导致肺通气―血流分布不 均,使弥散量减少。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三种弥散测定方法比较: 1. SB法:检测方法简便,快捷,无创,相 对精确性为中等,不宜于运动试验。因需屏气 不适于严重气短患者。因采样需要不适合 VC<1L者,设备价格相对便宜,已大量用于临 床。 2. SS法:适于运动试验。因需配合最少, 适用于不易进行SB法者。但需做动脉穿刺,精 确性最低。 3.重复呼吸法:精确性高,对于通气分布 与肺容积的影响较小,测定时需配合较少,但 设备价格较昂贵。适用于临床诊断。
按公式计算:
FE N 2 VCO VE FI CO F N FE CO I 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VE: 一分钟呼出气量 FICO: 吸入气CO浓度 FECO:呼出气CO浓度 FIN2: 吸入气N2浓度: FIN2=1.000-FIO2*FICO2 FEN2: 呼出气N2浓度: FEN2=1.000-FEO2*FECO2 因为肺泡气CO浓度(PACO)不能直接采 气测定,可按下列三种方法计算: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8. 肺泡有效面积:DLCO大小决定与有血流的肺 毛细血管相接触进行功能活动的肺泡面积,当其改变 时弥散量也相应改变。常见于肺切除术、肺损害、气 胸等。 9. 呼吸膜增厚:呼吸膜包括肺表面活性物质、肺 泡上皮膜、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膜、血管中血浆层、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呼吸膜增厚直接导致肺弥散量的 减低。 10. 通气血流分布不均或比例失调:结果导致呼 吸膜两侧O2或CO压力差增加,弥散量减少。常见肺 气肿。 11. 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增加或减少导致弥散量增 加或减低。
FI bHe FF bHe
FbCO(1) VA 60 DLCO In PB 47 t1 t2 FbCO( 2 )
VA:功能残气量与储气袋气体容积之和 In:为自然对数 FibHe:弥散开始前(t1)储气袋内He浓度 FfbHe:弥散终了时(t2)储气袋内He浓度 FbCO(1):t1时储气袋内CO浓度 FbCO(2):t2时储气袋内CO浓度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分组 COPD 组 (91 例) COPD 合并肺癌组 (78 例)
COPD 和 COPD 合并肺癌患者弥散比较表 DLCO(SB) mmol/L/min 轻度(23 例) 6.7± 1.3 中度(36 例) 5.3± 6.8 重度(32 例) 4.3± 0.7 轻度(15 例) 5.1± 1.5 中度(38 例) 4.5± 1.6 重度(25 例) 3.2± 1.4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1). 潮气末CO测定法:连续多次测定潮气末
CO浓度的均数,假定将其浓度作为肺泡气CO浓 度(PACO)。此法方便快速,但准确性差,可用 于初筛。 (2). Filley法: 测定动脉血CO2分压 (PaCO CO PI CO PE CO PE CO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3. 慢阻肺患者由于肺泡壁破坏,肺毛 细血管床减少,弥散面积减少,距离增加, 通气血流比例不均等导致DLCO、KCO降 低。 4. 支气管哮喘一般无弥散障碍,可与 慢阻肺鉴别。 5. 肺部感染由于通气血流分布不均导 致弥散量降低,弥散系数正常或降低。 6. 肺结核引起肺组织损坏时,可造成 DLCO降低,降低程度与肺容量减损成正比。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7. 心脏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当疾病导致 肺血管充血及肺血流量增加时常伴弥散量增加。 风心病患者由于肺小血管纤维化与反复栓塞弥散 量可减少。 8. 肺切除术:肺叶切除可造成弥散量减低。 KCO可正常。有文献报道术前DLCO减低是术后发 生呼衰的重要原因。所以DLCO测定是评估肺切除 手术范围的主要指标之一。 9. 肺癌:肺癌患者常见弥散量及KCO降低。 10. 肿瘤治疗观察:肿瘤患者在化疗或放疗时 会造成肺纤维化或放射性肺炎,均会导致DLCO的 下降。因此弥散检查可做为治疗并发症的监测。
PICO:吸入混合气CO分压,PECO2:呼出气CO2分压 PECO:呼出气CO分压 PaCO2:动脉血CO2分压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3). 假定死腔法: 假定受试者生理死腔为解剖死腔(VD):
VT PE CO VD PI CO PACO VT VD
VT:潮气量 VD:解剖死腔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八、临床应用: 弥散功能检查用于肺部疾病的诊断主要用于 因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肺换气功能异常,呼吸 困难的鉴别诊断及低O2血症病因的判断等。 1. 间质性肺疾病:任何病因造成的呼吸膜增 厚或弥散面积减少等肺间质性疾病,在早期造成 弥散量及弥散系数的降低,且早于X线改变,当 X线发现有间质变化时,DLCO即降低50%以下。 在间质疾病治疗过程中,往往自觉症状好转,但 弥散功能检测却变化不明显或仍在降低。 2. 在慢支早期弥散可正常,但阻塞严重时会 造成弥散量减低。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二、气体转运的途径: 1. 气体从外环境进入各级气道。 2. 气体在肺泡内的混合与弥散也称为气相 弥散。根据Graham定律,在相同温度下,各种 气体弥散的相对速率与该气体分子量平方根成 反比。O2与CO2的相对速率为:
CO2弥散量 O2弥散量 O2 分子量 CO2 分子量 32 5.6 0.85 1 44 6.6
肺弥散功能测定与临床应用
王惠芬
一、定义: 弥散是指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一种 倾向。肺弥散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 进行交换的生理过程,用DL(Diffusion Capacity)表 示。 1975 年一些外国学者提出用气体转运 TL(Gas Transfer )一词代替DL,认为可更贴切地反映气体 透过肺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时肺的换气功能状态。 TL即指气体( O2)从外环境通过各级气道进入肺泡 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全过程, CO2 的转运相反。但两种表达测定方法是相同的。目前 我国仍有用DL表示肺弥散。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3. 重复呼吸法(Rebreathing method, RB) 受试者呼气至残气位后,接通储气袋, 自储气袋中重复呼吸混合气(0.1%CO, 10%He,余空气)约30~60秒,在呼吸过 程中,仪器不断自动分析CO和He浓度, 按公式计算: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V A Vbag
可见CO2通过肺泡膜的弥散速率为O2的20倍。 4.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三、弥散的主要决定因素: 1. 弥散面积:肺弥散量与有效肺泡容积 (指能与有血流的毛细血管接触的肺泡面积) 成正比关系。 2. 弥散路径的距离。包括肺泡与肺泡毛 细血管,红细胞膜及血红蛋白等。弥散路径 与弥散量成反比关系。 3. 肺泡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分压差 密切相关。 4. 气体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弥散量大小 与供应通气肺泡的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及气体 在红细胞内与血红蛋白反应的速率成正比关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系。
DLCO/预计% 78.2± 4.7 63.3± 5.0 55.1± 6.3 59.6± 10.8 54.5± 15.7 38.6± 19.5
两组间统计比较 轻度组 t:2.28 中度组 重度组 t:2037 t:3.03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七、弥散测定正常值: DLCO:CO弥散量 DLCOC:用实际Hb校正后的CO弥散量 男:DLCOC=DLCO+1.4*(14.6-Hb) 女:DLCOC=DLCO+1.4*(13.4- Hb) 弥散系数 :单位肺泡容积的CO弥散量
D L CO KCO VA
弥散正常范围:实测DLCO/预计DLCO>80%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FACO0 VA 60 DL COSB P 47 t In F CO A B F CO0 60 V A In A t PB 47 FACO

PB:大气压 VA:肺泡气容积
VC STPD F1 He VA FE He
t:屏气时间
FE He FACO0:屏气前肺泡气CO浓度 FACO0 F1CO F1 He FACO:屏气后肺泡气CO浓度
FICO: 吸入气CO浓度 FIHE: 吸入气 He浓度 FEHe: 呼出气He浓度 STPD:标准状态(0℃,760mmHg),干燥气 体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2. 恒定状态法(steady state method,SS): 受试者吸入混合气(0.1%CO,20%O2, N2),5~6分钟,当PACO恒定不变则认为达 到恒定状态时,收集呼出气1分钟于储气袋 内,分析呼出气中CO、CO2和O2的浓度,
D L O2 O2 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CO在血液中的溶解度 CO分子量 O2分子量 DL CO 0.0244 0.0185 28 DL CO 1.23DL CO 32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五、弥散的测定方法: 1. 单次呼吸法(一口气法)(single breath method, SB) 令受试者呼气至残气位后快速吸入混合 气(0.3%CO,10%He,余空气),吸入气 量应大于90%肺活量,屏气10秒再用力快速 呼出气体至残气位。在呼气过程中,仪器自 动排除死腔气,(死腔气约750ml,当VC小 于2000ml时,可排除500ml)。收集肺泡气 进行CO与He气分析,按下式计算:
在肺泡气中O2弥散略快于CO2弥散。
肺弥散功能测定临床应用
3. 气体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弥散。伴 随气相弥散气体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液体 表面继续进行弥散,其速率决定于气体分子 量与该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根据Henry定 律,其相对速率为:
O2分子量 CO2溶解度 32 0.592 20.1 CO2弥散速率 O2弥散速率 44 0.0244 1 CO2分子量 O2溶解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